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杨斌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6-11
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由理论变为实践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形态的一种运动,接受一定的马克思主义观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又反过来影响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态度。苏东剧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而是苏东共产党人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观酿成的悲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前途与命运与马克思主义观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2.
刘开法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5-12
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走歪路和邪路,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观的核心思想和精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观的宏大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本宗旨和政治立场。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观,正确回答了中国今后要向何处去,将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观,深刻诠释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应有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全面解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要依靠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应当归谁享有等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3.
朱荣英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3-7
当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性问题的研究存在着观点不够全面、论证不够系统的理论局限,即理性缺失。经全面系统研究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二者对无产阶级立场的共同坚守上——坚持共同的阶级属性、精神指向、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二是体现在二者都具有的与时俱进的实践品格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本质层面上的同向建构和在逻辑层级上的经验升华;三是体现在其内部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统一上——坚持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创新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表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立场和主导方向,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性引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中,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李合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8-44
邓小平在领导我党探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以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深层次的思考和论述,形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观,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5.
戴木才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28-36
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效率与公平统一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一个十分重大而迫切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效率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观是辩证的有机统一,只有做到“注重效率与维护公平相统一”,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6.
徐军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3(4):10-15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有着自身显著的整体性特征。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始终着眼时代课题和实践难题的创造性解决,着力凸显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指导价值、实践功能和时代内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最新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7.
罗浩波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协调发展是邓小平文明观的实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地揭示了邓小平文明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为我们认识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马玉堂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3):25-29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注入了新的内涵。本文从基本问题、价值目标、根本道路、基本特征以及实践形式、理论品质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9.
10.
韦泽洋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Z2)
改革开放3 0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取得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11.
张先亮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5):5-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其具体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断充实与发展。"中国特色"应从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核心价值的层面上来把握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和谐社会为目标,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秦正为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90-97
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待于深入。研究应首先进行概念界定,从形成条件、理论体系、国内战略、国际战略、党际战略等方面构建研究的基本框架,并引用如系统论、影响论、心理分析等新的研究方法。进行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宽"国家利益"的研究领域和视野,使其从单纯的国际政治领域延伸至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学等领域,而且有助于加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观研究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及其战略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糜海波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1):13-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理论所以科学,就在于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了时代性课题。它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外延形成了更为理性的认识,这就是现实的社会主义具有多样性和阶段性、现代性和世界性、先进性和自我完善性等特质。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命题的丰富蕴意,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冉双全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1):20-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理论特性,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概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坚持不懈地在实践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具解释力。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其强大的解释力解疑释惑、解悟释难,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中,富强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范畴,体现了对理论、时代和价值关系的高度自觉。这一观念既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成为社会主义的一种核心价值具有必然性。富强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新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关系定位。针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富强观的过程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践误区,应当坚守社会主义价值立场,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惟有在此基础上,富强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良性运转的动力源泉,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7.
任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核或者说基本原理在当今时代和中国的时空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存在样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崭新理论形态。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理论地位有助于廓清国内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非马克思主义化、非社会主义化的误解和歪曲。 相似文献
18.
张友祥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8-11
科学发展观是国际社会发展观的合理内核与中国实践发展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的发展观,它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解决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问题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所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