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语文教学的任务究竟是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语文教学必须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必须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关于语言文字运用,叶圣陶先生在《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一文中说: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张志公先生也说:语文教学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搞好。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理解语言内容,更要学习语言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一句话,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敏感度和表达力。语用,当是语文教学的“本然”,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专属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紧扣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研究文本的表达方法,以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而阅读是吸收,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输出,是阅读的运用.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得从阅读教学入手.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将写作教学融入在阅读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材只是个例子,语文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主题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大胆取舍,整合教学资源,课内海量阅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教材走向群文,从书本走向生活,让语文学习既有深度也有广度,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现代语文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已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活动的始终。下面,我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讲读课文《小鸟和牵牛花》为例,谈谈人文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五大模块--听、说、读、写、思,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沟通其他模块的基石,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因此,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倡导的"习",就是要反复训练,不断实践.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师和语文课堂教学的追求.但是,在教学第一线,包括一些观摩研究课,常有一味追求所谓人文性,偏离语文习学规律,忽视必要的语文知识训练的现象."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笔者认为,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语文实践,对于在校学生仍然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语文训练活动.要通过语文课程把语文知识转化为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语文训练.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为此确立了三个方面的阅读教学理念。一是树立体验性阅读观,即“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二是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即“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三是树立创造性阅读教学观。即“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能力”。根据这三个阅读教学目标层次,可采用以下方法分别实施: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等,都可以综合成为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成为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标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上得以实现,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新课标下的新课堂。  相似文献   

11.
丁俊生 《决策探索》2010,(18):51-5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应当初步掌握使用祖国语言文字予以交流的能力,以吸取优秀的文化,提升其思想文化素质,最终实现自身精神的发展。小学高段作为义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加强对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语用”教学,是极为有必要的。鉴于此,文章将对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的“语用”进行思考,以提出有效对策,提升小学高段学生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袁婷婷 《经营管理者》2013,(31):354-354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中职语文教师应重视教材内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锻炼实践能力的意识,自觉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在遵循教学共同规律的同时,如何让语文实践活动展示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呢?我尝试运用了“六自主”的教学策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下面以人教版第12册积累,运用四的“实践活动”——“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为例,加以阐述。一、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的内容在“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活动中,在达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活动目标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要精细地进行教学设计、落实各步骤的教学策略、不断地反思经验得失,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鼓励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其中表达能力是较为重要的一环,而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地修改作文。传统的作文教学向来是“学生作文教师改”,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看见作文就感觉“难受”,学生基本上是“奉命作文”,作完交给教师就了事。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去写作文,看见作文学生缺乏积极性,忽视自己在学习上的主体性。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把批改这一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整个作文活动中,树立批改意识,培养写作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修改中找到习作的乐趣,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  相似文献   

17.
田金菊 《科学咨询》2009,(24):45-4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人的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语文素质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要精细地进行教学设计、落实各步骤的教学策略、不断地反思经验得失,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唐琼 《科学咨询》2007,(10):36-3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