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假借”作为“六书”之一,历来讨论者不计其数,但迄今为止,依旧歧说纷呈,使人入坠云雾。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这个定义本身非常明确,但很多学者对假借的认识却是混乱的。这固然是由于假借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但主要还是由于研究者的分析不够客观、深入。纵观前人对假借问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尽管异议迭出,但关键不外是在以下两种关系上纠缠不清:其一,文字之假借与字义之引申,其二,六书之假借与文献之通假。因此,本文主要致力于上面两种关系的讨论,以期能正本清源,辨明是非。文中对段玉裁诸家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论,主要是为讨论问题的需要,不求系统全面。  相似文献   

2.
形音性质的汉字,在使用状态下,受上下文字形、字义的影响,出现大量的形旁类化字,对汉字系统的变化、汉字与它记录的词语的对应关系、汉字的写词显义功能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旁类化字与假借字、区别字形式相同,而实质不同.讨论汉字形旁类化问题是汉字发展史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假借与通假     
从东西南北等字入手,方方面面话假借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字"的特点;假借与通假的异同,共同点依声表事借音表义不同点假借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通假是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则类似于错别字;假借的意义可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  相似文献   

4.
近一年来在几种有影响的杂志上刊载了好多篇讨论假借字、古今字、本字的文章,也牵涉到异体字.本文打算谈谈我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一、假借字假借字就是同音假借,利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另一个词.也就是许慎讲的“本无其字、依音托事”的假借.例如:“其”本象箕形,但“其雨”、“殷其雷”、“摽有梅,其实七兮”的“其”就不能当簸箕讲,只是同音假借.因为这两个字同音,就借做标音符号了.  相似文献   

5.
许慎的假借指"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一种文字借用现象;后来,文献中文字分化、书写时同音替代等现象都用假借来称说;到清代后期,小学家将假借分为有本字的假借和无本字的假借两类,为了区别将后一类称为通假。事实上,假借和通假是本质不同的两种语言现象,假借指借用一个字去记录与其本用没有任何联系的另一个词,通过形体的借用扩大了原字的功能,是字用范畴的概念;通假指读音相同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互相借用的一种现象,是字际关系范畴的概念。早期人们将文字所记录的意义从结构上划分为本义、假借义,后来逐渐从假借义中区分出引申义,从而构成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三分的格局。  相似文献   

6.
现在集中讨论几个问题.第一、假借字与原字的辨认辨认假借字及其原字,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有些字我们还不十分清楚它的源流,古音学还没有给我们提供殷商时期中原地区语音系统的完备的知识.不过,在古文字学领域中,古人和今人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因此,只要我们的比较、分析是得法的,判断就比较可靠.我们的方法主要是:通假关系、音义联系、形体比较,等等.  相似文献   

7.
通假现象是文字使用时的同音替代,借字与本字(或称正字>之问意义没有联系,是它的基本特点。前人统谓之“假借”,概念含混。今人把“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造字法则称为“假借”,把“本有其字”的同音借用称为“通假”,概念就比较明确了。发明文字通假,这本是清代研究语言文字的一大贡献。戴、段、二王诸大师,打破文字形体束缚,从文字的声音推求词义,认为“字之音同音近者,经传往往假借”,故应“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见王引之《经义  相似文献   

8.
通假现象是文字使用时的同音替代,借字与本字(或称正字)之间意义没有联系,是它的基本特点.前人统谓之"假借",概念含混.今人把"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造法则称为"假借",把"本有其字"的同音借用称为"通假",概念就比较明确了.发明文字通假.这本是清代研究语言文字的一大贡献.戴、段、二王诸大师,打破文字形体束缚,从文字的声音推求词义,认为"字之音同音近者,经传往往假借",故应"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见王引之《经义述?·自序》).这种方法使许多扞格难晓的文句涣然冰释,其功实甚巨.但我们认为先秦两汉  相似文献   

9.
针对古代汉语文字教学中的疑点 ,该文认为许慎所论“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的假借为造字之法而非用字之法。从教学实践出发 ,兼及主要学者学派的观点 ,该文将“假借”概念分为广义假借与狭义假借。词义引申而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应看作广义假借 ;“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的造字假借应看作狭义假借。它是古今字产生的基础之一 ,是表意字与形声字之间的桥梁 ,在汉字发展史中起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假借字的分类进行梳理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假借现象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对借字与本字的关系有更准确的认识,这对汉语史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关于借字和本字的关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种类。  相似文献   

11.
假借本无其字,通假是古人写的别字,词典的注音与释义需要对这二者有所区分。假借造字形成古今字,古字注音当以古代韵书作依据。今字音有变化的应注出区别;通假字今音与本字音不同,宜遵“读以本字”之训注本字音。假借造成古今字以不用“通”字为是。词典在通假义列立上错收与漏收较多,没有严格按通假义的概念去把握,没有注意通假时限,没有注重词义、声韵分析,对训诂术语缺少认识,盲目信从旧注,有的回避书证,避繁就简,大量歧异都缘于对通假义的认知。后起字之间的借用,词典可取用“通”字。  相似文献   

12.
假借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本字标准:本形本义标准以本义之字为本字,古通用标准以常见通用之字为本字.本字标准与假借考释的目的密切相关,前者以疏理文字形义关系为己任,后者注重古书的字词训诂.本形本义标准的提出,冲破了传统训诂学的束缚,确立了假借研究在现代科学中的应有地位,是假借研究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3.
论区分假借和通假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借和通假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现象。第一 ,假借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通假则是一种不规范的用字现象 ;第二 ,假借字和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不同 ;第三 ,假借字的本字和通假字的本字不是同一范畴 ;第四 ,假借字与本字和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不同 ;第五 ,阅读古籍过程中 ,假借字不会造成障碍 ,通假字则会造成极大障碍。因此 ,我们必须明确假借和通假所指的内涵和外延 ,区分二者  相似文献   

14.
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里把假借定义为"本无其意,依声托字"。他认为假借必有本字,假借包括同声通写字、讬名标识字等内容。其假借虽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对于我们理解音近义通、探求词和词之间的语源关系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臧"有奴隶、褒奖、隐匿三个字义系统,三个字义系统各有本字,分别为臧、■、匨,因同音而互相假借。其中,臧字最有生命力:既是臧获本字,又借作臧否字,还借作匨匿字。借字借义行,而■否、匨匿本字废。通过对"臧"系字的观察,我们可以认识到:考释一个汉字,既要进行本体认知,又要注意字用规律,否则就不能全面认识这个字。  相似文献   

16.
纳西东巴文本有其字假借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有其字的假借 ,一般认为是仓促之间写了别字 ,但实际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东巴文本有其字的假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别音义、避重复、求新奇、不规范、仿古。这对研究其他文字本有其字假借字的产生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假借和通假是古代文献中两种非常普遍的同音字、近音字的借用现象,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取代另一个字,都是语言发展过程中记录语词的方式。二者最根本的区别是假借是"本无其字",而通假是"本有其字"。文章对通假与假借的定义、产生原因以及表现形式分别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研究,并提出了如何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的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三、“假借”释义许慎云:“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对许氏这条定义和两个例字,古今学者分歧颇少。虽或有不同之说,但远不如转注之甚。歧纷在乎造字之法与用字之法而已。主张假借为造字之法的有孙经世等人,主张为用字之法的有戴震、段玉裁等人。其实,这两种观点并没有原则上的分歧。因为主张假借为造字之法者,认为“本无其  相似文献   

19.
“六书”新论——论先秦六书与东汉六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定班志六书与郑、许六书性质不同。班志所载六书大约是产生于战国中后期由齐鲁间儒者提出的“字义一字性教学法”,是哲学与语文学研究的结晶体,其次第无关造字先后。四象主要是按思维逻辑方式划分的字(词)的功能类型,转注、假借属字义研究的内容,转注即互训,假借也包括引伸。郑、许等人从捍卫古文经学出发,将四象改造为形义学理论,仍保留转注、假借的原貌。形义学六书的提出和完成都在东汉,应当正名为“东汉六书”。  相似文献   

20.
假借分两种,一种是本无其字的假借,一种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本无其字的假借,如“久长”之“长”假借为“长幼”之“长”,“号令”之“令”假借为“县令”之“令”。本有其字的假借,古籍中存在很多,如“气”与“氟”,“(?)”与“率”。“气”,云气也,“氣”,馈客多米也,经传多借“氣”为“气”,“(?)”先导也,“率”,捕鸟毕也,经传多借“率”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