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可废止逻辑具有线性的计算复杂性和有效的规则冲突处理机制,在处理非单调性的推理和论证中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在可废止论证关系上,普拉肯(Prakken)、贝克斯(Bex)和萨托(Sartor)等学者采用的先建构完整的论证结构,再通过击败关系来分析论证的方法将会导致一些严重的问题.为避免这样的问题,在可废止逻辑中,应当将论证的建构和论证的评价结合起来分析论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略论因果句     
对于因果句,每本语法书都有所论述,但又都浅尝辄止,因而,许多问题还很含胡。比如:(一) 语法上谈的因果关系和逻辑上所说的因果联系有何异同?(二)因果句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征?(三)因果句究竟应该怎样再分类?(四)原因和结果的表达要注意些什么?这些是应弄清楚的。一先看各家对因果句的说明。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凡表因果关系的复句,无论语气重在因或重在果,一律以表果的为主句,表因的为从句”。  相似文献   

5.
政治稳定性与政治正当性是罗尔斯后期政治哲学关注的重点,二者分别与重叠共识和公共理性观念相关。一方面稳定性不同于正当性,稳定性关注政治正义观念如何被持有不同理性学说的人们所接受;后者关注公民政治权力运用的基础。但二者之间又有密切联系,罗尔斯的稳定性是基于正当理由的稳定性,基于正当理由的稳定性证明也是公共的正当性证明,公共正当性证明又是政治正当性满足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谈善论恶乃是佛教的永恒主题。在中国佛教中,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善恶“因果”观,一是注重“果”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二是注重“因”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中有着“决定论”意味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是中国本土儒家文化以及民间习俗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在佛教中的反映,属于中国化的善恶“因果”观;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是基于印度佛教的“缘起论”,是原汁原味的印度佛教善恶“因果”观。依据印度佛教的这种善恶“因果”观,东晋竺道生进一步提出了“善不受报”的思想。依据“善不受报”以及作为其理论基础的佛教“缘起论”,一个人只管行善而不要去追求行善的回报,然而就是这种不求回报的行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报。  相似文献   

7.
承认意志自由果真就是取消因果原则吗?让我们来考察一下这个问题。因果原则要求我们找出任何事件的原因,这就是说,找出使事件发生成为不可避免的那些复杂条件:不但如此,它还要求我们在碰到同样原因的时候,指望一定会有同样的  相似文献   

8.
寻找原因,即发现周围世界中各种因果联系的需要,并非始于人类。它是高等动物“天生”就有的一种本能。但是,动物只能够、也只企图掌握那些与自己的生存直接有关的明显的因果联系。人类则不然,随着人的智力和生产技术的增长,随着人类支配环境能力的提高,人企图发现各种联系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原始人类的思维,和文明人类的思维一样,关心事物发生的原因。但它是循着根本不同的方向,去寻找这些原因的。那么,原始人类的因果观念,与文明人类的因果观念,到底有什么差异,或者说,原始人类的因果观念究竟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就来简要地考察一下原始先民的种种因果观念。  相似文献   

9.
对于事物的发展,应把握影响其进程与结果的四方面原因,即作用性质各别的规范性与推进性原因,作用载体互异的主客体原因,作用地位不同的决定性与非决定性原因和产生空间不同的内外部原因,以及这些原因的相互关系。规范性与推进性原因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过去的因果说未能区分这两种原因以及主客体原因,而有人则对后两类原因缺乏辩证的理解。这是在适应现实要求作出观念更新时应引起我们注意的。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是汉语语法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从西周初年至战国,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的思维能力的进步,汉语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交际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精确严密的结构体系。不仅单句构造逐渐复杂化,而且复句的类型已相当完备,各类型的复句都有灵活多样的形式,以表达各种差别细微的语意。本文拟对先秦因果复句的各种表达方式进行考察,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1.
"因果式",就是在一段话中,有的句子讲了原因,有的句子讲了结果,层与层之间是因果关系。这种段式有三种形式,即:先因后果、先果后因和因果交错。例1: 有一次,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了。车长气极了,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还狠狠地打了他一个耳光,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休谟既然把因果观念看成是人心习惯联想的产物,那么他也就否定了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事实上,休谟通过对因果性问题的考察,意在寻找因果观念产生的基础,以及人心产生因果观念的心理学机制。他既没有否定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也未否认因果推论在实践中的作用。休谟其实是要对本体问题进行“悬置”,排斥形而上学,认为它非人类的认识能力所为。休谟意在认识论层次上探讨哲学问题。对休谟的误解一般来自对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次的混淆。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休谟既然把因果观念看成是人心习惯联想的产物,那么他也就否定了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事实上,休谟通过对因果性问题的考察,意在寻找因果观念产生的基础,以及人心产生因果观念的心理学机制。他既没有否定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也未否认因果推论在实践中的作用。休谟其实是要对本体问题进行“悬置”,排斥形而上学,认为它非人类的认识能力所为。休谟意在认识论层次上探讨哲学问题。对休谟的误解一般来自对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次的混淆。  相似文献   

14.
认为存在不能被还原为物理学的特殊科学的观点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被大多数科学哲学家所接受。对于这一观点的形成,福多在特殊科学一文中的多重可实现论证可谓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福多认为他的多重可实现论证一劳永逸地拒斥了特殊科学的可还原性,表明了特殊科学有着自主性。然而,福多的论证是成问题的,并不能得出他想要的结论。如果接受福多所提倡的物理主义,那么必然得到特殊科学原则上可被还原的结果,虽然如此,特殊科学仍然可以在认识论的意义上保持其自主性。  相似文献   

15.
论证人     
证人证言在刑事诉讼中是一种使用得很普遍和很重要的证据,但在理论和实践中,就证人本身这方面来讲,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急需研究和解决.现就其中几个较为主要的问题提出个人一些粗浅的看法.关于证人是否可以被申请回避的问题在刑事诉讼中,证人是否可以被申请回避?目前,在法学界中尚未见到有人论及,而在审判实践中却时常遇到.究应如何解决?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十五和一百一十三条只规定  相似文献   

16.
论证人     
证人证言在刑事诉讼中是一种使用得很普遍和很重要的证据,但在理论和实践中,就证人本身这方面来讲,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急需研究和解决。现就其中几个较为主要的问题题提出个人一些粗浅的看法。关于证人是否可以被申请回避的问题在刑事诉讼中,证人是否可以被申请回避?目前,在法学界中尚未见到有人论及,而在审判实践中却时常遇到。究应如何解决?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十五和一百一十三条只规定当事人有权对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的情况来看,我认为证人不是被申请回避的对象。这是因为:第一、证人的范围很广泛,凡能提供对案件有意义的证言,不论其年龄、性别、家庭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等如何,都可以充当证人。只要某人了解案件的某些真情,他就成为这  相似文献   

17.
论词义的因果引申殷寄明,邵文利引申是词义运动的主要形式,词义的具体引申方式则具有多样性。曾有学者提出过因果引申之说,但较深入、专门的研究尚不多。事实上因果引申是一种很重要的引申方式,古汉语中大量单音节词新义项的产生,今语中许多正补型、联合型合成词的形...  相似文献   

18.
克里普克的因果指称理论认为 ,在确定专名指称的过程中 ,不需借助于摹状词 ,也不必了解专名的涵义。因为专名是固定指示词 ,专名指称的确定能通过因果链条一环一环的传播开来。本文认为 ,克里普克的因果指称理论是不完全的  相似文献   

19.
20.
一、“因为……所以……”(一)课文内容(1)因为他工作很忙,所以我不愿意为这件小事情去打扰他。这是个偏正复句。前一分句说原因(或理由、根据),是偏分句,后一分句说结果,是正分句;用“因为”和“所以”联结起来。这种复句,反映的是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叫作因果关系的复句。两个分句间的因果关系很明确,有时也可以不用“因为”和“所以”,如上例就可以省去不用;也有时候,只用“因为”,或者只用“所以”。表示原因除用“因为”外,还常用“由于”。表示结果除用“所以”外,还常用“因此”等。有时候,先说表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