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小城镇是我国城市与乡村的结合点,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影响到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同样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农村工业、人口等要素的聚集地,小城镇是农村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产业化的支撑点,小城镇的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是不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社会各界存在着不同认识;根据中央的精神,新农村建设需要城市的支持和工业的反哺,但是,新农村建设却不可以等同于城镇化和工业化;中国需要充分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的许多成功经验,但也要避免它抛弃新村运动的重大成果,最终走向西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老路;认清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探索新农村“就地城市化”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就地城市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之一。它和大中小城市的发展并行不悖,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我国应走城乡统筹、有利于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资源节约、生态良好、人居和谐、与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相适应的新型城市化的路子。我国的城镇化战略应该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就地城市化”协调发展。“就地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应当统筹考虑,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对农村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农民的富裕程度和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城市是现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农村建设可视为城市文明向农村扩展过程.以城市为中心,新农村建设主要呈现三种模式:近郊农村城市化,融入城市;远郊农村城镇化,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形成新型小城市;偏僻的山区福利主义生态化,以现代技术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实在不适宜人居的深山村落另择宝地重建新村.  相似文献   

5.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主要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城乡统筹两个分析视角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性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既有必要也有可能推行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并不是反对城市化、抵制现代化和抗拒市场化,而是将农村区域置于与城市区域同样的政策框架之下,将农民作为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同等待遇的国民对待;关键在于城乡公共产品的统筹供给;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联动的系统工程;必须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强调农民的参与,建构需求主导型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就是要全面解决“三农”问题,走出“二元经济”困境。而“两个趋向”理论不仅解释了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原因,即在工业现代化初期,普遍存在工业剥夺农业的趋向,造成农业发展严重失血,从而致使农业与农村严重落后于工业及城市的格局;同时也指出了摆脱二元经济困境的出路,即在工业现代化基本完成后,普遍存在工业反哺农业的趋向,给农业大力输血,使农业逐步实现现代化、农村实现城镇化、农民生活实现小康。“两个趋向”理论的提出,是对国内外工业化进程规律的深刻认识、精确把握与高度概括,它已吹响了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号角,为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两个趋向”理论,把握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脉搏,这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就地上楼"是从整体推进、协调发展、集约高效角度谋划农村城镇化的一种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发展思路和实现形式,其出发点不是豪取农民的建设用地,而是让农民在用好自己建设用地的同时实现农村产业转型与升级;前提条件是不增加农民的经济社会负担,不降低农民未来的生活质量,不损害农民的发展利益,不破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特色村落;核心关注点是保护和发展农民土地权益;唯一目的是实现农村城镇化战略目标。妥善筹措建设资金是其能够实施的充要条件,新土地政策红利和非农建设用地"集体所得的增值"预期是巨量资本的活水源头。"就地上楼"契合我国农村发展的历史脉动,能够将农村土地、劳动力、农民意愿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整合成适合现状要求且能够良性运行的新社区,能够形成加速推进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倒逼机制,是从农村和城市内在联系与互动规律中探寻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新农村建设主要依靠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进行推动,农村内生资源和内生性力量的培育相对滞后;二是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新农村建设面临生产要素流失、农民权利保护缺位的挑战,新农村建设依附于城市化战略.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培育和壮大农村的内生性力量,确立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协调共进的关系,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稳定就业提供长效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自强机制和反哺机制,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的整体进步.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把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客观上承担了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积累的任务;当工业化、城市化达到相当程度后,自身积累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能力,这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之道。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具备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从经济发展看,我国总体…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海发 《河北学刊》2001,21(5):19-23
本文在对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农村工业与城镇化发展的偏差,提出了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解决农村贫困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民组织的"异化"使农民组织的功能难以正常发挥,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化障碍制约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产生了体制性冲突。因地制宜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模式是农民的最佳出路,但农村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将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及其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教育发展的滞后是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凸现的主要原因。必须根据我国具体实际,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村工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加强技能培训,大力提升农民素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依靠发展"劳务经济"式的转移思路、小城镇建设的适应性等问题需要我们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认真思考、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3.
杨爱君 《学术论坛》2012,(6):110-114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和互促进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新的内涵和特征。分析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我国经济发展工业过程基本上是优先发展工业化,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本原始积累。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发展缓慢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我国经济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协调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是活跃在城镇和乡村中最积极、最能干、最可敬的新生力量,他们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在塑造自己,已经与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与农村繁荣和文明进步密不可分。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农民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以集体经济为基础、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化、农村经济比较繁荣、农民生活宽裕、村容整洁、基础设施健全、乡风文明和谐、管理民主的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和发展集体经济是基础,内部的公司化管理和外部的市场化运作是制度保证,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化、农村城市化是根本途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府大力帮助是必要措施,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城镇化是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福建农村城镇化水平发展水平偏低,加快福建农村城镇化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福建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洋务运动之后,伴随着我国早期工业化而导致的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区别与并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渐露端倪。在此种历史情形下,张之洞对近代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对当今新农村建设不乏启示,不失为中华民族开始走向自觉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是要大力提高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事业发展,以此推动我国小康、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文章分析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困境,提出了相关对策,尤其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较慢的西部农村,建立以政府出资为主的农村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整治机制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二元工业化及其主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二元工业化,全面推进农村产业发展与工业化的实现,这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统筹城乡与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消除二元结构矛盾的最佳途径。必须充分认识构建二元工业化与发展农村工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艰巨性与复杂性,认识与了解政府在发展农村工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发展农村工业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农村工业化依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自然经济地理条件,可以建设资源型工业化模式、技术型工业化模式、加工型工业化模式等。  相似文献   

20.
从农村寻求突破口对中国来说具有普遍意义 ,目前的西部大开发更是如此。从西部农村选择开发突破口 ,关键在于寻求西部地区相比较东部而言的滞后点 ,这就是西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太低 ,因此 ,加快推进西部农村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应是西部大开发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