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贻清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2)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方针。“三个面向”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来对待自己的历史使命:培养出能适应于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教育工作要贯彻“三个面向”,就必须从教育思想、体制、教材、教法等各个方面进行一系列彻底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廖福婵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1,30(5):133-135
在阅读和讲授文言文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注释问题与词汇难点。不疏通字词,便不能准确地理解原文。审文例是义训的重要手段,对于解释词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审文例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探求词义,理解语义。 相似文献
3.
王树林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一、继承文言文中积极的成分,以促进现代语言的发展
文言文和现代文是一脉相承、有机联系的。从汉语的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来看,词汇变化较大,语法变化较小,这是汉语的一个特点。对此,钱梦龙先生曾作出过阐述:“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能割断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的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变化,而且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尤其是现代的书面语里。”如: 相似文献
4.
蒋益明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8,(1)
语文教学改革十几年,文言文仍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把一篇篇简练、典雅之作拆卸得七零八落,教学效果极差。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如何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这一问题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我们多方吸取,几经实验,归纳出“五读法”,即通过学生的粗读、仿读、诵读、赏析读和课外读五步骤,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点拨、归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1.粗读。学习课文之前,布置学生粗读,无论文章长短难易,都要求朗读出声,生字词可跳过不读,只求感性认识,粗略… 相似文献
5.
姜仁涛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3-56
《说文》■字不应认为是从角爿声的形声字,而是从角从爿的会意字,其读音不应当是士角切或士岳反,而是读同觕。■与觕二者是正、俗异体字关系。《说文》■字头下解说中的读若粗■当作读若麤觕。觕与麤读音不同,在粗疏、粗略义上是同义词。粗是后起俗字,其一个读音与觕相同,在粗疏、粗略义上二者也是同义词。 相似文献
6.
王刚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9,(6):119-120
通过分析“临”、“望”、“紧”、“贤”等从“臣”汉字的形体结构,认为今天的“臣”宇字形有两个源头:其一,“臣”像人被束缚之形是造字之本义,其义乃由“缚”而“牵”,由“牵”而称被牵者为“臣”,很自然地引申出了“奴虏、臣仆”等义,是为正解;其二,“臣”像竖目之形,则是一种误解和讹传。 相似文献
7.
8.
现代高等教育中,应当加强“两课”的实践教学。必须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给予时间保障,培养优秀的师资,实行科学的考核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涵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6)
本文认为韩愈的“文道”观与孔、荀等先秦儒家代表人物的“文道”现实质上是相去甚远的,因此不能将韩愈“文为贯道之器”的创作宗旨,视作是对儒家创作路线的忠实继承。本文试图辨明韩愈“文统”的来源并对其文学思想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10.
流沙河关于繁体字才是正体字、简化字实为异体字,繁体字讲理、简化字不讲理,繁体字应予恢复、简化字应予废除等言论是不正确的;在党报上以推荐“热点”好书的形式宣扬这种错误认识,有失审慎;全社会应从学理上正确评价繁简字,把握汉字与汉语言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1.
高广芹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21-122
射箭是我国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历史十分悠久。从其字形的演变,可以透视出特定的文化内涵。射箭曾经是先民们生存的手段和军事技能,被列为教育内容。在周代,成为一种礼制的载体,被赋予丰富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2.
古籍整理(包括用计算机整理古籍)中对“新旧字形”的处理,比现代用字更复杂。需作全面细致的调查,了解古籍用字情况。在整理及用计算机处理中可依据不同读者的需要分层次作不同的处理。基础字库用“新字形”,通用字库可以“旧字形”为主,适当调整,亦可全用“新字形”。全汉字字库“新旧字形”应齐备,并按照需要扩充。在“新旧字形”转换中,要特别注意一对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法学本科教学应当推行“判例教学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东楚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法律制度的改革有赖法学教育的改革,而法律教学方法的改革尤显关键,“判例”制度因为世界各国法律的移植、互鉴和本国司法改革的大背景,其在中国的建立于理论和实务界均成共识,传统的“案例教学法”面对法治时代日益严谨、细密和量化的要求已渐现适应之难,而“判例教学法”因其直观、规范和专业的特性不失为法律专业教学的“主体部件”,由“案例”到“判例”的教改思路展开论述,旨在法学本科教学中推行“判例教学法”。 相似文献
14.
蒋媛媛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来和麦在现代汉语中是一对用混的字,这两个字的意义进行调换之后才是它们的本义,只是因为后来对字形的简单分析使这两个字的意义发生了调换,造成了混用。 相似文献
15.
潘俊亮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63-65
《语文教学通讯》曾经刊登过叶月兰等几位老师撰写的辩论文章——《阅读教学不求甚解,还是咬文嚼字?》。辩论双方从正反两方面角度各自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颇具说服力,读之获益匪浅。同时也引起我的思考:在重感悟,重体验的语文课改理念下, 相似文献
16.
黄甜甜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2):53-56
一《系年》第三章有云:周武王旣克,乃埶(设)三监于殷。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子耿。成(一三)王侎伐商邑,杀子耿,飞(廉)东逃于商盍(奄)氏,成王伐商盍(盖),杀飞(廉),西(迁)商(一四)盍盖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先 相似文献
17.
"应当"作为一种法律规范语词形式,在中国大陆立法中广泛使用且相当混乱,公法与私法法律规范不分,权利性法律规范与义务性法律规范不分,导致理解与适用上的歧义。"应当"在民事法律规范中是提倡性规范、非义务性规范,建议用"应该"取而代之,而现行语境下具有命令性规范意义的"应当"一词用"必须"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8.
"婁"字《说文解字》解说为"空也。从毋中女,空之意也",王筠《说文句读》认为"文不成义,不敢强解"。分析认为将小篆"婁"自下而上读作"女中毋",其意为女子身中空无一物。"秋"字《说文解字》解说为"禾榖孰也。从禾,■省声"。"婁"字究竟何解,"秋"字声中是否有义,容尝试解说,认为籀文"■"字,绘出了一幅禾穀成熟,蟋蟀鸣叫和大火流移的秋天图画。 相似文献
19.
20.
张杨莉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3):69-73
研究亨利.菲尔丁《汤姆.琼斯》中网状般的典故叙述模式,分析其批评的力度,阐释其叙述的精巧性。"串"字形连环典故网形成连续抨击之势,层层剥离卖弄学识的宗教人物屠瓦孔的虚伪本性;"王"字形轮轴典故网形成递进之势,逐步展开表里不一的小姐白丽洁的复杂内心世界,形成平行之势勾画出苏菲亚小姐的神圣之美;"工"字形夹击典故网形成对照之势,揭露魏斯顿乡绅的自私和腐朽的人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