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当前不少法官撰写法律文书时有意识地减少说理的比例和频率,法官“不会说理、不敢说理、不想说理”的现象正在“稀释”法院规范裁判文书释法工作的效用。裁判文书说理有助于提高裁判的可接受性,提高司法公信力和权威,助推司法系统的改革和进步。从构建裁判文书说理标准与质量的体系、建立裁判文书专业化转型激励机制、法官法律技术方法培训常态化等三个方面提出强化裁判文书说理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2.
司法不仅能定纷止争,还可稳定社会。但司法目的的实现要依赖司法权威,而裁判文书又是司法权威的最终载体,因此司法要使人信服,就必须加强裁判文书的论证力。针对现行裁判文书模式与实践,认为应从证据和事实、裁判理由、法律适用这些方面强化论证。  相似文献   

3.
基于法社会学的民间立场与法律接受理论,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实际上是接受主体、接受对象和裁判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接受对象来说,司法裁判活动既是形式逻辑的认识过程,也是含有价值评价因素的实践认识过程。就接受主体来讲,除了利益考量和理性权衡之外,司法裁判还必须考量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法律制度的普遍期待。就裁判主体而言,要使司法裁判具有可接受性,需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秉持公平、公正的立场,以及对各方当事人的亲和性。法治乃全体国民之事,司法场域更是法律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交汇与交流的平台。只有围绕无数的司法个案,经历法律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之间长时期的相互进入与纠缠的过程,中国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才能真正地落地生根,司法裁判才能在个案与整体两个层面具有更大的可接受性,真正为社会公众所认同。  相似文献   

4.
刑事裁判文书说理是法官为了证明定罪量刑的正当性,就定罪量刑事实认定以及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必要解释和论证的行为,它体现了贯彻刑事法治、彰显司法公信力和预防犯罪的价值。随着我国法治的进步,我国在刑事裁判文书说理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重定罪说理轻量刑说理、二审说理优于一审说理、说理区域差别大、说理形式化的问题。当下在阳光司法背景下根据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裁判文书说理的要求,刑事裁判文书说理标准上应当遵循形式与实质的统一,在说理具体方法上要丰富事实叙述方式,规范语言表达,强化逻辑论证。  相似文献   

5.
裁判文书的语言应当是经反复权衡斟酌的最精粹的法律语言,能较深层次地反映法院的审判方式和裁判文书的改革成果。然而在现实中,裁判文书语言不合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文书的质量。所以从句意的严谨性、语汇的标准化和书面化等方面对裁判文书语言的规范化问题加以分析、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裁判文书的制作质量直接影响到案件当事人对判决结果的认同程度。文章从实质内容角度分析阐释了司法实践中裁判文书未完整记载案件审理中的程序性事项,未全面客观地表述当事人之间的争议,未完全展示认定事实的心证过程,未充分论证裁判结果适用法律的正当性,未恰当运用语言文字及标点符号等问题,提出裁判文书制作中如何厘清案件事实及争议的全面客观阐述、如何实现心证过程的展示及法律适用的论证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经济""海洋强国"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海事活动日益频繁,海洋经济发展迅猛,由此引发的涉外涉海案件呈现出上升的势头。涉外海事纠纷不同于一般的民商事案件,其是否能够及时、公正地处理关系到我国国际形象。涉外海事案件裁判文书恰恰是我国司法精神和对外形象的法律宣示,要制作格式规范,论证充分的涉外海事裁判文书,不仅要跨越国界,还需跨越人文、语言、法律等障碍,只有以强烈的主权意识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加强海事裁判文书中事实表述,说理充分,适用法律准确,方可最大程度地发挥我国涉外海事案件裁判文书的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有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平正义,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司法裁判吸纳民意机制之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裁判领域中的民意存在的问题有:民意表达欠缺合理性基础、正当的民意表达与不当干预并存、法院对如何处理民意没有法律上的依据。有必要建构一个司法裁判吸纳民意的机制,从民意书的主体及表达方式、民意书的提交与公开、法院对民意的回应等方面规范民意对司法裁判的影响,尽可能多地在司法裁判中吸纳合理的民意成分,确保司法裁判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9.
顺应司法改革潮流,完善司法制度,2014年1月1日起,我国将实行裁判文书上网制度,这是一项裁判公开完善的重要制度。文章指出,该制度的设计存在着一些问题,裁判文书实名上网,是否会为公众带来困扰,是否会架空诉讼?这些都令人担忧。笔者对该制度的设计背景进行研究,并分析该制度设计的目的,考察国内外相关制度的规定,旨在对我国裁判文书上网制度存在的问题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10.
刑事裁判文书的说理对提高其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具有重大意义.从刑事裁判文书说理的事实层级明晰刑事裁判文书说理"是什么"的问题、核心层级说明刑事裁判文书之因果逻辑、实践层级说明刑事裁判文书说理施行方法等三个层级,论证了刑事裁判文书说理的立足起点、把控关键与目标指向,为我国刑事裁判文书的撰写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
虽然从形式上看,在侵权案件中公共政策并不作为裁判的依据直接加以引用,但它却对司法裁判过程和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中的典型案例显示,价值优位、社会环境、秩序管理、责任保险等公共政策因素对侵权案件的裁判产生了重要影响。侵权案件裁判中考虑公共政策因素是实现侵权责任法目的的要求、侵权责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现代法院角色变迁的诉求。从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角度来分析,上述公共政策因素通过损害的认可、过错的认定、因果关系的确定、抗辩事由的确认等方式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是我国创业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政策工具视角出发,对中央层面出台的与农民工返乡创业相关的29项政策进行编码,并构建政策工具、创业过程、政策力度的三维分析框架,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中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过溢而需求型政策工具缺失、创业起步期和发展期针对性政策缺乏以及政策力度不足且波动起伏较大等问题突出。据此,文章提出综合使用多种政策工具、提高政策制定针对性和保障返乡创业政策供给稳定性等建议,以期为完善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提供些许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扶贫政策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是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的重要途径。基于2012年发布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市名单,将是否进入该名单作为获得倾斜性扶持政策的识别变量,采用甘肃省86个县市2009-2017年的数据以及双重差分法,分析扶贫政策是否促进了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结果表明:扶贫政策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扶贫政策对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技术效率并未产生显著影响;扶贫政策在干旱地区、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县的政策绩效要好于湿润区和非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县;同时,随着倾斜性扶持政策的持续实施,扶贫政策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强。总体而言,扶贫政策未有效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在相对贫困治理过程中需要对政策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4.
政策转移是全球化时代各国公共政策领域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经验教训的常用工具.成功的政策转移对各国降低政策成本、促进公共政策发展的意义不可低估.而政策转移的发生与成败则深受国家主权,意识形态,公共政策的"本土资源",法律、制度与体制等诸多变量影响,只有充分认识这些政治变量对政策转移的影响,才能在政策转移过程中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使政策转移成功.  相似文献   

15.
科技创新链视角下科技政策完备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政策的效力取决于政策系统的完备性和各项政策的成效,考察中国科技政策的整体效力如何,首要的问题在于研究科技政策是否完备。通过构建基于科技创新链的科技政策分析框架,从政策数量、政策等级和政策针对性三个方面,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对2006年以来国家层面339项科技政策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发现当前中国科技政策较为完备,但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如应用研究环节政策数量较少、产学研结合缺少专门政策支撑等。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运用教育政策工具来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政府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当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出发,大力开展本土化的教育政策研究是时代之需,亦是教育研究的一个紧迫性课题。本土化教育政策研究首先源于我国教育政策大生产事实的内驱动,研究的意义进一步彰显;从深层次来看,本土化教育政策研究是政策国情环境基础所需,也是西方公共政策学理论与话语引入我国教育政策研究局限性之反照。  相似文献   

17.
作为欧盟一项重要政策,地区政策在欧盟内部一直有争论。论辩的焦点问题有三个,即在成员国政府已有自己的地区政策的情况下,是否有必要建立欧盟单独的地区政策,欧洲一体化对地区问题是否有影响,欧盟的某些政策措施是否妥当。考察这些论辩,有助于人们认识这一政策的重要性与复杂性,对于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亦可提供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8.
析保单质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担保法》没有明确规定保险单是否可用于质押。文章就此从寿险保单、财险保单以及信用险保单是否可质押贷款作了深入分析,并就保单质押贷款实务中应注意问题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农户是林地使用权流转的重要主体。基于农户视角,运用江西铜鼓县和靖安县77户农户调查数据,客观分析了农户对林地使用权流转的认知、判断、意愿及行为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普遍认知并满意现行的林地使用权流转政策;农户对林地使用权流转的判断和行为选择日趋现实和理性;农户的态度和行为选择上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异质性。提出了加强政策宣传、稳定流转政策、加强流转立法、完善流转市场及相关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的双支柱体系能否有效实现价格、金融、经济的多重稳定有待检验。实证研究发现:(1)宏观审慎政策可以有效应对信用风险冲击,减缓波动,使经济、金融保持稳定;(2)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在应对不同外部冲击时的效果不同,面临技术性冲击时放松宏观审慎政策能更好地调节经济;(3)宏观审慎政策对经济波动、金融波动的影响存在U形效应。因此,考虑宏观审慎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更为灵活地调控宏观审慎政策幅度将有助于减少我国经济、金融波动,顺利度过经济结构转型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