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改革的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围绕这个目标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就应向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和特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探索意愿的方向努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数学,如何开创性地学习数学,并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2.
任丛均 《科学咨询》2009,(12):58-5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现代小学数学要走向生活,走向学生素质的发展,首先需要数学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为出发点。为此,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施,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3.
教育成为人的终身需求,学习能力是每个公民的必备素质。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学习活动中掌握基本知识,获取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同时,不断积累学习方法,获得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要做到: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有兴趣继续学下去;储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养成认真听讲、动手实践、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该文提出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优化实践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加强数学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出发,分析了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指出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高级学习活动,能真正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上,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课堂就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加上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恰如其分地组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参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积极创新,使其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充分发展,是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目标。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学习的基础与能力,把握好提问的有效性原则,科学得当地运用好课堂提问艺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保证数学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素养、训练数学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小学生数学学科必备的三大基本能力,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阐释了小学生数学三大能力的组成和培养,为一线教师对三大能力内涵的解读及培养策略提供参考或借鉴。  相似文献   

9.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现代教师教学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0.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显然,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重视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重视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数学能力是一种发现和概括数学特性与规律、运用数学工具合理和正确解释数学现象、解决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其本质是一种科学思维能力。数学能力是多种因素的整体结构,它主要包括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科学记忆能力等。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就必须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12.
"改变课程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此,现代教学过程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通过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中,必须改变基础知识学习架空能力培养的现状,时代迫切需要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结合.数学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基础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的辩证关系呢?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时代要求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观念,更新教法,遵循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其中,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学习者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转化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有效方法。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数学教学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当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再被看成是一种通过反复练习强化知识储存的被动吸取过程,而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新的认知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所谓"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等几方面的开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认知策略,并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与良好的数学情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并掌握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创造性,创设好情境,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所以实行开放,努力研究和实践开放式数学教学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教师应注重情境创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注学生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关注学生求知与实践的参与,关注学生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的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了传统教学理论脱离现实的现状。当学生步入高中时,数学知识逐渐增多,数学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这样学生不但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学好每一个知识点,而且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数学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能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是在充分吸取我国国外课程改革经验和我国数学教育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的,它拓展了数学领域,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关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更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对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在观念上和教育教学方面都将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20.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面向新世纪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变的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