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清一代的科举考试历史上,湖南共产生两位全国状元:彭浚、萧锦忠。他们的会试朱卷履历收录在《清代朱卷集成》里。分析他们的家世,可以得出不拘门第、平等竞争是科举考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封建状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建时代艳称三元,特别是状元,不过是殿试的第一名耳。近年行事有时未能免俗,今年中央特指令高考勿渲染状元,见之报纸。此诚大哉至言。发言人说:“希望学校、家长、新闻部门及社会各界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接班人,他们都是人才,并非只有考上大学才是人才,更非只有高考‘状元’才算人才。”这点应使人认识清楚,不然考不上就灰心丧气了。 我们翻开明清两代的“状元谱”看一看,考上状元的人能声施后世的有多少位?可以说不多,那么人们在思想上不就泰然了吗!  相似文献   

3.
天定状元     
清朝乾隆年间,扬州有个才子叫柳敬亭,虽不敢说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也熟读四书五经,其祖父柳若谦是当地富户,家资殷实,平素亦乐善好施,当地人尊称他为“柳老太爷”。  相似文献   

4.
巴蜀状元考     
巴蜀状元考蔡东洲,李勇先在科举考试制度存在的一千多年里,状元榜首荣莫大焉。状元被视为才学拔萃的代名词,被当作荣华富贵的同义语,以致在民族文化中形成了一种“状元崇拜”。而今科考状元虽然已成为历史陈迹,但仍不失劝学重文、开发旅游资源的现实意义,据方志和报...  相似文献   

5.
萧源锦副教授新撰之《状元史话》日前已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以极其丰富翔实的资料和新颖独到的角度全面而系统地考察了中国科举制度的独特产物——状元的出现和演变的全部历史,阐释精当,立论有据,见解独到,行文通俗流畅,是一部融学术性、知识性于一体,有较强可读性的专史性著作。笔者阅之,窃以为此书具有下列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一、论述全面,重点突出  相似文献   

6.
崇绮,字文山,阿鲁特氏,原隶蒙古正蓝旗。同治三年(1864年),崇绮参加会试。这时清王朝已入关二百多年,蒙古学子与满洲学子一样,都长期受汉文化的熏陶,熟请儒家经典,赋诗为文,不下汉人。所以崇绮尽管与汉人同题参加考试,仍以其出色的答卷而中一甲一名进士,成了状元。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名满人、蒙人在汉文考试中夺魁,因此崇绮得登金榜一事,轰动了朝野,成为时人议论的中心。崇绮之父赛尚阿是鼎鼎有名的大学士。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参加翻译科乡试,得中举人,授理藩院笔帖式。道光三年(1823年),充军机章京,七年升…  相似文献   

7.
《徽州社会科学》2009,(9):39-42
藏身于万壑丛中的安徽省休宁县,其蕴含的美丽、博大与活力常使外来者感到惊讶。它引以为豪的是丰厚的文化和绝佳的生态,虽地处偏远,却因魅力独特而显得卓越不凡。  相似文献   

8.
一、安徽籍状元知多少?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选官制度,始于隋,历经唐、宋,延至元、明、清,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诏令废除,计1300多年。科举考试是分科考试,设有很多种类和科目,最重要、最难考、影响也最大的是“贡举”中的“进士科”。进士科一般分为三级考试,所谓“三年大比”,即考试分三年举行,  相似文献   

9.
10.
唐代状元赋是进士科考试中登状元第者所作的科场试赋,现存可考者10题,其中存见作品4篇.状元赋不仅从体制上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水平,而且从构思、布局特别是对主司命题旨趣的把握上彰显了作者的学养与器识,而这些又是主司从内外所作的双重要求.所以,状元赋无论从形式还是内涵上均对唐代试赋起着积极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这一方面因为它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史的“写照”,另一方面,它又是清代各民族尤其是满、汉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而在这一重要的领域里,我们发现,一些内务府包衣出身的人在清代文化史上曾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此外,在翻译、刻印书籍、诗词、绘画等方面,内务府包衣人也都有可贵的追求和卓有成效的贡献。因此,这里我们以内务府包衣对清代文化的贡献为题,对包衣这一社会阶层在清代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初步的探讨。清代内务…  相似文献   

12.
左鹏 《学术月刊》2023,(10):181-193
南宋至明清时期,苏州地区流传着“潮过夷亭出状元”的谶语,在昆山还形成了农历八月观潮的风俗。潮过夷亭的自然地理背景,在宋代是因为海平面上升,使得潮流界西移,在元以后则是由于娄江成了太湖入海干道。南宋时昆山士人领袖因相信谶语的真实性,也出于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而促成了问潮馆的建造和八月观潮风俗的制造。谶语应验后,地方官员、地方望族和士人群体共同维持这一风俗,至南宋末年才消歇。明清时地方士人为了改善风水,又建造了玉柱塔,并因此再造了八月十八日舁神观潮的风俗。昆山的观潮风俗,既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的演变,也出自地方官员与士人的共同作用,它通过建筑与风俗的制造与再造,以实体化的景观,形塑了地方性,强化了地方认同,地方传统在此过程中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地方文脉也由此绵延演进。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元月13日晚,时任休宁县委书记胡宁专程赶到我的书房,送来了他们又一本宣传休宁的新作《休宁通往紫禁城之路》,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书卷,略读一遍后,我觉得这又将是一部在研究徽州文化方面极有分量的作品。在这本书之前,由他主编的《中国第一状元县》在国内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且该书也成为了休宁对外的名片,而我在该书创作过程中应胡宁之邀担任它的主摄影师。  相似文献   

14.
清代的宫刑     
清代从乾隆年间开始,制定条例对杀一家三人以上致人绝嗣、谋反大逆及以反逆律条定罪问拟凌迟案内的缘坐人犯实施宫刑,并制定了严格的实施措施。清代的宫刑,目的在于追求罪刑均衡,但绝对意义上的罪行均衡只是一种奢望,根本无从实现。  相似文献   

15.
年青时读《儒林外史》 ,其嘲笑、讽剌士林之种种丑态 ,自然使人联想到科举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 ;再读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 ,更对历史上以“八股”文开科举士的科举制度 ,摇首否定。虽然对“状元”一词 ,由于其意义延伸得以广泛应用 ,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者的代名词 ,还有好感。但对历史上开科举士的状元公们 ,则多认为是五谷不分、手无搏鸡之力的书呆子 ;对科举制度也认为是封建社会桎梏知识分子的枷锁 ,很难肯定。读了《中国状元大典》(毛佩琦教授主编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深受启发 ,思想豁然开朗 ,原来科举制度在历史上的…  相似文献   

16.
清代的王学     
明清之际,对王阳明“心学”的批判已成为时髦的社会风尚,虽然还有黄宗羲、孙奇逢、李顒、李绂等学者以讲学对王阳明“心学”予以修正和张扬,但王学已是流风余韵。学术界一般认为,王学及其影响在清代由衰落而逐渐消失,然而据笔者考察,王学在清代不仅没有消声匿迹,而是经历了由隐蔽走向公开、并再度演进为高潮的流变过程,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尊德性与道问学之辨;天理人欲之辨;重自我与尚心力的推崇。本文试图就此作一些新的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7.
18.
对于“陵川七状元”的说法,通过引用大量史料进行考证辨析,笔者认为武明甫、武天佑、赵安时、赵安荣有可能确实是状元;而李俊民是经义第一,武天和也有可能只是经义第一,但当时政府已明确规定经义第一不能算状元了,民间不了解这种政策变化,仍误称他们为状元;至于说宋代的崔有孚是状元则无法找到史实依据,也许他只是在地方选拔试中考过第一,被民间误称或戏称为“状元”,后来就以讹传讹了。  相似文献   

19.
堪舆,俗称风水,按《辞海》解释:它是旧时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流水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有时也指相宅、相墓之法,通称之为风水术或堪舆术。这种沿袭至今的文化现象,源远流长,传播甚广,迄今仍有其市场。它迎合了人们消灾避祸、迎祥纳吉的心理需求。其所具的光怪陆离的神秘性,翻云覆雨的欺骗性,诱惑说教,导致人们笃信其术,乐输金钱,崇奉有加,甚至为着那虚无飘渺的吉凶祸福,劳命伤财,  相似文献   

20.
回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回族人口为7,219,352人(台湾省和港澳地区回族人口待查)。他们遍布全国,以大散小聚为分布特点,尤以与汉族相杂处的面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西北的新、青、甘、宁、陕五省为回族第一大分布区,河南是第二大分布区,云南居分布区的第三位,这种分布区的形成,是由多种历史因素促成的。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