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的诗学理论与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其早期诗学理论主要围绕诗歌创作如何创新,从意境、语句、风格三个方面阐述,在导引新风的同时蕴含着理论危机;其后期诗学理论中对审美主体的关注、对情感表现的倡导、对文言白话的比较和对新诗艺术的阐释等方面,均凸显出他对中国新诗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对中国诗学理论的现代转型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宋皓琨 《阴山学刊》2008,21(6):22-29
苏轼辩证诗学思想的不同构成情况:即A然而B模式,如“质而实绮,癯而实腴”;A而不A’模式,如豪俊而不放诞、奇而不夸、清而不寒;亦A亦B模式,如清雄、清劲、清拔等等。苏轼辩证诗学思想的出现有着哲学、文学以及现实生活等多方面的原因。苏轼辩证诗学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3.
在对文艺基本问题进行判断和解析的过程中 ,苏轼常常以哲理思辨代替直觉感悟 ,以开掘物理代替经验描述。因此 ,尽管他不可能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来揭示文艺的一般规律 ,但仍能以朴素的辩证思维来分析和总结自身的创作感受。他充分注重了“形”与“神”之间的层次性及其不即不离的相互依存关系 ,以一种辩证的艺术认知范式阐释了“形神皆备”的创作原则 ;他深刻揭示了“道”与“技”的相关特质 ,并艺术地发现和把握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联 ,进而提出了“道技两进”、“心手相应”的观点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外枯而中膏 ,似淡而实美”、“精能之至 ,反造疏淡”等一系列见解 ,充分注重了对平淡与绚烂审美范畴各个因子之间逻辑联系的细微把握 ,从而揭示出了其内在结构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苏轼还坚持“尽其自然之理 ,而断之于中”的为学之道 ,在尊重和重视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 ,力主求新达变、革故鼎新 ,并将之贯通和转化为艺术创造中的自觉精神  相似文献   

4.
形式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不是美学和文艺学的一般概念,而是关系到审美和艺术的本体意义上的概念。本文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两个层面中,从艺术形式概念在西方和中国的历史形态出发,归纳并阐释艺术形式的基本逻辑形态,并从符号学的意义上对艺术形式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作出总结。  相似文献   

5.
严澜 《南方论刊》2006,(11):90-91
苏轼的文学作品以其豪迈的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散文,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家的散文媲美。其中,苏轼以史论散文大露峥嵘,凭借大量的历史事实加以周密的论证,形成了纵横捭阖,挥洒自如和观点独特,富创造性的艺术特色,不但给宋代散文史添上了浓重的一笔,还对明清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孟宪浦 《天府新论》2010,(3):137-143
在苏轼诗学思想中,"物"是一个重要的核心范畴。在生存论的视域中考察苏轼对"物"之为"物"的理解,廓清苏轼关于"物"的审美化的认识,对于苏轼诗学思想和人生哲学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苏轼认为,人与物是原初关联的存在,他们同生共在,"无心而一",圆融浑化。物性的遮蔽与人性的丧失,是本根处是一体的。"物"的澄明,是人返朴归真的前提与标志,也是"物"赢获审美属性的本源。"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是心境,也是物境,更是艺术创作与现实生存的审美之境。  相似文献   

7.
许外芳 《兰州学刊》2007,(10):185-188
苏轼的艺术哲学主要可概括为三点:真实论、传神论、自然论.它们贯穿于苏轼对文学、绘画、书法这三大艺术门类的论述中,构成了完整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诗、词、散文俱佳,又擅长书画。他的诗歌理论,除了吸取前人的理论成果外,主要是结合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而形成的。苏轼主张诗歌要有为而作,以“济世”、“救时”为目的。与此相联,他还主张“不能自已而作”。在艺术表现上强调随物赋形,文理自然。在艺术风格上,提倡“自成一家”,但又力主风格多样化。苏轼的诗歌理论.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宋代的诗学辨体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新跃 《江淮论坛》2005,(1):140-143
宋代是我国古代诗学辨体理论的重要发展时期,突出表现在对诗文与诗词之间的文体形态界限,以及不同体式规范背后的不同审美风格的差异的重视与探讨。本文拟从诗体形态批评的角度入手,为宋代诗学批评理论尤其是的诗学体式与风格批评理论理清发展的线索,探索宋代诗学辨体理论批评的演变发展历程、特征、成就及其基本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宋以前古代诗学批评中诗歌体制与风格辨析理论的梳理与总结。  相似文献   

10.
在宋代,苏轼以其卓越的智慧才情、无与伦比的文学成就以及惊心动魄的人生仕履,刮起了阵阵"旋风",从多方面展示了宋型文化的特征,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宋人普遍存在的苏轼心理情结,这就是爱护心理、崇敬心理、仿效心理、归附心理、仙化心理、忌恨心理等。  相似文献   

11.
苏轼是文学艺术上的天才与全才,文学、书法、绘画、哲学、历史样样精通,才华横溢,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究其原因,除了与其成长的自然、人文环境,家庭文化熏陶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他贬谪外任的经历.使其艺术创作的题材丰富多样;关注下层民众生活,反映民生疾苦;思想更加成熟,心境超脱旷达.  相似文献   

12.
刘之静 《人文杂志》2004,(4):183-186
我们通过对《论犯罪与刑罚》的另外一个层面的研究 ,可以发现贝卡利亚通过心理本体化 ,使外在的概念通过内化使其成为人的心理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 ,《论犯罪与刑罚》更像是一部心理学文献 ,一部心理本体化了的刑法哲学教科书。真正贯通于《犯罪与刑法》一书始末的是一种心理本体化思想 ,这是贝卡利亚真正的杰出的创造。《论犯罪与刑罚》中“关于死刑”和“刑讯”两章 ,是不可多得的卓越的心理本体化文献。在这两章中 ,包含了众多丰富和深厚的心理本体内容 ,这使我们不得不惊叹这位思想家正是克尔凯郭尔、卡夫卡、加谬、萨特、奥威尔、福柯等大师的先驱  相似文献   

13.
14.
伴随着文化转型期对知识分子的事业格式和角色认同的审慎反思,王光明的文学批评有一个从“中心”意识向“边缘”立场、从“批评”到“学术”的转向,确立了发现“问题”、深化“问题”、开放“历史”的诗学方法。王光明的诗歌批评实践,从诗的本体之思出发,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走过了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轨迹:“本体之思→现代经验→现代汉语→‘现代汉诗’(诗之本体形态的命名)”。  相似文献   

15.
李军 《江淮论坛》2007,(1):160-165
苏轼不仅诗词创作具有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而且还结合创作的实践经验,在诗歌艺术风格理论方面进行了科学总结探索,提出了诸如“自成一家说”、“天工论”、“清新论”、“枯淡论”等观点,既新颖深刻又有独到见解,对当时及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代诗人谢榛所著《四溟诗话》集中探讨了诗歌创作的深层规律,首先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将"情景论"提到了诗歌本体的位置,提出"诗乃模写情景之具"的观点,规定了诗歌的本体构成。其次揭示诗歌真妙与自然的审美特性,把"真"纳入审美建构之中,表现人的真性情是谢榛诗歌艺术追求的终极目标。最后全面总结诗歌的艺术方法,一是学古之法,以"点化法"概之。二是广集众长,自成一家之法。三是构思的方法,专讲别开生面,独创新诗。谢榛论诗涉及诗歌理论的许多重要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遵宪的诗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爱和 《东岳论丛》2005,26(2):72-74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黄遵宪的诗学理论以“诗外有事 ,诗中有人”为总纲 ,力主以今人所见之理 ,所历之境 ,所遭之时势入诗 ,为了无生气的诗坛吹进若干时代与生命的气息。 2 0世纪初年兴起的诗界革命 ,既是对黄遵宪诗学理论的继承光大 ,又是对其诗学理论的深化丰富。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性是人类本质的最高体现,创造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造力也是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还是个人谋生的重要手段。苏轼的一生,就是对创造力的生动阐释。苏轼艺术上大胆创新,使他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这种成就反过来给他人生带来积极的作用。苏轼日常饮食中的慧心妙运,使他度过了人生的窘迫,滋养并保全了生命。  相似文献   

19.
朱湘诗学理论有为人生的爱国主义诗学、融通中西的比较诗学、唯美的形式主义诗学,其诗论成为新诗从解构向建设、从功利向唯美、从诗的革命化向诗的本体化等诸种转型中所不可忽略的理论山峰。从一定角度讲,朱湘的诗学理论超越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成为现代诗学理论宝库中的一笔丰富遗产。  相似文献   

20.
李胜清 《河北学刊》2012,32(3):105-108
新媒体艺术不但是一个实践性问题,而且是一个理论性问题。新媒体艺术的实践经验日益追求建构相应的理论体系与诗学形态。从理论上看,新媒体艺术的诗学形象主要关涉以下几个命题,即技术现实的艺术表达、文本呈现的数字模式、意义消费的复调维度,它们共同表征了新媒体艺术的理论架构与问题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