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意味着中央已将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对中部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摆在中部地区面前的重大课题。国家级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示范区,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其综合优势,带动地区加快发展,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2.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我国发展新阶段整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十一五”时期实施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政策。根据中部地区的区情特点,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和国家援助政策的有效性,促进中部地区社会经济较快而健康地发展,至少有五个重要关系要认真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3.
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对促进我国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国家的整体战略布局具有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就是东部地区领先发展的基本态势。“十一五”期间中部地区的发展依然面临严峻挑战,虽然由于中部地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在短期内还难以从根本上改观,中部地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优势难以迅速启动,制约因素短期难以弱化,再加上我国低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能力将长期过剩,使得中部地区劳动力不一定具有优势,中部地区在中短期内难以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对外资的吸引力也不会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地带,中部的崛起已历史性地摆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4.
"中部塌陷"的表现 1.中部经济总量和人均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建国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中部地区曾处于全国经济的中心地位.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地位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5.
彭道宾 《决策》2003,(6):20-21
这两年,一度备受冷落的中部地区再次热闹起来。中部地区之所以引人关注,源自中部的一度之痛。先是“中部塌陷”的危机,后是“不东不西”的尴尬,中部陷入了多重挤压的困境。“有差距就有谋划和发展的空间”。当换一种角度考量时,“不东不西”成了“左右逢源”。于是,以比较优势取胜的“田忌赛马术”在中部六省发展战略的定位中演绎出一个个现代版本。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一直是东快西慢中部居中的态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有关政策的引导下,地区发展差距缩小=东部地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力量。西部地区经济“亮点”不断生成,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7.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份,总面积10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亿。中部地区自然、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科教基础较好,拥有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产业门类齐全,生态环境条件良好,承载能力较高,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在我国总体发展战略中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进中部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中西优势互补,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崛起,中国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就不能实现。而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中,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是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各种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地区经济的长期收敛性——一个新方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主成分这一新的分析方法对我国1952~2004年长达53年的地区经济的收敛状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新的研究结论。分析表明,长期以来我国地区经济总体上只有较弱的收敛性。进一步比较1952~1977年和1978~2004年两个时间段,发现改革开放以来,除了东部地区收敛趋势增强以外,全国总体、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收敛力度即缩小地区差距的动力都在不同程度地减弱。我们还发现,强收敛性在地区之间出现了转移:由1978年以前的中部地区转移到了1978年以后的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财税政策创新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涵 《决策探索》2005,(3):45-45
一、我国现行财税政策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为贯彻国家“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区域经济政策及财税政策,为东部地区的崛起与发展创造了相当宽松的财税环境,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现行财税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方面的不适应性也开始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1.
简政、放权、转型三箭齐发广东强镇扩权拉开大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领导决策信息》2010,(27):14-15
案例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涌现出了一批经济强镇,但这些乡镇的发展却面临着财政留成少、人手紧缺、事权不足等多方面的限制,久而久之陷入了“小马拉大车”的窘境。因此,强镇扩权就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12.
李青藻 《领导文萃》2009,(8):142-145
福建省是我国最早实施“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和建立经济特区的省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变化之大令人惊喜。197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不到67亿元,财政收入不到16亿元,而发展到2008年,已分别超过10000亿元和1500亿元。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中人民群众的深入发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2004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把“中部崛起”列入2005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之一以后.“中部崛起”又成为2005年人大政协两会期间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和热点问题。中部地区是协调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的杠杆和桥梁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其良好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安全战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地区会计工作是复杂而重要的,它不仅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影响着我国会计工作的整体发展。因此,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本文特总结和归纳了三十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部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关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耀 《决策》2003,(11):22-23
从未来发展前景看,我国中部地区将面临东西夹击和国际资本冲击的严峻形势。有专家预言,未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很可能出现“东部大冒尖、西部小冒尖、中部渐成塌陷区”的格局。因此,作为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个“关节点”,中部的发展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地区”。产生于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并延续至今的一些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因素所形成的“体制锁定”,是造成这一状况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它使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制度变迁在“路径依赖”的基础上陷入了一种低效率的状态。因此,努力突破当前文化传统等非正式制度所造成的“体制锁定”,实现良性的制度变迁,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的时间里,经济水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极端的不平衡,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更是有着较大的差距。西部省份之一的四川省,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其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更是严重落后于其他地区。文本以四川省民族地区为例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8.
发挥综合优势,促进中部崛起,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也是中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充分认清、认真研究并积极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交通优势”、“资源、产品优势”、“科教、人才优势”、“生态、文化优势”,加快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努力变潜在的优势为现实的财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三资企业”经济;积极实施人才战略,抓好科教与经济的对接、转化;加强软件硬件建设,不断改善发展环境;努力争取中央的支持,加强省际间的联系与合作。  相似文献   

19.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村五月落梅花。”五月是武汉鲜花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2004年5月23日第二届“中国民营经济·东湖论坛”在东湖之滨的科技会展中心开幕,5月27—28日筹备近一年的“首届中部区域创新论坛”在汉隆重召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新一届政府工作报告清楚地阐述了民营经济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战略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中部地区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温家宝总理指出。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发挥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毫无疑问,大战略大科技发展中部已刻不容缓。在武汉召开的这两个规格很高的论坛也从侧面凸现出湖北武汉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本刊摘要刊发记者的采访报道和部分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新中国50年来,国家对西部地区有过多次大动作:第一次大动作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大骨干项目156项,就西部来讲,仅陕西和甘肃这两个省差不多就有40个项目。第二次大动作是“三线”建设,差不多经历了三个“五年计划”,国家投入了2050亿元,其中有几年的投资几乎占了全国总投资的一半。第三次大动作是在70年代初,中央决定引进一批石油化工和冶金工业重大成套项目47个,其中23个放在西部。第四次大动作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中部进行的三峡、小浪底、二滩等特大型水电项目,油田、油气田的开发,煤炭基地,南昆线、南疆线等铁路项目建设,还有通讯、航空方面建设。国家这四次大的举措,为西部开发奠定了一定物质技术基础,创造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在这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期,党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发挥这些地区市场潜力大、自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为加快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为东部地区发展提供市场和能源、原材料支持,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