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在文艺和经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有一种流行的理论,即认为文艺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文艺不能直接和经济基础发生关系,只有以政治为中介,通过政治才能和经济基础发生间接的关系。文艺通过政治和经济基础发生关系的情况是存在的,这是事实,毋庸置疑。但是文艺是不是只能和经济基础发生这种间接的关系呢?我表示怀疑。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以为就要明确文艺究竟是不是远离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2.
试论道教对明代神魔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明代神魔小说的兴起与发展,独特风格的形成与演变,大抵与道教影响息息相关。研究道教对这类小说产生熏侵、渗透、启迪等作用的原因,搞清道教对其潜移默化的诸多意象,说明研究这一命题的审美价值,对深入探讨明清小说的发展规律和民族传统是不无裨益的。一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和宗教,都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不过,二者不同于政治、法律那类意识形态可以直接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而是要通过上层建筑的其他“中间环节”来发生作用。经济基础与文学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往往离不开宗教这个中间环节。同样,经济基础与宗教间的相互作用,也常常离不开文学这个中间环节。文学与宗教互为中间环节的关系,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和宗教演变史中都能探寻出线索分明的轨迹。而这正是我  相似文献   

3.
读了《学术研究》1991年第5期关于“社会心理是文艺反映现实的中介”问题的一组文章,觉得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很有必要。笔者曾在该刊1984年第5期发表《普列汉诺夫关于社会心理的论述》一文,也谈到文艺与社会心理的关系。现受到以上讨论的启发,拟作一些补充和具体论证。一、几个基本概念须要明确文艺作为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作为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通常又说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说社会现实的反映,还说文艺是社会心理的反映。文艺究竟反映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上面提到的几个基本概念。作为文  相似文献   

4.
后期鲁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文艺现象,在美学及文艺思想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对文学作为一定经济和政治的能动反映的意识形态性质进行了深入阐释和辩证把握。一方面他批判了文艺超阶级、超时代的“人性论”、“文艺自由论”和“性灵说”等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从文艺的功利性、阶级、政治倾向性及群众性等方面阐述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另一方面,又不同于文艺与经济、政治关系的机械论、庸俗社会学观点,对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反作用于一定政治、经济的能动作用,对意识形态所反映的特定的政治、经济内涵——中国革命和中国文艺具体实际的正确理解,对社会心理,国民精神等文艺与政治、经济关系的中介环节的重视,以及对文艺本身的特殊规律的把握等方面,又阐述了文艺与经济、政治关系的辩证内涵。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在左翼文学领导人对梁实秋、胡秋原、苏汉、林语堂等人所掀起的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批判中,鲁迅的揭露和批判之所以最为有力,在揭露和批判中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点的阐释也最为精辟,一是因为鲁迅后期文艺观有着不同于“革命文学”倡导者们的较高、较全面的逻辑起点,这就是有着以美感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形势下,陆老师提出文艺本质问题让大家讨论,很有意义,也显示出探索真理的勇气。过去说“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仅只于此还不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机械唯物主义美学也肯定这一点。陆老师明确指出:“文艺的直接反映的观点,不是马克思主义观点”。这一震聋发聩之语对廓清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本质观的误解有积极意义。文艺反映生活不是直接的、映象式的,它经过文艺家的选择、加工、改造,是创造性的客观的“再现”与主观“表现”的统一。那么,在“反映”前加“能动”二字是否就可以了?陆老师认为仍然是含混的,未能把文艺与其  相似文献   

6.
陆一帆教授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逻辑起点,对文艺本质问题作了长期的、深入的、审慎的思考,继承和发展了普列汉诺夫关于“文艺与社会心理”的学说,颇有见地地提出了“所有艺术都是社会心理的直接反映”,“社会心理是文艺的直接源泉”等崭新的理论观点。这对于传统的文艺观点,不啻是一个强有力的挑战,堪称为“一家之言”。然而,当我对其《关于文艺本质问题的思考提纲》(下简称《提纲》)进行再思考时,却又觉得有的提法欠妥。 (一) 把文艺本质定义为“所有艺术都是社会心理的直接反映”是否恰当?理由有三:第一,普列汉诺夫关于“文艺与社会心理”的学说,并非探讨和论述文艺本质问题的,而是探讨和回答恩格斯晚年提出的但尚未解决的包括文艺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是由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产生的问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指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在这里,观念同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愈来愈混乱,愈来愈被一些中介环节弄模糊了。”文艺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在通过“一些中介环节”反映和认识客观存在这一点上,与哲学和宗教等其他意识形态并无二致,所不同的是,哲学主要以概念和思辨为中介环节,宗教主要以幻想和信仰为中介环节,而文艺主要的中介环节是审美意象和表象运动。文艺反映和认识客观存在的中介环节审美意象和表象运动等等,就  相似文献   

8.
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意识形态性,但它又有超意识形态的非意识形态性。文艺应该是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共同融铸的产物;意识形态是个体被召唤为主体后,作为人的存在的生活经验的集合体,它是特定历史条件的社会意识形式(纯知识体系)的具体表现。意识形态必须反映社会现实,但它是特定历史内容相对于社会意识形式的“异化”人反映的观念体系,也是特定历史时期中,统治阶级进行屈从心理再生产的一种手段,意识形态具有蒙蔽性;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意识形态是创作者的显意识层次,其无意识只有通过“症状阅读”(阿尔都塞语)才能获得。作为文艺批评家,无疑是特定历史条件熏陶出来的文化人,他挣扎于各种意识形态交织的网络中,又必须超脱这种罗网的羁绊。他不仅要全面阐释文艺文本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显意识层次,更应深入文本无意识层面的揭示;他不仅要解释文艺文本生成的特定历史因素,更应该打破文艺文本作为意识形态的历史结构的框范,发现文艺文本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艺来自生活,是生活的再创造。文艺的根本特征是通过形象反映现实,反映时代。只有真实地再现生活,才能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文艺作品。斯汤达说:“小说是一面镜子”;巴尔扎克声明,他要充当“法国社会的书记”,为自己的时代“开出恶习的清单”;托尔斯泰认为,“写不真实的东西是可耻的”;罗丹表示:“我没有说过谎话”、“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歌德说:“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丰富多采,你不会缺乏做诗的动因……我的诗都是应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的基础,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马克思主义经典  相似文献   

10.
法治总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它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条件而抽象存在。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去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国的法治建设是建立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我国的法治建设遵循马克思主义有关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反映的客观规律;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对当前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反映。那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我国的法治建设二者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试图通过论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作用,以期客观地揭示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是物质生产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和必然趋势。所以,中国要实现物质生产上的现代化,文学艺术就必须走现代派的道路。并强调指出,现代派文艺是“现代人”创造的“现代化”艺术,是“紧紧地随着时代、世事等不断变化,反映现代世界的观点和态度”的。甚至说,不管什么社会,只要出现了现代化的物质建设,就必然产生现代派的文学艺术——这是规律,西方如此,我们也如此,谁也抗拒不得。这种观点的立论基础,显然是把文艺创作看成生产力的直接的、对应的反映了,因而从根本上违逆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论的基本原理,违逆了文学艺术创作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2.
文艺的社会属性是什么?搞清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文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正确解决文艺遗产的继承与革新等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艺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经过五十年代初期批驳苏联特罗菲莫夫的“文艺非上层建说”之后,这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已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了。但近年来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却又出现了一种“文艺非上层建筑”说,其代表性观点就是朱光潜教授在《西方美学史》序论里的一段论述。朱先生只把“政权,政权机构及其措施”也就是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我国的文艺事业同其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样,已经恢复了生机勃勃的景象。过去“四人帮”炮制和欣赏的虚假瞒骗文艺早已寿终正寝,反映真实生活的文艺作品,象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文艺理论上,主张真实反映生活的观点,不再是被批判的对象了,“要真实的文学”、“真实是文艺的生命”、“真实是文艺形象真、善、美的基础”等等,成为文艺界甚至社会舆论界的共同呼声。这呼声,对“四人帮”在文艺领域上的遗毒有摧陷廓清之力;对恢复我国优良的文艺传统,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有鼓舞推动之  相似文献   

14.
刘伟林: 文艺作品通过“中间环节”反映现实生活陆一帆先生提出的“文艺并不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问题,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本来,这个问题是文学理论的题中之义。文艺作品是在作家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既然是经过作家的头脑,这就必然渗透着审美主体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5.
许培旺 《南方论刊》2011,(9):57-58,61
邓小平文艺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文艺反映政治而又反作用与政治;文艺离不开政治,政治对文艺有直接的巨大的深刻的影响。文艺受经济基础制约而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通过政治之中介作用。把握好文艺与政治关系,是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的“势力之发表”说与其美学思想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六到一九○七年间,王国维提出了“势力之发表”说。这一观点首先是对文学艺术本质和功能问题的回答。我们的文艺学通常认为文艺有认识、审美和教育三种作用,此三点涉及哲学认识论、美学和社会学领域,既关系文艺的本质也关系文艺的功能,以往对文艺本质较多强调生活的反映,采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对文艺功能较多强调教化,采社会学的角度;在本世纪初年,王国维却把问题引入心理学领域,对文艺的本质与功能一言以蔽之曰:“势力之发表”。“势力之发表”说的含义又不仅限于谈艺术的本质和功能,这一观点还企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明人类除了谋生以外之一切活动的本质,因此,这一观点具有人生哲学的意味。实际上,据以提出这一观点的心理学领域正是王国维一九○二到一九○五年哲学探索失望之后的归宿之所,也是一九○六年后的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出发之地。“势力之发表”说是一个标志王氏美学思想转变的观点,而且构成此后王氏美学的基础。因此,研究该说,对于说明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和体系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步时贤之后尘,追宏论于一二。本文也尝试运用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原理来探讨文艺的本质、特征和功能等问题,由此对社会的文艺活动系统作一番初步考察。§1 文艺属于世界3 文学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我国流行的传统观点大都认为文艺是一种再现生活的社会意识形态。近年来学术界在重新探讨文艺的本质问题时,看到了这一流行观点所存在的“单纯从认识论和政治的角度”来看问题的缺陷,于是提出了文艺的本质当是“情感”、或“主客观的统一”、或“人的本质的确证”等新见解,有的还认为文艺的本质应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笔者认为,尽管上述新观点都从理论上作了相应的论证,但总的说来仍没有跳出美学概念之争的框框,有的甚至还  相似文献   

18.
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方针。社会主义文艺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大的精神武器。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社会主义文艺肩负着不可代替的重要而特殊的使命。同时,这一使命也给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繁荣开辟了宽阔途径。共产主义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和优秀传统,也是它区别于历史上一切进步文艺的根本特点。文艺是人类通过审美方式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受一定时代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受经济,政治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强烈的阶级性。高尔基说过:“文学从来不是司汤达或列夫·托尔斯泰个人的事业,它永远是时代、国家、阶级的事业。”创作的实践也说明,一定的文艺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作家在创作时,必然按照自己的立场观点、世界观去  相似文献   

19.
笼统地把文艺视为意识形态,或认为文艺是与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具意识形态性,都把文艺泛意识形态化。这些观点既不符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原意,也不符合中外文学史的实际。马克思在《序言》中明确把文艺视为一定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式,其中部分属于意识形态文艺。文学史上存在着大量的非意识形态文艺和带意识形态性文艺。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和自由的精神生产区别的观点,说明应使意识形态文艺和自由生产的文艺并行不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与科学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海波 《学术界》2002,(1):108-115
马克思在对“旧意识形态”的分析和批判中指出 ,“旧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形态 ,其原因在于“旧意识形态”与阶级社会生产方式中矛盾之间的关系 ,在于它是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在观念中的反映。〔1〕如果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 ,并且是科学的意识形态 ,那么它应该有一个完全不同于“旧意识形态”的基础 ,正是在与这个基础的关系中 ,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获得了科学性。本文试图从两种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不同联系 ,探讨意识形态与虚假性和科学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