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圣经》和《论语》的人性论尽管在表述形式上各有不同,但是在深层本质上这两种人性论还是有相通之处的。《圣经》“爱”的人性本质和《论语》“仁”的人性本质在人性的指归上实质上都是合于了“善”,强调了和谐存在基础之上的“人善合一”。  相似文献   

2.
《论语》君子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  相似文献   

3.
孔子致力于道德教育,但孔子不认为美德是知识。他采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理论,被后人尊崇为"万世师表",他的有关教育的方法和精神流传至今,对今天的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道德修养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内容.本文基于对<论语>的理解,梳理了孔子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以及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儒家经典,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它倡导敬畏天命,重生惜生,与自然和谐相处;它推行仁义礼智信,做事中庸,与他人和谐相处;它主张俭用节欲,寄情山水,完善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这些思想,为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开创生态文明,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苏轼<论语说>曾是朱熹、王若虚等学者引录和称赞的重要学术著作,其书明代已佚.本文对<论语说>成书、流传与散佚过程进行了系统考述,并介绍了近时对该书的辑佚情况.  相似文献   

7.
孔子整个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仁是孔门儒学中至高无上的道。道、仁一体不二,道即是仁,仁即是道,而非仁外有道,道外有仁。但仁的内在性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主体自身的感性欲望与生理满足,而是一种同时融入了知与情、理与义、礼与道、体与用的最高德性,甚至还是具有一定超越性、绝对性、必然性与命令性的人性情感,因此而更符合人之为人的群体特征与社会性要求。但仁又是一种很难企及的德性境界,是一种近于神秘的、具有强烈终极感与归宿感的宗教体验。一人之仁难以达到,"天下归仁"局面的实现更显得渺茫。仁只不过是儒家所大力倡导与鼓呼的乌托邦,它在过去的任何时代都没有实现过,将来也不可能实现。它也正因此而成为激励人类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论语》的历史真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是汉代以后儒家集团的经中之经,《论语》在汉代以前并不享有权威地位,《论语》在流传中经过不断修订。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当代“大教育”(即素质教育)的视角深入透视了《论语》的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并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阐明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学界认为 ,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然而 ,若从跨文化交际的两个基本内容 :文化本质的研究及人们交际行为的研究来看 ,则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儒家代表作《论语》已具备之。《论语》不仅就现代跨文化交际学提出的文化差异性、交际差异性、交际和谐性进行了探讨。同时 ,孔子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宗旨也与现代跨文化交际学相似。在这一意义上 ,《论语》可称得上是“跨文化交际学”的雏形 ,孔子则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先驱倡导者  相似文献   

11.
《论语》的德行伦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看起来,儒家伦理的主导特性与德性伦理学很接近,但深入研究表明,两者也有一些差异。德行即道德的行为,德性则是道德的品质。所谓德性伦理学,就是以品质为关注核心的伦理学,但古代中国文化中,德字的使用,德目的列表,常常兼德行与德性而言。这是我们引入德性伦理学方法时要注意的。孔子伦理学的体系虽然包含了部分德性的讨论,但却是以"德行"为主导框架的,始终不脱离"行为"来展开的。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哲学的一个特点,即"心行合一"的立场,在德目的讨论中,不离开行而去谈心,不离开行为去谈德性,不离开行为谈做人,总是倾向于把两者联系起来讨论。而且,孔子虽然也非常关注德目的讨论,但在具体德目的讨论之外,更关注整体人格的目标,故孔子的伦理学不只是一套德目的体系,而是以"君子"作为理想人格、美善行为的整体体现,从而超越了单纯的德性伦理学。  相似文献   

12.
以《论语》的记述为依据。探讨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衣着,饮食,居舍的艺术观点,分析了“文”与“质”作为艺术指导思想的哲学含义。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至少包括如下内容:行为上的"能养";心理上的"敬";礼节上的"无违";时限上的"三年无改";空间上的"泛爱众"。站在历史与时代的视角审视《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其道德教育意义在于:有利于提高个人的自身修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家庭美德,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论语》在现代社会也依旧葆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意义。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构筑了超越时代与历史的人类理性世界的精神标高,首次标志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其原生态的载述言行,除了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孔子形象及思想外,最重要的还有助于我们纠正时俗流弊,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其与时俱新的开放品性,则不仅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可资取用和重诠的思想资源,也显示出传统经典和传统文化不绝的生命活力。而其更大的存在价值则在于对时代的理性精神与通变智慧的拷问。  相似文献   

15.
从《论语》展示的教育目的论、教学方法论、求知论三方面探讨孔子的教育哲学观。  相似文献   

16.
《论语》教学方法论中的学思结合、激发兴趣、学以致用、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观点具有现代价值,对指导我们今天理解、实施《语文课程标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经典的魅力在于能够为人们提供想像力。它的每一度变身都是想像力的的瘦削和能量的消耗;而当它的全部都转化成了现实世界的规约或话语,它就耗尽了所有能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可是它的内能又可以不断开发。像《论语》这样的重典,要保持其鲜活生命,就要用新视角、新方法继续开掘它的未穷尽的角落和新的层面,为此就要敢于超越。  相似文献   

18.
《论语》之养生思想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立足于《论语》,以孔子及弟子们的言论及实践为依据,通过关注人的生命、注重道德修养、重视心理调节、讲究饮食起居、注意运动锻炼、崇尚音乐陶冶等六个方面的阐述,全面解读《论语》中所蕴含的养生思想,以期对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周礼的重要传承者。面对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以“礼”救世,希望能建立一个理想的礼制社会,“礼”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论语》作为反映孔子哲学的著作,对研究孔子礼学思想有重要价值。文章从《论语》中“礼”的内涵着手,探讨“礼”在《论语》中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立足于《论语》,以孔子及弟子们的言论及实践为依据,通过关注人的生命、注重道德修养、重视心理调节、讲究饮食起居、注意运动锻炼、崇尚音乐陶冶等六个方面的阐述,全面解读《论语》中所蕴含的养生思想,以期对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