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立法的学术讨论中,农民集体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标准等是焦点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应对,需要从宪法的视角研究。基于对中国现行宪法文本的宏观理解,可以发现存在三重宪法秩序,每一重宪法秩序又包含着二元因素。依据对中国现行宪法文本解读所形成的框架,农民可以解释为作为集合性概念的农民和作为公民概念的农民,农民集体可以解释为自治的村民集体和经营的农民集体,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则是经营的农民集体的组织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的立法设计需要面对由村民集体与村民委员会、农民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地方政府等主体构成的复杂体制,否则难以保证立法的质量。从宪法角度解释相关概念,就是试图为立法活动提供宪法资源和宪法指引。  相似文献   

2.
“农民意识”是农业社会典型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家族本位是其根基。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农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在经历由“家庭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现代化”转化。但在社会转型期,在新旧思想交汇、碰撞中,农民依附与主体意识并存、传统与现代意识混杂、科学民主与迷信宗法意识交织在一起,其正直、诚实、善良、勤劳等美德,无形中被依附、顺从、自私的“农民意识”所吞没,他们开拓进取的活力仍然受到限制。因此,改造“农民意识”,无疑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依据全国2343个样本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社会交往、责任感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比重不足三成,整体参与度偏低,且存在“高意愿、低行为”现象;农民的社会交往与责任感显著影响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内的“仪式性消费”可以增加农民之间的情感连接,通过仪式性场合获取信息与资源,带动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但外出次数会逐渐削弱农民的乡村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意识,弱化乡村认同,不利于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在农民个体特征中,年龄、性别、教育水平、政治面貌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没有显著影响,而是否是干部、家庭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有影响。基于此,通过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发挥“关键少数”带动作用和凝聚“普通多数”合力,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热情,增强其责任感,进而提高农民人居环境整治参与率。  相似文献   

4.
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农民环境权所包含的程序性权利,是农民环境权其他权能实现的保证。在探讨了农民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的定义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总结了农民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我国推行的障碍主要有:立法缺陷,行政机关定位不准,制度保障缺失,农民环境意识维权意识淡薄。提出完善对策:一是完善立法;二是实现环境行政权和公民环境权的协同;三是建立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权利补偿机制,以确保农民环境权的实现和救济;最后要提高农民环保参与和监督效率。  相似文献   

5.
赵树理以其对农村生活和农民心理的真切深入的理解以及从生活实际出发的现实主义艺术原则,塑造了新一代的农民形象。鲁迅式的原始、愚昧、麻木的农民形象被健康、硬朗的农民形象所取代,农民从被批判、被改造的对象转而成为革命的中心、纯洁人性的来源地。笔者就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直以来,由于农民只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出租、出售房屋受到法律限制和投资渠道狭窄,因此,农民不但总收入偏少,而且财产性收入十分有限;虽然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迅速,但所占农民纯收入的比例仍较低。需要通过明晰土地财产权、用法律保护农民住房权益和重视农村金融理财,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7.
通过结合国内外关于农民素质技能培训的相关研究,从目前我国农民培训所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我国农民素质技能培训的策略。认为农民素质技能培训所采取的策略只有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才能更可行、更有效、更好地实现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目的,从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实现农民的富裕。  相似文献   

8.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和阮啸仙都是中共早期杰出的农民运动理论家。陈独秀参与制定了许多个中共关于农民问题的方针、决议,还撰写了多篇关于农民问题的文章。而阮啸仙除积极领导广东的农民运动外,发表了大量关于农民问题的文章、讲话和演说,并于1926年写下《中国农民运动》一书。但两人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上是有差异的:虽然在中国农村各阶级分析上,二人都没有把地主从农民中分离出来,但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农民运动中必须依靠雇农和佃农,同时团结自耕农,以打击大地主、土豪劣绅的革命策略,这是陈独秀所没有提出来的;在总结大革命农民运动经验上,陈、阮由于当时在党内所处地位的不同,存在着一些差异,陈站在宏观的角度指导农民运动,与阮相比较,缺乏来自基层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试论近代农民的审美情绪康大寿近代农民的审美情绪,是指近代农民这一社会群体在对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进行审美观照时所具有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所反映的是近代农民所普遍带有的一种社会审美心理。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农业...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毛泽东与大革命时期的农民问题周忠瑜李大钊、毛泽东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又都是中国共产党中较早且又较深地重视、研究农民问题和领导农民运动的领导人。他们在大革命时期,特别是从1925年下半年起曾发表了不少当时在农民问题上具有最高认识水平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孔子"志于道"的生命观把生命与理想合一、重视人的现实生活而不甘心受天命鬼神的摆布、将美融入生命中.但是这种生命同也有其弊端,它使人束缚于礼法之中,最终无法得到真正自由的发展.而此种生命观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文人的处世态度、精神风貌、理想追求,到文学的人格风格、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2.
论儒家的生活趣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思想,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追求与生存方式。儒家以人的实际生活为起点,以人的本性和精神为中心,构建了自己独特的以注重现实生活和精神享受为特色的人生哲学,整个思想体系充满了具有中国气息的浓郁的生活趣味,在人类哲学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研究儒家学说的生活趣味,对于认识和分析当下面临的经济与文化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晚期哲学家伊壁鸠鲁从原子论出发来探讨人的生死问题,针对当时宗教的灵魂不灭的观点,伊壁鸠鲁提出了死亡的必然性,从而摆脱了宗教对个人内在生活的束缚,并由此提出了他的关于现世生活的最重要的思想:快乐主义。但伊壁鸠鲁强调快乐的生活并非指的是物质或肉体的享受,而是心灵的安宁和平静,他认为要想达到这一点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现世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即宽容,另一方面即是做到对物质生活的自足和对欲望的节制。和其他哲学家不同,伊壁鸠鲁是通过阐述自己对于生与死的观点来治疗他所认为的个人内在生活的疾病,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4.
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应当把培养人的“生命意识”列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即要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用泰戈尔的话说,教育的目的应当向人传递生命信息.生物学科对培养人的“生命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位子课程改革前沿的生物学科在新的时代更加负载教育学生认识生命,了解生命意义,引导学生懂得欣赏生命,珍惜生命的任务.本文沿“敬畏生命”、“欣赏生命”、“热爱生命”三个梯度阐述了生物教学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新论     
张爱玲思想不入正统,创作不入主流,却因其作品特殊的魅力吸引读者无数。本文勉力探奇,侧重从其独特的人生感悟及其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两方面加以阐述。张爱玲人生感悟的独特性在于:(一)具有以悲为基调,悲喜调和的生命观。(二)具有个人的而非大众的,现实的而非理想的人生视角。(三)认为人生无爱而人性充满弱点。(四)认为人生安稳的一面有着永恒的意味。张爱玲将其独特的人生感悟渗透到小说创作中,创造了一个苍凉而美丽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6.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的内容十分丰富,人生的现象纷繁复杂。人生观回答的根本问题是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历来有积极和消极两种看法或两种人生观。文章主张积极的人生观,力图从主体性的角度,对这个既是理论更是特别现实的问题,从积极人生观的主体性依据、主体性表现、主体性要求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旷达是中国古代一种有着深度文化蕴涵和特出精神风采的人生态度人格精神,它又在中国古代文艺、文论和人生论、人生实践中都有广泛表现.简要说来,旷达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宽广的胸襟和通达的人生态度超越忧困而达致人生的自由悦适或自由审美.旷达对于当代和谐人生、和谐社会建构具有学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于胚胎①的生命权是否给予保护,各国法律的规定不尽相同。在我国的法律中目前没有明文规定胚胎的生命权保障问题,但随着生物医学科技的发展,胚胎有发展成为生命权主体和客体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当然,胚胎作为生命权的主体相对于人的生命权来说其法律保护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9.
被称为日本民族"诗神"的谷川俊太郎诗歌中融入了浓厚的禅宗因素。其诗歌超越生死对立的纠缠,从"死"的角度回望"生",讴歌生命之于死亡的淡泊和从容,在"闲寂"中寻找"生"的种种可能性,追求瞬间永恒的华丽的生命感,并以"禅问答"、禅家语等默然的方式与世界交流,贯穿其中的内核便是禅宗对生命本真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陈子昂诗歌有着浓烈的生命意识,他的诗歌对时空问题、人类自我存在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生命的本质与意义等问题有深切的关注,独特的视角。造成陈子昂此类诗歌特色的基本原因是其思想出入儒、释、道三家,人生经历大起大落,以及诗人独特的生存方式与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