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麦巧 《唐都学刊》2012,28(3):18-22
《史记》记载了西汉时期的婚俗形式:聘娶婚、政治联姻、离婚、再婚、自由婚、重亲婚、媵妾婚等。这些婚俗形式的出现与西汉时的思想观念、经济状况、人口政策、社会环境不无关系。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人口离散,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贞节观念比较淡薄;为了发展经济,政府"与民休息",鼓励再婚、媵妾婚、重亲婚等。  相似文献   

2.
《五帝本纪》是《史记》最为重要的篇目之一。它是司马迁站在汉代历史的制高点上,以高尚的人格情操、深广渊博的才识,对上古三千年历史的总结,也是史公为人类社会所构建的理想国。《五帝本纪》所包含的大一统、仁德与祥瑞、天下为公与禅让等观念是历史性、当下性、未来性的结合,对西汉文化的建构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史记》内容博大精深 ,语言独具魅力。司马迁巧妙使用典籍 ,将其佶屈聱牙的古语予以改易 ,把艰涩、僵化、含混、拗口的词语作以串释 ,并对今词进行选择、提炼 ,寓繁于简 ,使之蕴涵更丰富 ,语意更新颖。其至善尽美的语言艺术 ,为后世所垂范。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汉家改制过程正是《史记》酝酿、构思、著述的阶段,司马迁父子的毕生事业都与改制联系在一起。笔者从十个方面分析了汉家改制对《史记》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就《史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评述,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主张将原型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等批评模式引入《史记》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6.
考察<史记>汉魏时期之流传状况,有一个非常显著但却向为论者所忽略的特点,即汉魏时期<史记>之流传与<春秋>家有着极为深切的关系.与<史记>流传密切相关的人物中,其事迹稍可推详者,如杨恽、褚少孙、刘向、刘歆、扬雄、陈元、段肃、冯衍、班彪、班固、杨终、延笃、颍容、谯周等则多具<春秋>学渊源,而且不少人本来就是以<春秋>名家.<汉书·艺文志>将司马迁<史记>列入"六艺略"的<春秋>家,是深切其实的.<史记>是西汉中期方兴未艾的<春秋>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春秋>家之"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7.
从《儿子与情人》看当时妇女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军 《唐都学刊》2008,24(4):111-114
为了揭示<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中所反映的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运用作品解读和文献学比较研究的方法,结论认为:小说中莫瑞尔太太,米莉亚姆和克拉拉这三个主要女性身上体现出在当时英国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取得了部分胜利这一过渡时期.妇女们在经济、政治、受教育和爱情婚姻方面已取得部分的平等权利,又未能得到完全的平等权利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司马迁写《史记》的动机是多重的,有深层的情绪动机和表层的功名成就动机及职业道德动机。他把《史记》作为史书和子书来写,并将二者完美地融于一体。《史记》的客观社会效果和影响与主观创作目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刘跃进 《学术交流》2020,(7):5-22+191
司马迁是西汉时最重要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所著的《史记》不仅是汉代学术史上的最重要著作,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经典,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史记》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依据朝廷内外的丰富藏书,二是根据实地考察的所见所闻。《史记》的体例,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的思想倾向,首先,司马迁看透了当时的世态炎凉,陈古刺今、借浇块垒。其次,他对于狱吏的残酷,也有切肤之痛。最后,在一些历史人物的描绘中,寄托了自己崇高的理想。《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它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范例,不仅是史学巨著,而且是史传文学的典范。魏晋以后,《史记》逐渐在世间流传开来,隋唐以后《史记》又传播海外。  相似文献   

10.
经学在汉初正式形成,大约与此同时,史学也崭露头角.而<春秋>则寓"空言"于行事"之中,一直兼具经学与史学的双重特件.<公羊>、<嗀梁>乃<左传>侧重继承<春秋>义法,显示出经学的特点:<史记>也继承<春秋>,但其所凸显的却是史学的特点.显然,正是<春秋>兼具经与史的双重特性,促成了经史之间有着始终的关联,但也正因为继<春秋>者所侧重的特点不同,最终促使了经史在学科上的分离.在经史分离的过程中,<史记>无疑处于其间的关节点,它于著述宗旨、著述路数以及著述体例上都发凡起例,从而使史学真正独立于经学,而这些正凸显出<史记>在中国古典史学上之承前启后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石晓博 《唐都学刊》2009,25(3):10-16
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又是一部文学巨著,同时还是一部有着重要教育论述的著作。《史记》在教育作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教育思想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的真知灼见,提醒我们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育人成才放在首位。《史记》的教育思想和其他思想一样,都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推崇孔子,并把自己写作《史记》比作孔子作《春秋》,在《史记》中多次引用孔子及其《春秋》之言语,甚至以孔子语代言.《史记》的撰著,深受孔子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寓论于史的修史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6,(9):135-137
作为晚明竟陵派的代表人物,钟惺在晚明文学史上具有领军人的意义。概述钟惺《史怀》内容,归纳其客观公正之态度、章法结构之周密、个人性情之体现、儒家正统之主张等史评特点,不仅对钟惺史评类作品研究有深远意义,而且对了解明清评点文风对《史记》之接受亦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陈纪然  孙树勇 《学术交流》2007,(11):167-169
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礼治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礼的历史即是中华民族心灵的文化史。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关礼的阐述,在中国礼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会功能、情感因素、历史沿革三个本质方面来看《史记》的礼治思想,虽然带有等级社会的印痕,但同时也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史记》倡言的礼,虽然因强调礼的社会规范功能而表现出浓厚的封建伦理政治色彩,但同时也具有人文精神;《史记》言礼,虽然强调礼有损益,但也重视对礼的坚守。"缘人情而制礼"是司马迁的重要礼学观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却多有忽略。探析《史记》的礼治思想体系对人性和人情的关注,有益于准确把握《史记》礼治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15.
对人格的揭示,是《史记》创作的重要目标。司马迁认为君子人格有五个基本要素,本文通过《史记》对孔子、秦始皇、刘邦、项羽、伯夷、李广、韩信、陈胜、李陵诸多人物的人格描绘和评价,探索司马迁《史记》的人格观。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史记》中"鸿门宴"一段文字是借鉴了陆贾《楚汉春秋》而写作的。因为《楚汉春秋》渗透了统治者的意志,"鸿门宴"所写并非真正的历史事实,具有创作痕迹。"鸿门宴"实质上是项羽和刘邦就关中地区统治权展开的政治会谈,项羽兵不血刃地得到关中,而刘邦得以保命。"鸿门宴"文字重点叙述刘邦集团,放在《高祖本纪》中更合适。  相似文献   

17.
《史记》在书写士人传记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士阶层在春秋战国之际出现并不断发展的结果。士人以“尚志”为特征,有着充分的生命自觉,人之一生成为一个值得欣赏、书写的审美对象,以“志”之确立、实现为线索,士人的一生行事也便于整合为完整的叙事。孔子重视“志”对于人生的领率作用,已经有省察、观照人生的意识,屈原抒写行志过程中的挫折、情绪,其诗歌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在思索命运时,他们都援引古人、穷究天人,形成一种叙述士人生命历程的典型范式,为司马迁的传记写作提供经验。司马迁特别关注士人为行其志而做出的倜傥非常之事,在古今、天人的视野下探究命运的形成,为士人异彩纷呈的生命写照传神。  相似文献   

18.
《史记》大量运用的比喻修辞,其结构呈现多样化。比喻修辞的运用,或分析形势,推动事件的发展;或说明道理,阐述自己的主张;或刻划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烘托气氛,使事件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绘更生动传神,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褒贬爱憎。  相似文献   

19.
伏煦 《唐都学刊》2020,(1):5-10+15
以《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与世家的西周春秋十二诸侯和《汉书》重新排列西汉初期功臣列传的次序为例,可以看出历史进程与政治理念两个因素对于纪传体正史体例与书写的重要影响。与《十二诸侯年表》所反映的西周初年分封所建立的政治秩序有所不同的是,十二春秋诸侯世家的编次,实际上是之后历史进程和诸国实际历史地位的反映;《汉书》对《史记》所建立的西汉开国功臣列传次序的重新调整,也是班固出于展示汉初政治秩序及国家机制的目的所有意为之,而《外戚传》的次序安排,则又反映了班固对于西汉衰亡这一历史进程的认识。总体而言,实际的历史进程与作者认同的政治理念并非截然对立的两种标准,《史记》与《汉书》的编次亦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史记》是司马迁创造的文化奇迹,是第一部纪传体中国古代通史,由于《史记》的问世和影响,史学才冲破传统经学体统,以独立的学科自立于中国古代学术之林。司马迁对前代文化经典的接受塑造了《史记》的文化品格,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所开创的叙事体例、语言表达范式、行文风格对后世叙事文学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示范性作用,作为文学经典进入世界文化的神圣殿堂。《〈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一书系统深入地考察了自《史记》问世两千年来“以文学的名义”被接受、认知的文学经典建构之路,沿着这一研究路径,追溯、探索《史记》文学经典化的学术思想史,进而期待《史记》文学研究尤其是《史记》对叙事文学影响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