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余慧元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3(4):151-158
虚无是萨特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萨特自由观的哲学基础.在萨特哲学中,存在是先于虚无的,虚无是从自在存在中获得自身的,是一种借来的存在.但自在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只有通过虚无去消解这种存在,才能在存在的缝隙里发现世界的意义与价值.人的本质是虚无,是自为存在.但人又不满足这种不稳定的虚无与自为存在,力图成为既充实又自由的存在,这却是不可及的,人生就是这种"无用的激情".正因人本是虚无,位置、过去、工具、他人、死亡这些实有的存在并不能限制作为本质虚无的人的自由,人注定具有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萨特的戏剧是他哲学思想的图解和具体化。他在戏剧《魔鬼与上帝》中阐述了其存在主义自由观。萨特自由哲学的核心是“自由先于本质”,他认为人实际上原来是个无,什么部不是,等到后来才把自己塑造成了想成为的那种人,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实现自由的途径是人的自由选择,人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通过行动担负起选择的责任。人类由于选择时无据可依陷入困惑,在虚空中孤独挣扎,终身为从自在自由过渡到自为自由而奋斗。 相似文献
3.
评萨特的哲学自由观对其文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由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核心命题,萨特的自由观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本体论层次、个体层次和群体层次。这三个层次矛盾地杂糅在一起,形成了萨特自由观的潜在冲突。萨特的文论是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延伸,在某种意义上,他的文论也是他的自由观的印证,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无法解决的冲突后遗症。 相似文献
4.
论萨特的自由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景红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1-8,17
萨特把人的自由上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认为自由是与人的存在联系在一起,而人的自由之根源在于人的意识的虚无性,否定性与超越性。认为人作为自为的存在,与物相为自由的存在的差别在于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这正是人的自由的根本所在。人的自由在于意志的自由、选择的自由,而这种自由既是绝对的,又与责任密切相联。萨特的自由观最大的不足在于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来谈自由,这使其自由观最终不过是抽象的个体自由与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5.
黑人作家拉尔文·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美国文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他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传统的激烈冲突以及在这冲突中人们寻找自我本质和价值,实现真正存在的这一主题。文章试图用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来探讨《看不见的人》,并从其"存在方式"入手,详细地分析了主人公由"不自由"到"自由"及"没有责任"到"负起责任"的转变,及其最终获得人性,实现自我真正存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柳景红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萨特把人的自由上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 ,认为自由是与人的存在联系在一起 ,而人的自由之根源在于人的意识的虚无性、否定性与超越性。认为人作为自为的存在 ,与物作为自由的存在的差别在于人的存在先于本质 ,这正是人的自由的根本所在。人的自由在于意志的自由、选择的自由 ,而这种自由既是绝对的 ,又与责任密切相联。萨特的自由观最大的不足在于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来谈自由 ,这使其自由观最终不过是抽象的个体自由与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萨特自由观的主要思想来源和出发点,指出其自由现的本体论基础和伦理学意义;并重点说明萨特自由现的局限性以及对广大青少年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8.
“自由哲学”在萨特哲学中占有突出地位,它主张人的自由是价值的惟一基础。但是统观萨特的自由观,其远离生活世界,完全是脱离现实根基的主观意志自由,在生活世界中处处碰壁,最终沦落为“自由的乌托邦”,以“不自由”为始点和终点而展示其“自由的乌托邦”的图景。因此,为了正确评价萨特的自由现,以“自由的乌托邦”为逻辑谱系,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价值坐标,对其自由观进行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9.
程晓妹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8(2):54-56
文章探讨了萨特自由观的主要思想来源和出发点;指出其自由观的本体论基础和伦理学意义;并重点说明萨特自由的局限性以及对广大青少年的危害性所在。 相似文献
10.
余慧元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4):52-56
文章主要研究了萨特的无的思想,指出了无与萨特的自由理论的联系,认为无是自由的哲学基础.在萨特哲学中,有(存在)是先于无的,但这种有要无去化之才有意义,而人又在不稳定的无中又追求着有,人生就是这种无用的激情.无是自由的哲学基础,正因人本是无,人才有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于莉莉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5)
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主要由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理论和总体化观点三部分组成.萨特的哲学思想,不仅通过文学创作而以艺术的形式进行宣扬,也通过他对美和艺术的观点而得到深刻的诠释,它们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 相似文献
12.
王国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36-38
萨特的自由哲学因张扬人的“绝对自由”而在西方理论界特色鲜明。存在先于本质是其核心;选择、行动与自由是紧密联系,舍此无彼的,而这一切都在处境之中进行的;自由还总是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个人不仅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且还要为整个人类负责,这样自由的人往往是烦恼的、孤独的、绝望的。另外,这一哲学在逻辑推理、本体论与实践论关系等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13.
阎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4):37-40
萨特一生的文学创作可划为两个阶段,前期重伦理叙事,后期则以意识形态叙事为主。前者注重叙事话语的形式特点,探求小说式或文学化的生活;后者强调文学的政治道德立场,关注文本向读者表达的意蕴。二者虽方向相反,实际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人的存在境遇和本质问题,其区别既有本体论的,也有方法论的,更多的是策略上的。 相似文献
14.
阎伟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8(5):61-64
萨特的伦理叙事和意识形态叙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叙事模式的演变过程中,能找到与之契合的类型。特别是在新时期文学,萨特对中国作家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的叙事理论促进了中国新时期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吴建广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2):17-28
本文试图对德语犹太诗人保尔·策兰的<死亡赋格>一诗进行全面周详的解释和分析.所谓解释多指语文学的外部研究,即简短介绍诗人生平和诗文产生的历史背景,诗文所引起的一些争议,为读者理解文本做好准备工作.分析则属于语文学内部研究的范围,它必须按照自身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术语来进行.本文试图以语文学的微观方法,从诗文的文字音韵,进而到句法-语法,然后到达诗文的综合结构,最终分析出诗文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16.
国内学界对埃吕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和评析埃吕尔技术自主性思想上。对埃吕尔的技术哲学思想的研究没有结合他的社会学思想和宗教伦理思想,没有从整体上解读他的思想。埃吕尔的著作作为一个整体,其中心线索就是自由。埃吕尔认为,技术已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的自由在对技术环境的抗争中展现自身。辩证法是为自由而奋斗的核心,辩证法是表达人类自由的思考与行动的辩证法。因此,自由与辩证法为我们解读埃吕尔的技术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24-29
荀子与霍布斯分别为中西方政治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的相通之处在于,荀子与霍布斯都以"自然"为起点,认为"自然"导向纷争,希望通过依靠"圣人"和"君权"来实现和平;不同之处在于,二者实现和平的路径不同:荀子通过自上而下"圣人制礼"的方式;而霍布斯则通过自下而上"契约"的方式。然而,在实现和平社会秩序的过程中凸显了"自由"之难题,对此,荀子与霍布斯都没有做出很好的解答,引发了后人对"自由"问题的无限思索。 相似文献
18.
李华 《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78-80
品特的戏剧展示了一个深奥的艺术世界,呈现了现代社会的荒诞性及人类的生存迷惘和生存困境。剧中人物对生活充满焦虑和恐惧,为生存而进行不懈的抗争及在此过程中承受煎熬和痛苦。为了摆脱生存困境,人们不惜虚伪、欺骗和自甘堕落,从某种程度上这成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作家通过艺术地展现荒诞世界中人类的生存困境及精神迷惘和对困境的抗争,彰显了人类生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舒远招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1):20-23
费希特的全部哲学可以归结为人的自由之学 ,自由是其哲学主题。在论述人的自由本质时 ,他进一步把行动视为自由得以实现的关键 ,认自由从本质上可以说就在于行动。于是 ,强调行动便成为费希特哲学最鲜明的特色。费希特的通俗性讲演体现了他对于自由和行动的偏爱 ,他的“知识学”同样体现了他崇尚自由和行动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谢文郁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1):182
自由和责任是一对孪生概念。但分别从自由出发和从责任出发来处理责任-自由的关系, 我们看到的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这两种观点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主体性,即权利在先意识和责任在先意识。分析这两种主体性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运行,可以帮助我们从根本上理解当代中西方政治生活的差异性。在权利意义上的自由指的是人在选择中至少面临一种“想要选项”;而责任概念的关键点是个体面向未来、他人和它者。权利在先意识引导着自由主体性,在政治生活上主张把某种普遍的“想要选项”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这种政治称为权利政治。责任在先意识所引导的责任主体性,则把政治生活奠基于主体对未来、他人和任务的深入理解,要求每一个人不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并对政治家的责任感提出更高要求,这便是问责政治。这两种由不同主体性所承担的政治体制各有利弊,简单地互相否定不会给我们人类带来任何好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