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清一代的科举考试历史上,湖南共产生两位全国状元:彭浚、萧锦忠。他们的会试朱卷履历收录在《清代朱卷集成》里。分析他们的家世,可以得出不拘门第、平等竞争是科举考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3.
4.
5.
萧源锦副教授新撰之《状元史话》日前已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以极其丰富翔实的资料和新颖独到的角度全面而系统地考察了中国科举制度的独特产物——状元的出现和演变的全部历史,阐释精当,立论有据,见解独到,行文通俗流畅,是一部融学术性、知识性于一体,有较强可读性的专史性著作。笔者阅之,窃以为此书具有下列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一、论述全面,重点突出 相似文献
6.
7.
8.
10.
唐代状元赋是进士科考试中登状元第者所作的科场试赋,现存可考者10题,其中存见作品4篇.状元赋不仅从体制上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水平,而且从构思、布局特别是对主司命题旨趣的把握上彰显了作者的学养与器识,而这些又是主司从内外所作的双重要求.所以,状元赋无论从形式还是内涵上均对唐代试赋起着积极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这一方面因为它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史的“写照”,另一方面,它又是清代各民族尤其是满、汉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而在这一重要的领域里,我们发现,一些内务府包衣出身的人在清代文化史上曾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此外,在翻译、刻印书籍、诗词、绘画等方面,内务府包衣人也都有可贵的追求和卓有成效的贡献。因此,这里我们以内务府包衣对清代文化的贡献为题,对包衣这一社会阶层在清代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初步的探讨。清代内务… 相似文献
12.
南宋至明清时期,苏州地区流传着“潮过夷亭出状元”的谶语,在昆山还形成了农历八月观潮的风俗。潮过夷亭的自然地理背景,在宋代是因为海平面上升,使得潮流界西移,在元以后则是由于娄江成了太湖入海干道。南宋时昆山士人领袖因相信谶语的真实性,也出于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而促成了问潮馆的建造和八月观潮风俗的制造。谶语应验后,地方官员、地方望族和士人群体共同维持这一风俗,至南宋末年才消歇。明清时地方士人为了改善风水,又建造了玉柱塔,并因此再造了八月十八日舁神观潮的风俗。昆山的观潮风俗,既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的演变,也出自地方官员与士人的共同作用,它通过建筑与风俗的制造与再造,以实体化的景观,形塑了地方性,强化了地方认同,地方传统在此过程中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地方文脉也由此绵延演进。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元月13日晚,时任休宁县委书记胡宁专程赶到我的书房,送来了他们又一本宣传休宁的新作《休宁通往紫禁城之路》,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书卷,略读一遍后,我觉得这又将是一部在研究徽州文化方面极有分量的作品。在这本书之前,由他主编的《中国第一状元县》在国内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且该书也成为了休宁对外的名片,而我在该书创作过程中应胡宁之邀担任它的主摄影师。 相似文献
14.
15.
年青时读《儒林外史》 ,其嘲笑、讽剌士林之种种丑态 ,自然使人联想到科举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 ;再读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 ,更对历史上以“八股”文开科举士的科举制度 ,摇首否定。虽然对“状元”一词 ,由于其意义延伸得以广泛应用 ,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者的代名词 ,还有好感。但对历史上开科举士的状元公们 ,则多认为是五谷不分、手无搏鸡之力的书呆子 ;对科举制度也认为是封建社会桎梏知识分子的枷锁 ,很难肯定。读了《中国状元大典》(毛佩琦教授主编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深受启发 ,思想豁然开朗 ,原来科举制度在历史上的…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