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志新  李亚  任欣 《东岳论丛》2011,32(10):129-133
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接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地区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边际效应递减。因此,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学术》2007,(3)
促使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是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加速中部崛起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中部地区有优势也有劣势,既面临机遇又受到威胁,如何趋利弊害是中部地区要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3,(12):66-70
本文利用2008—2011年中部地区制造业30个行业的EG指数和碳排放强度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制造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资源密集型产业集聚程度的增加会导致碳排放强度增加;高新技术比较集中的产业集聚程度的增加降低了碳排放强度。因此,中部地区应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促进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新劳动法实施后的七省调查数据,利用最新的计量技术-重置权重复回中心映射的无条件分位数回归(RIF)和改进的Oaxaca方法把新劳动法对不同收入阶层的分配效应分解为劳动力组成效应和工资结构效应(又称作政策效应).分解结果表明:劳动制度变迁过程中,尽管劳动力组成效应和政策效应均对各收入阶层的收入分配产生影响,但新劳动法引致的政策效应起主导作用.研究还发现,劳动者所处收入阶层位置越高,劳动力组成效应越大,政策效应越小;反之,劳动力组成效应越小,政策效应则越大.  相似文献   

5.
道格拉斯·诺思提出的成本--收益理论是研究制度变迁的标准理论.然而,由于金融资源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它对于我国金融制度变迁并不适用.结合我国国情,我们提出成本转移的假说,以此来分析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动因和路径,最后对未来我国金融制度变迁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7.
工业革命以来,生产要素逐渐实现了跨区域、跨国别的流动与转移,从而形成了企业群为追逐利润而在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在经济系统中,产业只有适应市场环境,才能在经济选择中被保留下来并继续发展;若产业不适应市场环境,就会在经济选择中被淘汰,这与生物界的自然选择是同一道理。产业转移从不适应旧的市场环境而迁移到新的市场环境,在经济"自然选择"中生存下来,不仅从新市场环境主体获取要素,也会给新环境的市场主体带来福利效应。产业转移引致的区域福利可以分为居民福利、企业福利和政府福利三部分,其区域福利效应是一个增量效应。基于此,可以从产业转入区和产业转出区两个方面,分析出我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引致的双重区域福利效应。  相似文献   

8.
9.
李德元 《理论界》2006,(12):71-72
中部六省是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中部六省又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工业化水平低,第三产业不发达。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妨碍了比较优势的发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展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空间;抓住国内产业转移的契机,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我国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实证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总结了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发现产业转移正在启动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不大,且作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受区位因素、政府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不仅中、西部间承接能力存在差异,西部地区不同省份也存在差异。在以上研究结论基础之上,本文就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中部六省能源消耗差异及能源强度演变基础上,运用2005~2013年面板数据建立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和技术进步对中部六省降低能源强度起积极的作用.而工业化水平、经济外向型程度则对能源强度降低产生阻碍作用.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中部地区应进一步推动城镇化进程,优化出口产业结构,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合理安排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走集约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区域产业素质的提高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理论并没有系统地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因此,本文从分析区域产业素质的决定因素着手,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用1998年~2006年29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资本素质、劳动力素质、制度素质对全国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资本素质和劳动力素质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也显著的正相关而制度素质对中部地区影响不显著,而西部地区则只有资本素质是很显著的.回归结果还发现,以R&D投入强度为指标的技术素质对区域经济增长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能原因是R&D投入的最终产出不一定是新产品,即不表现在GDP的增长上,或者是我国R&D投入的效率不高.最后根据实证的结果,提出四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赵跃杰 《理论界》2010,(1):51-52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政府将刺激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消费结构是研究居民消费的基础,本文在分别分析我国城镇居民以及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消费支出选择相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发现,我国不同收入阶层居民的消费结构有着较大的不同,并且发现我国近年来的医疗、住房等改革对不同收入阶层消费结构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2007-2011年46家西北民族地区上市公司所构成的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财税政策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财税政策是有效的,应继续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上市公司的扶持力度,对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应一视同仁,给予后者以同等的扶持待遇。  相似文献   

15.
安增军  杨敏 《东南学术》2013,(3):109-115
本文在建立海峡两岸产业转移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见东南学术2012年第4期),应用ANP理论构建了两岸产业转移效应网络层次评价模型,解决了两岸产业转移效应评价的不完全独立问题。对构建的模型进行了求解,确定了各因素及具体指标的局部和全局权重,并以内陆台商投资比较集中的5省市为研究对象对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两岸产业转移的方向和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与中部崛起的背景下,受体制转轨和经济开放度的影响,中部地区招商引资中政府作用强、市场力量较弱,产业承接效果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差距依然显著.应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招商引资中的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完善软环境建设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工作.  相似文献   

17.
发展战略、制度变迁与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安排是决定经济绩效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劳动力流动趋势的重要因素。特定的经济格局拥有特定的制度约束,我国在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下形成了区域和城市双重偏向的制度安排,两者共同构成了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反过来,劳动力转移对制度安排的变革也有反推作用,这种反作用过程实际上表现为诱发性的制度变迁,而我国劳动力转移的新趋势为偏向性制度安排的诱发性变迁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244-247
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对地区劳务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在中部这样的输出大量劳务的地区更为明显。本文通过对中部地区河南、安徽、江西三省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实证研究,认为政府应该积极引导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建立与发展,要特别注重把女性农民工纳入到培训体系中来,同时要合理有序引导受训者的就业去向。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也应该改善硬件设施,提高师资水平。  相似文献   

19.
高云虹  周岩  杨晓峰 《兰州学刊》2013,(12):142-145
产业转移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形式,其效应问题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基于对产业转移概念和区域协调发展内涵的梳理,一方面从区域系统视角综述了产业转移的转出地效应、转入地效应及区域系统协调发展效应;另一方面,立足区域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化,从过程和状态视角对产业转移的效应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行政问责的制度理性--一种基于制度变迁的成本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一种制度安排不足以提供合理的行为指导,或是难以发生社会效益并实现公共利益时,制度变迁就可能发生.行政问责作为一种规约性的制度安排,它的建构依赖于一种理性的逻辑及其规范的框架,即制度理性.从制度变迁角度来说,行政问责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发生较大或更大的成本支出,但在若干次的变迁进程中最终形成了一种相对完善和有效的责任约束体系,进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责任政府,随之衍生的制度效应则是无法估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