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1840年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在政治、文化的深层次上,这一转型过程恰好与近代报刊的发展形成了因果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转型为近代报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近代报刊的存在与发展,对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建超 《江海学刊》2004,(6):140-145
中国国民性改造始终是近代中国思想家们关注的重大课题。陈独秀在长期的政治斗争实践中逐渐认识到 ,中国要成为现代民主国家 ,就必须首先进行思想文化革命 ,以唤醒国民。为此 ,他从近代中国社会实际出发 ,全面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国民性的种种弊端及其生成原因 ,深刻阐述了重塑新国民的迫切性、目标模式以及具体途径 ,为推进近代中国人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陈独秀的这一思想 ,集中反映了“五四”时期一代知识精英在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心路历程和思维焦点 ,表达了整个中华民族渴望摆脱困境和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烈愿望 ,同时也奠定了陈氏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与桐城派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近代社会“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毛泽东同志的论断准确地揭示了鸦片战争后至“五四”以前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及文化战线斗争的主要内容,为我们考察研究近代史上的一切历史人物和一切历史现象提供了根本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近代政治变革经历了纵向更迭、横向交叉、依次演进和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利益冲突和不同思潮之间的碰撞,立宪主义始终与这些斗争和碰撞密切相关,并影响至今,这也是立宪主义成为理论界关注焦点的原因之一。毫不夸张地说,关于中国近代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的研究成果数以万计,但从适应和满足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  相似文献   

5.
19世纪后半期,伴随着传教士的介绍和西学书籍的进入,以及20世纪初西方政治学说借道日本的大规模和系统进入,加以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断吸取新知的内在驱动力,都在逐步改变着人们对“政治”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习惯,“政治”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合成词,成为涵盖以往“政”、“治”词族的具有包容性的词语.“政治”作为一门知识、一门学科,也被中国人所接受,并逐步形成那个时代的“政治”知识体系.这一进程不仅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观念变革,而且进一步引导了近代中国的政治转型.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的政党组织建设思想是其政治学说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所从事的政治斗争无论成败都总是和革命政党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处在中国近代社会急遽变革的历史潮头,他及时地将政党这一近代社会特有的政治现象纳入革命斗争和国家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7.
近代湖南绅士的政治倾向受湖湘文化的影响甚大,在风云激荡的近代社会,湖南绅士的政治倾向经过了一个由保守到激进,由激进到多元的变迁过程。在这个变迁过程中交织着新与旧、退与进、变用与变体、改良与革命的激烈斗争,从而使湖南的政治显现出时好时坏,波澜迭起的不稳定局面,中国近代社会呈现出一个复杂多变的奇特景观。一湖南地处内陆,地理氛围迥异于江浙与岭南之地,故其儒生人格的构成与沐浴于滔滔文风之中的沿海区域士人相比,更具有某些刻厉内忍的内陆特征。自宋代理学根植于湖南这片土地,并被弘扬光大之后,湖南士人就很难从“正统”的理…  相似文献   

8.
<正> 建国以来,首次近代中国教案学术讨论会于4月20日至25日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史学、宗教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150余名出席会议,就近代中国教案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概括起来,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教案”的概念问题。有人认为“教案”提法不科学,反映不出近代中国人民反洋教侵略斗争的性质,容易引起误解,把斗争当做宗教诉讼案件。因此,不应再沿用清政府当时的叫法,用“反洋教斗争”比较好。有人认为“反洋教斗争”的提法也不准确,范围太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末叶,欧洲的庸俗进化论传入中国,相继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主要思想武器,并且极其广泛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这是公认的历史事实。毛泽东同志就曾经指出,中国近百年来输入了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则为资产阶级所拥护。但是,中国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人际关系往往受到政见分歧的严重影响。思想与政治的歧异,为友为敌,变幻不恒。康有为与梁鼎芬,围绕着“大清国、孔子教”的底线,从戊戌变法前后以迄民国初年,有过诡异离奇的分合。本文通过对相关史事的梳理,介绍近代中国社会的这个案例,力图从人际交往方面较深入地说明政治文明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困难性与迫切性。  相似文献   

11.
龙黎飞 《云梦学刊》2004,25(3):121-122
晚清巨子梁启超在继承前人新闻理论基础之上,在自己长达27年的报业生涯中提出了许多新闻思想,其思想是随着新闻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这一过程充满着一个“变”字,而变中又有不变。据此,可结合梁的政治思想及其经历梳理出梁的新闻思想的嬗演轨迹。  相似文献   

12.
政党政治传媒化是现代政治发展新趋势,新闻传媒是执政党的执政资源,互联网的崛起,形成了网络政治,促进了政党政治网络化。在网络化时代,媒体是区域形象的载体和显示器。树立区域良好形象,关键是树立区域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最重要的是努力提高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充分利用党在新时期执政的重要政治资源——新闻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等新媒体,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  相似文献   

13.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一些报纸过分夸大和强调“形式美”,在缺乏理性思维和正确审美指导的情况下,走入了版面设计的误区。其具体表现为缺乏新闻性,缺乏导向性,缺乏风格与个性,包装的过度性,等等。版面代表报纸的形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版面的设计应该与时俱进,提倡改革和创新。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进行理性的思考,才能使我们新时期报业的版面设计工作走出误区,走向成熟,使版面真正成为向读者传达信息,与读者进行交流,为读者提供享受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新世纪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但并非想代表就代表得了,而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本文从增强党的意识、学习有关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三个方面作了具体论述.党的形象、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由全体共产党员的形象、能力和水平构成的.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自觉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切实肩负起"三个代表"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5.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郭士立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期刊。该刊内容丰富而庞杂,它将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介绍到中国,推动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不仅对先进的中国人士有着启蒙作用,而且有助于中国早日开启近代化,同时也为中国近代报刊业提供了先进的模式,对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政治生涯和莫斯科有着密切关系,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提到他三次拒绝去莫斯科.通过对俄罗斯解密档案和其他资料的研究可知,中共五大前后,国际代表也多次提出让陈独秀去莫斯科,最早提出陈独秀赴莫斯科是远东局;以往研究者只注意到陈独秀几次拒绝赴莫斯科,却没有注意到共产国际和联共(布)拒绝他赴莫斯科;中共中央把陈独秀拒赴莫斯科作为开除其党籍的理由是不合适的,共产国际根本没有召开过审议陈独秀被开除党籍的会议.  相似文献   

17.
“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现代中国将"一盘散沙"的乡土社会整合为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政治社会,得益于政党向乡村的延伸和渗透。正是在"政党下乡"的过程中,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成为政党组织网络中的成员;无政治的农民具有了政治意识,动员到了党的目标之下。由此,将一个传统的乡绅社会,改造成为一个现代政党领导和组织下的政治社会。对于现代中国建构中的乡村治理来说,政党整合发挥着政权整合所不能够发挥的作用。党组织成为乡村治理的权力主体,它是对传统乡村社会精英治理体制的现代替代物。与此同时,随着新兴精英的权力化,会产生"脱草根性"的问题,为此需要扩展其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心鉴 《齐鲁学刊》2004,1(1):139-146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明确提出并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从一个重要层面表明,当代社会主义已经跳出传统社会主义自我封闭、孤芳自赏的认识窠臼,正在以宽广的视野认识历史和认识世界,从而愈益接近和溶入人类文明的大趋势,这是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是实现包括政治制度、政治权力、政治意识在内的政治资源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其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加强执政党自身的政治文明建设,要害是发展党内民主,注重制度建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发展和深入扎实地深化政治改革,是在全球化时代和我国现实国情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两条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清末文字改革:民族主义与文化运动(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民族主义思潮的主导下,中国人为了解决在"万国"竞争格局下的民族生存和发展问题,越来越急迫地开展了自救性质的民族振兴运动。民族振兴主要是政治问题,是政治运动,但它在初期确实是把中国人对民族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探索,推向在文化领域兴起革新运动的外在动力;而当近代文化革新运动由不自觉而渐自觉、由表及里而指向本体,或者说当文化革新运动由从属于政治运动而逐渐发展为相对独立的文化本体的革新运动,尤其是进入民族新文化的建设、涉及民族文化内涵的兴革阶段时,两种文化选择便摆在中国人面前:是追随西学进一步向"西"走、指向"欧化主义"甚至是"世界主义"?还是在"万国"竞争的世界、在民族危机的当下坚持文化创新中的民族性,提倡文化的民族精神并强化民族认同及凝聚力?这是当时中国人在开展文化革新运动中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清末语言文字改革运动正集中体现了中国近代文化运动始终摆脱不了的民族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巨石压迫这一历史特征,反映了中国近代文化运动从以民族主义为外在动力逐渐深化为以民族主义为内在灵魂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0.
清末文字改革:民族主义与文化运动(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族主义思潮的主导下,中国人为了解决在"万国"竞争格局下的民族生存和发展问题,越来越急迫地开展了自救性质的民族振兴运动。民族振兴主要是政治问题,是政治运动,但它在初期确实是把中国人对民族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探索,推向在文化领域兴起革新运动的外在动力;而当近代文化革新运动由不自觉而渐自觉、由表及里而指向本体,或者说当文化革新运动由从属于政治运动而逐渐发展为相对独立的文化本体的革新运动,尤其是进入民族新文化的建设、涉及民族文化内涵的兴革阶段时,两种文化选择便摆在中国人面前:是追随西学进一步向"西"走、指向"欧化主义"甚至是"世界主义"?还是在"万国"竞争的世界、在民族危机的当下坚持文化创新中的民族性,提倡文化的民族精神并强化民族认同及凝聚力?这是当时中国人在开展文化革新运动中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清末语言文字改革运动正集中体现了中国近代文化运动始终摆脱不了的民族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巨石压迫这一历史特征,反映了中国近代文化运动从以民族主义为外在动力逐渐深化为以民族主义为内在灵魂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