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蘩漪不是一位追求个性解放、追求人格自由的新女性 ,她只是一个陷入情欲之网不能自拔的女性形象。在《雷雨》中 ,曹禺借蘩漪的形象 ,探讨了人的悲剧与人的原始欲望的关系 ,显示出他对于宇宙间神秘力量的探究  相似文献   

2.
蘩漪是《雷雨》中一个特殊的、不易为人理解的人物。也是在历来的演出和评论中争议最多的人物。在解放前的演出和评论中,有人把她处理成为一个由于生理苦闷而产生了变态心理的“情欲狂”,也有不少人认为她是一个阴鸷恶毒、神经质的女人。解放后,对蘩漪的评价又出现了另一个极端,她的身价不断升高,一跃而成为一个“彻底的民主派”,“战斗的女性”。甚至有人写信给某剧团,要求脱掉蘩漪身上的黑絲绒旗袍,换上光鲜的大红衣服,以示烈火般的性格。但同时也有人认为蘩漪不过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太太,一个“极  相似文献   

3.
安娜与蘩漪是俄罗斯文学与中国文学中两个著名的悲剧性人物,她们在生活经历、抗争过程和个性形象诸方面具有可比性.造成二者悲剧性命运的原因有社会历史、文化和女性自身等多种因素.俄罗斯东正教是安娜的精神内核,此一因素的存在造成了悲剧性命运中灵意的闪光,并赋予该形象以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蘩漪是<雷雨>所塑造出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从欲望的角度对蘩漪加以解读是文学研究新视角的体现.蘩漪与周萍之间难以扯断的关系更多的是由于蘩漪难以满足的生理欲望造成的.从欲望的角度揭示蘩漪行动的动因,并围绕欲望所隐含的深层意义对蘩漪和<雷雨>加以重新解读是文章论述的重点和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5.
庄平 《南都学坛》2006,26(5):63-64
母爱是女性身上与生俱来的最伟大、最崇高的爱。然而在蘩漪的情感天平上,母爱的分量远远低于爱情的砝码。中国传统女人,纵然是生活在浓厚悲剧色彩的婚姻里,可一旦有了孩子,她就会忘记婚姻,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身上,在母爱的世界里宣泄女性情感的激流。蘩漪的恨,是从踏入周家由青春少女变为少妇的那一天开始的,她沿着幽恨———愤恨———仇恨这一行程一路走下去。蘩漪双重的性格、复杂的身份、高贵的地位、变态的情爱,最终必然导致悲剧的结局。  相似文献   

6.
在<东风·西风>中,赛珍珠运用双重视角,同时塑造出了两个"他者"形象.首先,她以叙述者的视角为西方受众塑造了"意识形态"的中国他者形象;其次,她在东方语境中为自己国家塑造了一个"乌托邦"的他者形象.而这两个他者形象的参照系则是赛珍珠心目中虚幻而完美的美国.  相似文献   

7.
《雷雨》中蘩漪形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蘩漪是曹禺"最早想出的,并且觉得真切"的悲剧主人公。她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美好爱情,但因其经济条件不独立,思想和理想受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与旧家庭、旧社会彻底决裂和追求独立人格的理想,虽与封建制度进行了抗争,但难以体现新女性的自尊、自爱、自强,因而无法成为一个觉醒的新女性,只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人的形象,导致她必然的悲剧命运,最终只能和罪恶一同毁灭。  相似文献   

8.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写得最活的一个典型人物.民国初,索隐派曾以简单比附的方式探讨这一复杂形象.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学者们开始以反映论研究凤姐."文革"时期,凤姐成了一个被扭曲的形象;王朝闻撰写于此时的专著<论凤姐>却是一个例外.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开始以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探讨这一形象,提出了一些诸如她是"代表着来来的新人的典型"等新的看法.这一时期对凤姐的研究呈现出千姿百态之势.  相似文献   

9.
安娜与蘩漪是俄罗斯文学与中国文学中两个著名的悲剧性人物,她们在生活经历、抗争过程和个性形象诸方面具有可比性。造成二者悲剧性命运的原因有社会历史、文化和女性自身等多种因素。俄罗斯东正教是安娜的精神内核,此一因素的存在造成了悲剧性命运中灵意的闪光,并赋予该形象以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与蘩漪都是家庭悲剧中的牺牲品。通过对安娜与蘩漪的个人悲剧、家庭悲剧、爱情悲剧的描摹,作家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现实社会的图景。安娜的悲剧是对贵族资产阶级上流社会虚伪道德和沙皇专制制度的愤怒控诉;蘩漪的悲剧则撕开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肌体上的脓疮,暴露了旧中国封建家长专制家庭的罪恶。安娜与蘩漪在自由和爱情面前都显得那么叛逆。从安娜与蘩漪的身上,我们看见了跨时代和跨国界的两位女性为了爱情而进行的不息反抗,尽管他们的爱情都是以悲剧收场,但她们特有的美和悲剧力量却始终撼动人心。  相似文献   

11.
在关于《雷雨》的评论和研究文章中,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剧本是以周朴园和蘩漪的矛盾冲突为中心。”有的说:“在这个剧本里,作为周朴园的一个主要的对立形象,最无情地揭露了他,给他以致命的打击,让他当众出丑的,并不是鲁大海,也不是鲁侍萍,而是蘩漪。”有的说:“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冲突,侍萍与周朴园的冲突,都只在第二幕中稍稍接触了一下,侍萍甚至很少有与周朴园斗争的意思。蘩漪与周朴园的冲突则不然,它是贯串全剧始终存在的。”其实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剧本的实际情况。第一、《雷雨》虽然是落笔于“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光景”的十六个小时以内,地点又基本上在周公  相似文献   

12.
1979年,<乔厂长上任记>发表,天津文学批评界有几位同志猛烈批判作品反对当时的主流政治话语揭批查和思想解放运动,其焦点人物之一就是"火箭干部"郗望北.都望北这个典型形象具有生活中某一类人的代表性,甚至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都不过分.因为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或反对派毕竟在实际生活中是少数,而首先要求得生存又不愿伤害别人的芸芸众生却不计其数.从文学艺术欣赏这个角度来看,郗望北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应该是对文学艺术的一个贡献.  相似文献   

13.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爱米丽是一位与世隔绝、不顾现实变迁而一味坚持自己独有生活方式的人.她倨傲高贵,又充满了对负心爱人的无情报复.结合美国内战之后美国南方重建的历史事实,爱米丽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牺牲品,是一个已经异化的边缘人形象,而且她还是一个生活在过去的囚徒.  相似文献   

14.
薛宝钗是<红楼梦>众多艺术形象中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一个女性形象,但对这个形象的解读却莫衷一是.实际上,薛宝钗既不仅仅是典型的封建淑女,也不是宝黛爱情的扼杀者.而是一个善解人意,以诚待人, 集淑女、才女、孝女、美女于一身的女中佼佼者.曹雪芹为人们展现的,不是某种概念的具象,薛宝钗就是薛宝钗,是那"千红"中的一红,"万艳"中的一艳.如果一定要给她下个定义的话,那就是在那个社会中,是"红"是"艳",则必"悲"必"哭",既是"女儿",便一定"薄命"的又一类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曹禺的《雷雨》、《日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蘩漪与陈白露是曹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大贡献。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可以更深一步探索曹禺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曹禺剧本<雷雨>中的聚漪、<北京人>中的愫芳、<日出>中的陈白露这三个女性形象在身世、经历、命运、性格以及对命运的态度等几方面的比较,来突现曹禺在描写人物形象方面的高超技艺、尤其是对身份地位相似的人写出各自不同而又极为鲜明个性的艺术手法,并进一步点明曹禺在对待女性问题上的高深思想见地.  相似文献   

17.
曹禺先生在他的剧作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既有以侍萍、愫芳为代表的温柔贤淑、善解人意的传统型中国女性,也有以蘩漪和陈白露为代表的洋溢着生命的激情、充满现代气息的异类女性形象,正是在这类女性形象身上,寄予了作者对女性境遇的深切体验和对女性命运的深沉思考,展现了一个伟大作家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8.
成也孤独,败也孤独--林黛玉形象的一个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楼梦》中,"诗人"林黛玉的形象,凝聚着作者的理想和寄托.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是成就林黛玉诗性特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爱情理想的成功和婚姻理想的失败,都与她的孤独境遇有关.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可以窥见作者内心对这种理想人格不可能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得到保全而感到的深重悲哀.  相似文献   

19.
繁漪是《雷雨》中具有“雷雨”性格的悲剧性人物,而繁漪的人生悲剧又是一出性格悲剧,她性格中强烈交织着的封建与反封建、勇敢与软弱、崇高与自私促成了她的极端行为,以致把剧中人物包括她自己一步步推向毁灭的深渊。像繁漪一样人性张扬的女性形象在曹禺的剧作中还有陈白露、金子、愫芳等,这一系列繁漪式女性形象无一不折射出曹禺崇尚个性解放、关注人性张扬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20.
蘩漪和曹七巧两位“疯女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遭遇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个案,它昭示了以男性为主体的中国社会对女性的角色的期待和认知,透露了现代文学史建构中存在的男权话语,表明了自我社会性别的建立与认同的过程,也是一个权力运作的过程。蘩漪是男性自我的他者,曹七巧是女性自我的替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