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模范公民需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公民的公共理性精神。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亟须加强对大学生公共理性精神的培育。公民的公共理性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塑造良好社会心态的桥梁,是培养社会主义模范公民的基础。由此,大学生公共理性精神的培育内容应该包括体现正义感和公共伦理的公共精神、强调"向善、价值理念的道德素质、呈现理性思考与判断这一可贵品格的理智能力和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能力。因此,要从创新理论解读机制、创新价值内化机制、创新实践强化机制三个路径入手开展大学生公共理性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他们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他们具备为国民福祉而奋斗的精神,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强烈的公共意识.然而,早在20世纪上半叶,梁启超、鲁迅等学者就尖锐地指出,中华民族精神中缺乏"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缺乏国民公德心.当前以独生子女为主的一代大学生公共意识和公共道德的问题不容忽视.而作为一项关注"人"的工作,社会工作可以在增强大学生公共意识方面发挥积极和独到的作用,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践行协同治理理念,不仅是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的需要,而且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通过构建涵括学校、家庭、社会和大学生在内的多元主体的管理体系,凸显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了大学生的权利理性,强化了大学生的公共责任,从而有力地推进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4.
刘晶 《现代交际》2014,(12):186-186
科学素养:就是个人对决策、参与公共和文化事业以及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过程中的知识与理解。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能够提出、发现和解答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在大学生中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开展科普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缺失游戏精神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大学生在行为表现上产生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所凸显的一个重要特征为社会所忽视,那就是大学生越来越缺失游戏精神。本文通过社会学的视角用一种传统的分析路径来深入了解大学生缺失游戏精神的多维原因,并指出游戏精神对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探讨培养大学生游戏精神所需要的内外条件。  相似文献   

6.
为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公共危机意识的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危机教育,本文以浙江省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案例分析、深度访谈等方法,对大学生的公共危机意识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大学生公共危机意识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开展公共危机教育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付姝兰 《职业》2013,(18):57-59
公共就业培训是公共就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以及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政策工具,对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获取更多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实现成功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公共就业培训均等化是实现大学生公平就业、构建服务型、民生型政府、和谐社会的有力举措。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公共就业培训均等化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志愿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它体现了志愿者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大学生是当前志愿者队伍的主要力量,也是今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对其进行志愿精神的培育是鼓励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社会价值的内在要求。针对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所存在的难以内化、难以保持等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寻求对策,不断强化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着力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族的发展与民族精神的凝聚息息相关,而在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公共精神"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公共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实现公民社会,提高公民意识,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一个国家公民的公共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个国家的文明情况,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切实培育我国公民的公共精神。本文从公共精神的内涵和特征入手,系统地阐述了公共精神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公共关系意识的培养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网络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迅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公共生活空间得到不断拓展。大学生是公共意识培养的核心群体,文章从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在公共意识中的价值、应把握的原则及大学生公共意识培养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