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详参各新版本材料的基础上,张国风先生收集了《太平广记》大量的佚文和异文,经过严谨的考辨分析,为学界提供了 一个文字准确、错误较少、可供依据的《太平广记》新本,即《太平广记会校》。然该书仍存在一些错讹之处,现择《太平广记会 校》无需校改及无需补字之二十余条,以作商榷。  相似文献   

2.
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多方借鉴,词语、句式乃至有关情境常从古代典籍文献如《四书》、《五经》、《左传》、《楚辞》、《战国策》乃至历代正史、笔记小说中汲取营养,转益多师,为我所用,这正是《聊斋志异》有别于历代文言小说的显著艺术特征。《太平广记》是宋人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内容丰富,受到"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写作方法的蒲松龄的青睐势所必然。《聊斋志异》有关本事与《太平广记》的渊源关系,前人多有论述,这里不再加探讨;词语借鉴、情境借鉴以及注释校勘与《太平广记》的关系则是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太平广记》被清代四库馆臣称作“小说家之渊海也” ,其书对于宋前文言小说的保存、传播起了重大作用 ,鲁迅先生在研究宋前小说时主要依据此书。人们在研究《太平广记》纂修时多从政治角度考察其成书缘由 ,而忽略了其书编纂的文化因素。为此 ,本文把《太平广记》视作文化行为进行研究 ,从文献典籍散佚严重、宋太宗自身的文化修养、唐代小说发展三个方面探讨《太平广记》成书的文化内因 ,笔者以为 ,《太平广记》的编纂是各种文化因素共同促成的 ,是小说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太平广记详节》为朝鲜时期集贤殿文人成任编纂的《太平广记》选本,所据《太平广记》底本为宋本,今存韩国。谈本《太平广记》三种印本的说法源于汪绍楹先生中华书局版《太平广记》的《点校说明》。本文据《太平广记详节》考辨谈本《太平广记》的三种印本。在参照前人结论和新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后印本"为第一次印本;"初印本"为第二次印本;"最后印本"为第三次印本。并进而提出,第一次印本卷二六五、卷二六九和卷二七○篇目为谈恺自补;第二次印本补足了卷二六五、卷二六九和卷二七○阙佚的宋本篇目;第三次印本补足了阙佚的卷二六一至二六四的宋本卷次,却保留了第一次印本谈恺自补卷次篇目。第一次印本主要据史书补阙人物事迹,第二次印本不仅更好地体现了卷二六五"轻薄"这一类目主题,还忠实地反映了《太平广记》编者从笔记小说、地方志和类书中采撷篇目,注重故事情节奇趣性的倾向,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太平广记》编者对笔记小说与正史文集有着初步的区分。  相似文献   

5.
《太平广记详节》为朝鲜时期集贤殿文人成任编纂的~部《太平广记》的选本,所据《太平广记》底本为宋本,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今存韩国。据韩国学者所整理的《太平广记详节》篇目卷次考辨现存《太平广记》篇目三则:一、今存《太平广记》中《周广》篇名应为《广周》;二、“嘲诮”类《李寰》《韦蟾》《李台瑕》《陈癞子》疑属“嗤鄙”类。三、今存卷二七0“妇人一”下当有“烈女”类名。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太平广记》编成后并没有及时刊印,但实际上它已通过其他渠道传播出来了。晁迥是我们所知最早看过此书的学者。从晁迥到苏轼,再到洪适、周必大等,再到罗烨以及“幼习《太平广记》”的说话艺人,他们都看过《太平广记》,但他们所看之《太平广记》可能有不同的版本。至于宋初《太平广记》编而未刊,虽然史书记载说是因为“言者谓非后学所急”,但笔者以为,可能另有隐情。《太平广记》编刻事件本身对于宋代小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小说观念内涵。《太平广记》里单设“杂传记”一目以置唐传奇,也已显示了小说观念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7.
《太平广记》陈校本的价值张国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太平广记》几乎将宋以前的文言小说精华一网打尽,后世的白话小说乃至各种戏曲,不少由此汲取素材。如果没有《太平广记》,那么,六朝志怪和唐人传奇的面貌,便会一片模糊。在《太平广记》的研究方面,前人已经为...  相似文献   

8.
《古小说钩沉》是鲁迅先生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类书及古书注文中辑录整理而成,尽管其收罗宏富,考订精审,但仍然存在一些校勘、断句、标点等问题,对其进一步考订补正有利于读者更好地使用。  相似文献   

9.
《太平广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宝库,然由于篇幅浩瀚,且为文言或古白话写就,除专业工作者外,长期来,能寓目者盖寡。《太平广记选》由齐鲁书社分上、下、续三册出版后,极受人们欢迎。选编者“上穷源头,下际余波”,精心捃选,並以严谨的态度作了整体绍介、逐篇评说。使广大读者一览,得以对我国宋以前的笔记小说有个较为完整的映象,这是值得称道的。然正如郭在贻先生所说:“美中不足的是:这部书在注解方面还有不少可议之处。”特别是语词方面的训释,更可商兑。郭先生曾撰“《太平广记选》上册注释商榷”一文,  相似文献   

10.
曾礼军《宗教文化视阈下的〈太平广记〉研究》对《太平广记》的宗教特性探讨具有集大成之功和纵深开拓之效,从宗教文化视角对《太平广记》的编纂成书和小说文本进行了首次全面系统的研究,不仅视角独特,而且视野开阔,开拓了《太平广记》研究的新局面。全书研究具有十分突出的学术特点:独特的文化视角,扎实的文献基础,新颖的文本阐释,开阔的学术视野,求精的研究态度。  相似文献   

11.
《太平广记》是宋官修四大书之一,辑佚并保存了宋以前大量的志怪小说,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同时我们也发现《太平广记》中记载了相当数量关于女性修道的资料,而尤其以唐代居多。历来在对唐代女性的研究中,多集中在对上层人物活动的探析,而对下层人物的着墨较为少见,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太平广记》辑录志怪小说的性质,以期通过《太平广记》对唐代民间妇女的修道及其相关情况进行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太平广记》引用《唐摭言》一共一百三十二条,大部分条目都比较遵照原文,且更加简洁明了。但是仍有一些异文存在,需要探讨。辨明这些异文,不仅对《太平广记》和《唐摭言》的校勘有重大作用,而且对有利于史实真相的探明。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六一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江绍楹先生校点的《太平广记》.汪先生广泛地参考了有关《太平广记》的各种版本,校勘工作做得相当严谨.可是,限于严格遵依谈恺本的体例,汪校本未能充分吸收其他诸本有价值的异文,也未能充分吸收谈恺本不同印本中的异文,给人以美中不足之感.汪绍楹先生发现谈刻本有三个印本:初印本、后印本、最后印本.这个发现很重要.可是,汪先生对三种谈本时间顺序的判断,本人尚有不同意见.可惜汪先生已经作古,作后辈的已无缘当面请教了.据笔者最近的发现,谈刻至少有四次印本.关于新发现的谈本,本人准备在他文中再作详细介绍.按照先易后难的想法,本人先从汪先生所谓“初印本”中辑出汪校《广记》中的缺文,以供有兴趣于《广记》的读者和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宋太宗诏修《太平广记》的意图,有消弥五代士怨与娱乐休闲两种主要观点.考察《广记》的内容和宋初的文化语境,则会发现宋太宗诏修《太平广记》实际还隐藏着更为重要的“神道设教”政治意图.  相似文献   

15.
正一、引言中国历史上的狐精故事俯仰皆是,古代小说中的狐不仅是艺术创造还是社会现实的投射。唐代是狐精故事的繁盛期,狐形象更富有内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早年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中有大量研究《太平广记》的篇目,其中就有部分涉及唐代的狐形象。黄永年先生则通过《读陈寅恪先生〈狐臭与胡臭〉兼论狐与胡之关系》①一文论证了"狐"与"胡"的相关性并分析了唐人以"狐"讥  相似文献   

16.
词语的选择与词语的附加修辞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首先对词语的附加修辞功能进行了论述,接着从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寻找语料,并在此基础上从词语附加修辞功能的常规运用和非常运用两方面讨论了《围城》中灵活运用词语的附加修辞功能,进行词语的选择,从而达到了幽默诙谐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北宋时期编纂而成的类书《太平广记》是研究中古小说最为重要的文献。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太平广记会校》是新近推出的重要整理版本,其中一些词句的校勘尚有讨论的余地,今就书中"神仙部"的十七条校勘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8.
在宋太宗时两度入相的李 ,史籍只注重他作为循吏为人厚道的一面却忽视了他在文献整理上的成就。他主编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部类书 ,在编纂方法上多所创新 ,为保存中国古典文献贡献巨大。尤其是他开创性地主持编纂野史笔记类书《太平广记》 ,体现了他宽广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19.
“寻常词语艺术化”之我见郭伏良“寻常词语艺术化”作为现代汉语修辞学的一个研究课题,是由著名修辞学家张弓先生最先提出的。在《现代汉语修辞学》(1963年天津人民出版社)这部著作中,张弓先生对“寻常词语艺术化”作了概括的说明,并将它看为与修辞方式(即修辞...  相似文献   

20.
许筠的“人物传”取舍和褒贬之中反映了作者的价值观取向。在《严处士传》与《荪谷山人传》中,许筠一方面阐发其不拘一格任用人才的观念,一方面塑造了理想中的不沽名钓誉、不做乡愿的真儒形象。《南宫先生传》、《张山人传》、《蒋生传》则借鉴唐传奇的写作方法,参考《太平广记》中的神仙故事模式,表达他佛道合流的理想,以及对道教修炼内丹的认同和对海外仙山的向往。这些作品不但显明了许筠其人的思想内涵和文学成就,而且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