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小说《祝福》是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是悲剧人物,其悲剧根源,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将祥林嫂的悲剧归结于鲁四老爷,认为他是“封建政权的化身”,“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好象没有他就不会产生祥林嫂的悲剧;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封建“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是扼杀祥林嫂的四把屠刀。笔者却认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最深厚,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源乃是作者一贯发露和攻打的国民劣根性,在《祝  相似文献   

2.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徬徨》的第一篇。这是鲁迅作品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作者取祝福这个题目,实际上含有双重意思:一是用富人的年终的祝福,衬托贫苦的祥林嫂的死亡,带有对社会讽刺  相似文献   

3.
又读鲁迅先生小说《祝福》,那种令人压抑的浓重感觉又弥满心田,久久不能散去.充溢喜庆气氛的小说题目和小说首尾渲染的鲁镇新年祝福景象,与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凄惨结局构成如此强烈的对比.掩卷沉思,突出的一得是那撼人心的比衬.比衬者,比较、对照、衬托也.衬托都是一种比照.通过比照、映衬,把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主要、中心的艺术对象愈加突出、凸现出来.鲁迅先生写《祝福》所运用的比衬艺术,恰到好处地描写了一幅行将灭亡,也应当灭亡的残酢无情的社会的图画.文章开篇既渲染了“旧历的年底”“村镇上”“将到新年的气象”:“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而“我”最后见到祥林嫂这一场面所勾勒的她的“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下端开了裂”的“竹竿”的第三幅削像画,她的“老死”的凄惨结局,以及四叔的“高声”诅咒、短工的“澹然”、“我”的超然逃释等人世间的凄冷无情与上述那种祝福气氛构成一种鲜明比衬,给读者造成了极大的感觉反差和悬念,铺就了浓烈的悲剧基调与氛围.而“我”知道祥林嫂死讯之前的环境描写:“天色  相似文献   

4.
说《关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关雎》是贵族婚礼的赞歌吗? 《关雎》居《诗经》第一篇,过去认为是“四始”之首,是很重要的一篇,但它是一首什么性质的诗,历来说法却不一。前见《文学评论》八○年二期上有《关雎章臆断》一文,把过去的说法归纳为“讽刺诗说”、“赞美诗说”、“爱情诗说”,并—一作了分析批判。文中有些观点是对的,例如认为《关雎》不是民间诗及对“窈窕”的解释,都很好;不过他的最后结论,认为《关雎》是“贵族婚礼的赞歌”,这就大有可商。  相似文献   

5.
隔膜是鲁迅小说的一个共同的关键词,而《祝福》中的隔膜显得尤其突出。在《祝福》中,隔膜因其多重性显现出少见的复杂性,也因其平常性而呈现出异常的残酷性和深刻的普遍性。《祝福》以主人公祥林嫂为叙述视角,复制了祥林嫂与婆婆、与鲁四老爷、与鲁镇平民、与启蒙知识分子、与自我主体之间的多重的平常隔膜,渲染出病态社会中的正常悲剧,完成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写作立意。平常隔膜的复制生长成了《祝福》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桃花扇》的主题思想,作者孔尚任自己在剧本前边的“小引”中说: “《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观者感激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这里作者明确指出,是要用戏剧的形式,总结历史的教训,让人们了解朱明王朝所以灭  相似文献   

7.
中国妇女历来深受封建政权、旗全、夫权的压迫。在这些沉重的桎梏下,她们从来没有被当作独立的人看待。是苦难最为深重的人群。鲁迅是一位关注妇女问题的作家,写出了描写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三部曲《明天》、《祝福》、《离婚》。这三部作品分别依次呈现“守节”、“守节未成”和“反抗未成”三种节烈观念指导下传统妇女的命运。“反抗未成”的爱姑因其异于单四嫂子、祥林嫂的意识状态而更加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8.
仪式作为传达观念意识的一种方式,对人们的意识行为和思维方式有强烈召唤和规约作用。仪式意象书写作为鲁迅小说《祝福》里的一种重要叙事手段和叙事策略,是文本意义赋予和内涵阐发的途径。小说《祝福》以祥林嫂的现实存在和可以预见的未来存在为视角,以仪式意象为载体,通过仪式描写来审视祥林嫂的存在现实,直抵当时女性存在的生命伦理与现实遭际。《祝福》的仪式意象书写反映了封建礼教吃人、社会历史吃人、人吃人的普遍社会现象,揭穿了作为被"吃"者的虚幻自我存在感和自我维护方式,表达了对人的二律背反存在和"圆满存在"的探寻和追问。鲁迅通过仪式意象书写表达了对旧社会中国妇女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长篇小说无疑是起步最晚的一种文体。即便是从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算起,也就二十多年时间。有学者认为在有据可查的370部左右长篇小说中,真正能够称得上是“经典”文本的“不足20部”1,不过我个人的看法似乎更为悲观。从思想价值方面而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注重反映大时代的历史变迁,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社会从“启蒙”到“革命”的全面转型,无疑提供了一种生动形象的参考资料。但是从艺术审美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10.
<正> 一九四二年一月,郭沫若完成了史剧《屈原》。此剧一出现,立刻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它的演出轰动了重庆山城。然而,个别好心朋友,都劝作者把“雷电颂”改为“天问”或别的场面。其理由是“雷电颂”与《李尔王》里的“暴风雨”场面“有平行”。甚至警告说:“在暴风雨的题材里,莎士比亚已经发展到这样的高度,因此超过它是需要一个titanic的劳役的”。这一建议,郭沫若并未采纳。但是,“雷电颂”与“暴风雨”是否“有平行”?对《屈原》与《李尔王》应当怎样看?“平行”论产生的原因何在?弄清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认识和评价《屈原》及郭沫若的史剧成就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对鲁迅与外国作家、思想家的比较研究,与同时代作家思想家的比较研究,与中国古代作家思想家的比较研究等,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还出版了这几方面的专著,这标志着鲁迅研究的深入与拓展。但对鲁迅自己作品之间(如小说之间、杂文之间等)的比较研究,却似乎被忽视了,这是不应该的。本文就是试图以鲁迅小说《祝福》和《伤逝》中的祥林嫂和子君为例,进行比较分析,来探讨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 我们知道,《祝福》写于1924年,《伤逝》写于1925年,两篇小说都是鲁迅“彷徨”时期的作品。其中的主人翁祥林嫂和子君,虽然地位不同,经历各异,但细心分析观察,不难看出她们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是,她们都是旧中国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受害者和牺牲品,都有着共同的悲惨命运和相似的奴隶性格,以及方式相似而实质不同的反抗意识和举动。  相似文献   

12.
<正>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已经确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要求,要深入贯彻到实际生活中去,使之具体化、制度化。”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目标呢?这就需要探讨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机制,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实践过程中诸要素的结构和功能,是当代中  相似文献   

13.
说狼     
狼,从来就是人类最凶残的敌人。《韩非子》上说,上古人类“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狼就是这“群害”之一。鲁迅的著名小说《祝福》里,那个受尽地主阶级和封建礼教压迫、凌辱的祥林嫂的唯一儿子阿毛,不就是被狼叼走的么?在人类的经验里,狼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几年来,对元稹的评论和对元白的比较研究多了起来,这是古典文学研究中一件十分令人高兴的事。但是,在对元稹的评价中,不少文章和专著涉及到他的道德品格,亦即人格问题。有人就他前半生爱情生活的失误,说他“在私生活中,并非只是凌辱了一个莺莺,他轻薄放荡,好色成性,不但见女色即动心,且甚至听女色而怀鬼胎”,“尽管妻妾皆有,但他仍与薛涛保持不清不白的关系”,“与其妻同床异梦,既不专于前妻韦丛,又不忠于续妻裴淑”(苏者聪《元稹在男女问题上“一往情深”吗》,《文学遗产》专  相似文献   

15.
祥林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形象之一,她生动地、深刻地、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几十年来,人们对《祝福》、祥林嫂形象研究、讨论得比较充分,但是对祥林嫂性格中的一些问题,大家的看法也并不一致。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做为对鲁迅先生的一点小小纪念。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提高。”这句话显现出比较在人们认识事物及规律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语文学习中,如果能够灵活运用比较的方法,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什么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运用比较的方法呢?我想从四个方面阐述其作用:一、比较不仅可以使学生找出课文之间的异同,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开拓眼界,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以《祝福》为例加以说明。《祝福》是高中三册中的重点课文,按照原来的方法介绍写作背景,分析祥林嫂和鲁四老爷两个人物形象,讲解倒叙和描写祝福景象及祥…  相似文献   

17.
李约瑟博士在他半生心血编纂的空前巨著《中国科学与文明》(汉译书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公元8世纪以前中国社会比西方社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而到18世纪以后却阻止了科学的发展呢?”对于前半个问题,李约瑟博士在池的科学史著作中已经作了详尽的叙述,他在叙述中列举了大量的证据来说明,在上古和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七三年,《学习与批判》第二期率先发表了徐缉熙的《评<红楼梦>》,其后,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大量评论《红楼梦》的文章,出版许多有关的著作。在当时发表的文章中,流行的有如下几个观点:一、《红楼梦》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形象历史”;二、第四回“护官符”是“全书总纲”;三、《红楼梦》“写的是政治斗争,爱情不过是掩盖”。作为学术问题,这里仅就上述观点说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论淳于髠     
<正> 一、淳于髡其人其事淳于髡是稷下学宫的著名人物。他是齐国人,约生于公元前386年,卒于公元前310年左右,主要活动于齐威王、宣王时期。关于他的身世,司马迁说是“齐之赘婿也”(《史记·滑稽列传》)。钱穆认为赘婿就是“家奴”(《先秦诸子系年、淳于髡为人家奴考》),未免失之武断。战国时,赘婿属卑微的社会下层,是可以肯定的。不过,齐国自春秋时代就有一种特异的风俗:民家长女不得出嫁,称为“巫儿”,留在家中主持祭祀。因为有这种风俗,所以盛行“赘婿”制度(童书业《春秋史》)。无疑,这给淳于髡由赘婿而受到齐王的  相似文献   

20.
<正> 问:人类历史的发展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其低级阶段),这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界已成定论,为何你独持异议? 答:从1981年以来,我连续发表了《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兼评五种生产方式说》、《再评五种生产方式说》、《论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中国史学界关于社会经济形态问题的讨论中,似乎已“吹皱一池春水”。但我个人这里绝非风源。从50年代后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