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耀东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第1期撰文《“五四”时期的鲁迅与传统文化》指出,“五四”时期的鲁迅,在家庭中,作为长子、长兄,在教育部,作为分管文化工作的官员,其言行大多未逾传统文化规范。作为大学教师,他在教学和学术活动中的“反传统”,主要表现为:敢于赞许文学中的创新和在研究中敢于发表创见。作为作家、思想家的鲁迅,则激烈地“反传统”,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文化急剧转型的必需,是创建新文化的必需。他的“反传统”内涵,在社会制度、封建等级观念、政教观念方面,主要是“破除”;在文艺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荣开明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撰文《深化科学发展观认识的几个问题》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认真借鉴其他国家谋发展的成败得失,合理吸取世界上研究发展问题的积极成果,深入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高玉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撰文《鲁迅“现代中国的圣人”解》认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最为伟大的开创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作为圣人,鲁迅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历史层面上,即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新方向,建构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其次体现在现实意义层面上,即鲁迅的人格、精神和思想仍然是我们今天最为珍贵的财富,是我们思想的不竭源泉和动力。鲁迅精神在本质上具有开放性。在巨大的创造性上,在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体制上,在无尽的言说上,鲁迅具有不可超越性。(徜摘)沈光明在《长江大学学报(…  相似文献   

4.
蒋方在《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撰文《〈渭南文集〉的编纂与流传》指出,陆游《渭南文集》的撰定时间应为嘉定二年七月,《渭南文集》是作者在短时间内对其一生散文创作的总结,在收罗与体例上都有一些疏漏,反映了作者对其诗作的重视程度胜于散文。宋元时,《渭南集》传布较广,版本也不止一种,明代时通行两种版本,明末毛晋据华?活字版翻刻而称《渭南文集》。中华书局1976年出版的校点本《陆游集》第五册即《渭南文集》,这是目前最为完备的陆游文集。(徜摘)赵铮在《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发表《〈说文解字系传〉在〈说文〉研究中…  相似文献   

5.
《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 6期发表何卫平《解释与循环的嬗变及其辩证意义的展开与深化》一文 ,文章对“解释与循环”这一西方解释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的演进与深化进行了分析。在局部解释学阶段 ,解释学循环主要集中在语法和文字的理解和解释的层面上 ,局限于对本文原意的把握方面 ,循环主要是在词语 (部分 )和本文 (整体 )之间进行的 ,在这里 ,解释学的辩证法贯穿于本文的字词篇章的理解上。在一般解释学阶段 (即解释学哲学阶段 )包含有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几个环节。施莱尔马赫将传统的解释学循环从语法扩展到心理 ,使整…  相似文献   

6.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0 0年第 4期发表张志和的《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非最早刻本考》一文认为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不是现行的《三国演义》的最早刻本 ,黄正甫刊本才是最早刻本。其根据是 ,以嘉靖本与黄正甫刊本插入诗词的数量情况看 ,黄正甫刊本所能统计到的引用诗词 2 4 1首 ,嘉靖本中现存诗词 30 5首 ,其中有 1 2 7首不见于黄正甫刊本。这说明嘉靖本依据黄正甫刊本或某一个接近于黄正甫刊本的旧版本作了增删加工 ,足以说明黄正甫刊本早出 ,嘉靖本后出。再者 ,黄正甫刊本有卷端书名不一致的现象 ,有如《新刻考…  相似文献   

7.
陈望衡在《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撰文《华夏审美意识基因初探》指出,人类有相似的童年,就审美来说,史前人类的审美意识都蕴含在功利性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活动中,而且都无一例外地与神秘的巫术活动结合在一起。与这种世界范围内相似的审美意识相比,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各民族审美意识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分野的,是怎样分野的。从考古材料来看,各民族个性的显露大体是在野蛮期与文明期之交。而文字的出现应是文明期产生的重要标志。就中国来说,作为最早的占筮工具的八卦有其特殊重要的地位,它的产生有人认为早于文字,而它的完…  相似文献   

8.
吴道毅在《武汉大学学报》2 0 0 0年第 6期撰文《徐 讠于、无名氏小说传奇特征论》提出 ,后期浪漫派台柱徐 讠于 、无名氏无疑是 2 0世纪 3 0年代后期与 4 0年代传奇文学的代表作家 ,传奇性是他们的小说创作的显在审美范型 ,而异域风情、奇幻恋情、奇异人物则是这种审美范型呈现的三个层面。对徐 讠于 、无名氏来说 ,浪漫主义的艺术主张 ,对外国传奇作家创作经验的接受 ,以及中国古代传奇审美精神的熏染 ,是其传奇小说传奇审美范型形成的几个重要原因。同时 ,由于徐讠于 、无名氏的传奇小说表现出了对现代哲理的亲合 ,对俗众趣味的倾斜 ,使…  相似文献   

9.
赵海月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发表《制度理念与操作: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种考量》一文认为,民主政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它的设计理念主要有:以人为本、主权在民、宪法至上、人权至尊、权力制约等。然而历史发展的实践表明,在现实的复杂的政治生活中,要让一个国家的全体公民都参与国家的公共事务,这在操作层面上是匪夷所思的。于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代议民主的制度设计就成为必然选择。在制度理念与操作上,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应将公民素质的提高与具体制度的完善、代议民主制与直接民主制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制”格局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诚、杜晓成在《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撰文《为国家主义法制观正名——以新中国1949年至1957年的法律实践为例》认为,国家主义法制观是在“国家政权建设”和“民族形成”的背景下展开的中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中形成的一种以政治国家为中心的国家治理观念。新中国1949年至1  相似文献   

11.
邓宏炎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发表《论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一文,认为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是一个科学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从《莱茵报》时期到1843年10月,包括经验假设、理论论证和经验确证三个阶段。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由赞同到批判,这一批判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发现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过程。在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过程中,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相互交织,逻辑方法与实证方法被同时运用。但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马克思运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虽然接…  相似文献   

12.
龙泉明、汪云霞在《武汉大学学报》2 0 0 0年第 4期撰文《中国现代诗歌的智性建构———论卞之琳的诗歌艺术》 ,对卞之琳的诗歌艺术及其独特地位作出了评价。作者认为 ,卞之琳出自 2 0世纪 30年代“现代派”营垒 ,上承新月派、象征派 ,下启九叶诗派 ,他的诗歌能融西方现代派技巧与中国古典诗歌神韵于一炉 ,尤其重视诗思的提炼和凝聚 ,追求诗歌的智性之美。通观卞之琳的诗作 ,他正是通过戏剧性途径、意象凝聚、意境营构等艺术法则 ,建构起了中国现代新智慧诗。其新智慧诗所达到的高度 ,既表明中国现代派诗歌发展已与世界诗歌潮流取得了同步之…  相似文献   

13.
李建中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撰文《神女与寡妇———对魏晋文学中两类女性形象的文化审视》指出,魏晋文学中,以“神女”和“寡妇”名篇的赋有近20篇。对于以男性为主体的魏晋诗人来说,美艳而欢愉的神女与孤寂而悲伤的寡妇,并未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正在觉醒的女性意识。魏晋时期无论是美艳的少女还是新寡的嫠妇,并非全是恪守礼教而甘作男性或艳羡或哀怜的对象,而常常能够大胆、主动地追求自由和爱情。当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意识已经随着汉魏之际的文化转型而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魏晋文学的“神女”…  相似文献   

14.
施雷华在《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发表题为《论政治现代化的模式》的文章,认为政治现代化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国家只有选择了一条适合本国独特历史与现实发展可能性的政治现代化的道路,才有可能顺利实现从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的转型。而所谓“政治现代体系”虽然有一些基本衡量指标,但也并非每个国家的政治体系均是整齐划一,完全相同的。所以现代政治化模式实际上是各国传统政治通过体制转型来适应特定历史和文化环境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杨雪冬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发表《分权、民主与地方政府公共责任建设》一文认为,目前,地方政府公共责任机制之所以软弱,根本原因在于民主授权滞后于行政授权,政府官员只对上级负责,而不对民众负责,诱发了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要建立有效而完善的地方政府公共责任机制加强民主授权,使之与行政授权形成相互增强的关系。(聿土摘)张玉芳、施雪华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发表《加入W TO对当代中国政治变迁的负向影响及其对策》一文认为,W TO虽然是一个经济组织,但它的运作对成员国的政治变迁却产生了极大…  相似文献   

16.
古远清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发表《两岸三地文论另一道风景线》一文认为,台湾近百年文论的发展,经历了五四文化运动的洗礼,日据期间日本文化的侵蚀与感染,1949年后随着台湾社会的变迁、欧美文化的大量引进,由此产生了与大陆文论不同的呈海洋文化开放性的独异风貌。尤其在大陆“文革”期间,由于它的正常运转,填补了中国当代文论一段空白,使台湾文学理论与批评不断向前发展,成了两岸三地文论的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聿土摘)王泽龙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2、3期撰文《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指出,法…  相似文献   

17.
汉语命名造词有什么规律可寻?又有什么深层意蕴?对此,周光庆、王一军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撰文《汉语义类的形成及其哲学意蕴》认为,在创造文化与创造语言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先民在为新认识、新创造的事物命名造词时,总是本着“制名”以“指实”、“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的追求,尽可能地使创造出来的新词,不仅能指称和代表特定的新事物,而且能反映出该种事物在自己心灵中造成的图像,传达出自己对该种事物的体验和解释。具体说来,古汉语“义类”可概括为9种条例:1.根据事物的表象特征命名新词;2.根据事物的情态特征…  相似文献   

18.
彭富春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 5期《海德格尔与现代西方哲学》一文中 ,从西方哲学史的大背景下论述了海氏哲学的现代性质 ,分析了其哲学的核心问题 :“存在即虚无”的悖论的表现形式。文章将西方哲学划分为古代、现代和后现代三个阶段 ,其主题分别是理性 (思想 )、存在和语言。第一部分从与古代和后现代哲学的对比分析中论述现代西方哲学对古近代哲学的拓展及其自身的界限 ,为解读海氏哲学展开了一个言说空间。第二部分对海氏哲学思想进行解读 :从现象学角度 ,早期的《存在与时间》把握了此在的世界 ,中期的《艺术作品的本原》通过…  相似文献   

19.
陈水云在《黄风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上发表《杜?与清初遗民诗学》一文。认为杜濬是明清之际著名的黄冈籍诗人。他为人坚持民族气节,论诗主张诗品与人品的统一,这决定着他的诗歌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承继了自杜甫以来诗歌反映动荡社会现实的“诗史”精神,从而把诗歌创作与时代、社会、个人的际遇联系起来。(日安摘)尹均生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撰文《20世纪报告文学和社会与文学价值定位》指出,报告文学是20世纪文学领域独树一帜、风行全球的文学样式。如果从时代需要、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  相似文献   

20.
寇从俊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撰文《马克思主义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性构——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浪漫主义理论》指出,主观能动性与历史制约性的辩证统一,倾向性与理想性的内在关联、主题想象与主观幻想的自由发挥是构成马克思恩格期浪漫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的浪漫主义理论同其现实主义理论一样,共同构成了马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