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正迅速崛起,并引发了新闻传播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如今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链条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中国新闻业的传播生态。合理有效的网络新闻传播模式可以促进网络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提高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湖南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湖南人口老龄化态势根据 2 0 0 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相关数据 ,从年龄构成看 ,湖南省总人口中 ,0~ 14岁的人口为14 2 7.5 1万人 ,占 2 2 .17% ;15~ 64岁的人口为 45 43 .18万人 ,占 70 .5 4% ;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 469.3 8万人 ,占7.2 9%。如按 60岁及以上人口为 70 8.93万人 ,占 11.2 %。这个比例同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0~14岁的人口的比重下降了 5 .80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的人口的比重上升了 1.69个百分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的定义 ,一个国家的老龄化率 (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 )在 7%~ 14 %…  相似文献   

3.
曾晓剑 《云梦学刊》2012,33(6):149-153
在Web2.0环境下,网络新闻影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来源、内容和传播渠道等三个方面,其创新具有积极意义,催生了自媒体,加速了新闻传播,开阔了受众视野,扩大了新闻影响力。同时,网络新闻影像的兴起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融媒体时代以多种符号系统与话语方式来陈述事实的网络新闻叙事呈现出诸多全新的特点与风格,如信息来源更广、新闻文本生产主体更为多元、信息传播范围更大同时传播速度也更快等等,与此同时新闻所与生俱来的舆论引导效力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文章针对网络新闻叙事及其对公众舆论的影响与引导展开研究,从网络新闻叙事声音、叙事结构、叙事话语等不同维度出发深刻地剖析了网络新闻对公众舆论的干预与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的电视新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丹俪 《理论界》2010,(5):157-158
本文立足于信息时代这个大背景,着眼于网络新闻与电视新闻一定程度上业已形成的竞争关系,通过对网络新闻和电视新闻这两种基于不同媒介形式传播的新闻的特点对比,分别揭示了它们在新的媒体环境中各自的优势与劣势,由此提出了在新时期电视新闻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总结出电视新闻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6.
严励 《河南社会科学》2006,14(5):153-155
目前我国网络传播教育存在着两种层次三种形态。两种层次指研究生层次的网络传播教育和本科生层次的网络传播教育,三种形态指硕士学位的研究方向、学士学位的专业方向、学士学位的专业课程。两种层次三种形态的网络传播教育,构成了我国当前网络传播教育的基本格局。我国网络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网络新闻传播专业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学科名称,课程体系混乱,理论与实践脱节。我国网络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以下要求:课程体系应包括新闻、传播知识模块,计算机网络应用与多媒体技术模块,人文综合素质模块;学生要有理工科的背景,走与网站联合的路子。  相似文献   

7.
随着 2 0世纪 90年代因特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新闻传播迅速成为一种传播新闻的新潮流。很多大型媒体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新闻和节目网站 ,一些地市的新闻单位也开始涉及网络领域。现在能在网上查到的国内新闻网站、报纸和电视均已超过百家。但总体来说 ,这些新闻网站处于初创阶段 ,时间长的不过三、五年。怎么样求得更快更有效的发展 ,是大家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笔者认为 ,只有准确把握网络媒体特点 ,积极顺应网络发展大趋势 ,我们才能正确应对网络新闻给我们带来的新挑战 ,促进网络新闻健康有序地发展。一、要准确把握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媒体的兴起,催生了网络新闻评论.网络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新的评论形式,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以人民网为例,从网络新闻评论的出现、类型、特点、作用意义、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力图对网络新闻评论标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论第四媒体的崛起对新闻传播实践与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媒体即因特网对新闻传播的实践与理论 ,产生了深广的影响。第四媒体在我国的迅速崛起有着多重背景。它在新闻和其他信息的传播方面呈现出一系列显著特点 ,即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时间的限制、数量的限制、媒介的限制、传受的限制 ,使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从而对传播模式、控制、效果、受众理论形成冲击和修正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新闻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作者阐述了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网络新闻媒体出现的媚俗化现象。由于媒介消费主义的兴起,商业性网络新闻媒体所持的新闻业务方针、从业者的业务素质和作风都受到了强烈影响,此即网络新闻媚俗化的主要成因。因而应从政策和规范的制订、完善培训与认证制度以及加强监督等方面,应对网络新闻的媚俗化问题。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网络新闻传播在对社会产生极大影响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从“网络新闻的界定”入手,研究分析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面临的挑战以及立法现状,借鉴国外网络立法的相关经验,探讨构建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法律保障机制的途径,以期使网络新闻传播的法制建设具有更大的超前性与更强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6(5):F0003-F0003
浙江树人大学新闻学(网络传播)专业始建于2001年,是我省第一个以网络传播为方向的专业,该专业培养有网络新闻传播特长的应用型新闻人才,以供我省网络新闻传播人才所需。在三年办学实践与对市场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教育部批准,该专业升格为本科专业,并于2006年首度招收本科学生。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省三十五岁以下的青年工人约占职工总数的60%,二十五岁以下的青年工人约占职工总数的31%,从数量上看青年工人已经成为我省职工队伍的主体部分,并且大部分人工作在生产第一线,有不少人已成为生产骨干,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青年工人在想什么? 前不久,有个企业对所属二十八岁以下的青年,进行了以人生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测验,以无记名方式进行。他们共发出三千份表,收回二千四百份,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状况如何,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对桂林市3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全市中小学教师总人数为3117名,约占10%),并走访了几所中小学校和有关部门。一、教师身体健康状况在300名被调查者中,男性教师为122人,占40.66%,女性教师为178人,占59.33%,男女性别比约为4:6,这个比率与目前中小学教师男女性别比大致相当,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情况;被调查者年龄大致分为四个年龄段:30岁以下、30~40岁、40~50岁、50岁以上。其中30岁以下教师58人,占被调查者总数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论述第四媒体的诞生以及由此带来的大众媒介的革命性变化,对第四媒体的特征进行分析,并着重从政治传播系统的完善、政治对话与沟通以及政治监督等几方面解析新媒体政治功能的变化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手机媒体成为青年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手机媒体的优势,充分认识手机媒体教育信息的及时传播、分众式的信息传播等对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探索手机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新闻标题对传播信息、沟通受众、引导舆论、表现主旨有重要作用。纸传媒体应多借鉴网络新闻标题,增强竞争力。标题应简约而厚重,传神而灵活。形成对新闻事件连贯整体的感受,进一步扩充信息含量,使标题充满动感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当前我国网络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现状入手,论析现阶段我国网络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新闻语言与话语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网络传播者身份的多样化、网络传播渠道的多元化,网络新闻语言的主观倾向呈现复杂化,反映各个阶层、各个社会集团的利益.与传统新闻居高临下的传播方式不同,平行的横向传播模式使网络新闻不仅设置了公众谈论的话题与讨论的议程,而且为更多人提供了发言的渠道,使语言意识倾向发生了一定变迁,话语权不仅仅局限在少数人的手中,使话语处于有序竞争状态.  相似文献   

20.
5月4-7日 文博学会秘书长唐国文赴哈市参加黑龙江省文博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会上唐国文再次当选为黑龙江省文博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并宣读了论文《萨尔图地名初探》。5月11-20日 房地产协会副理事长刘羽一行17人赴昆明市举办理论研讨班。会上交流的两篇论文,其中一篇获优秀论文奖,另一篇被收人《新世纪的探索──当代中国改革发展文集》。5月18日 文博学会组织团体会员单位大同区文物管理所、铁人纪念馆、石油技术博物馆利用出黑板报、活动板面、散发宣传品等方式,在各辖区内举办了“纪念5·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