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军永安突围后去向的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档案》1985年第二期,刊载了崔之清同志的《太平军进军桂林决策的形成与实践考略》一文(以下简称《考略》),认为太平军1852年从永安突围北上时,并没有攻取金陵为都的计  相似文献   

2.
一、太平军永安突围的战略意图永安突围是太平军由防御战变为运动战,由被动防守变为主动进击的转折点。太平军坚守永安州城长达半年,遭到近十万清军的四面包围,在“粮草殆尽,红粉(火药)亦无”的危急情况下,决定“移营”,进行突围。其主观意图;一是粉碎敌人“聚歼”阴谋计划,保全革命力量。二是转移到富庶的大地方去,开创“小天堂”。早在永安突  相似文献   

3.
岳州,临洞庭而连长江,是湘北重镇,为水路直趋武汉的要扼,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之后,在挺进两湖、进军南京途中,就曾攻克岳州并驻留四天,然后从这里舟楫齐发,浩浩荡荡,由水路而汉口、汉阳,武昌,最后直捣南京。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为扫清天京上游,巩固天京,在派军北伐的同时,也派兵西征,以夺取安庆、九江、武汉等三大长江中游重镇,以拱卫天京。西征军一路势如破竹,连克安庆、九江,至咸丰四年甲寅(公元1854年)二月,再次克复汉口、汉阳。至此,太平军西征的战略目  相似文献   

4.
苏元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元春字子熙,1844年4月15日(消道光廿四年二月廿八日)生,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县)人。父苏保德,廪生,太平军围攻永安州时,出任州团总,后因抗拒太平军入城,被杀。苏元春19岁时与胞兄元章同投湘军统领席宝田部。先后在江西、安徽、广东等地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不到四年时间由武童接连拔升为参将衔军官。1867年又奉檄统领中军,残酷镇压黔东苗民起义。五年后,“全黔底定”,苏  相似文献   

5.
论洪仁玕     
(一)问题的提出洪仁玕(一八二二年——一八六四年)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人物。他是洪秀全的族弟,洪秀全曾与其密谋过革命,但他并没有参加太平军初期的革命斗争,只是在乡设馆授徒,劝人信仰上帝教。金田起义后,满清统治者严缉洪秀全家族,他不能安居,一八五一年入广西浔州,擬追随洪秀全,时太平军已移军永安州,他遂半路哲回。一八五三年去香港,在西洋傅教士处教书。一八五四年到上海,想去南京,当时苏、常一带仍在清军手中,路阻不通。他请外国傅教士送地去,未能如愿,而在上海起义的小刀会,也不相信他是洪秀全的族弟,  相似文献   

6.
金田起义之始 ,太平军武器极为落后 ,主要为刀、矛等冷兵器 ,并杂以农具和少量的旧式火器。胜利进军武汉、南京途中 ,太平军缴获清军装备甚多 ,武器得到较大改善。定都天京后 ,太平军通过购买、缴获及设厂制造等办法 ,开始采用西方近代化武器。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太平军的战斗力得到很大提高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相似文献   

7.
太平天国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封建斗争。它从1851月1月金田起义开始,经过永安建制,天京建都,北伐、西征和东征,直到1868年8月由太平军将领参预领导的西捻军被镇压为止,前后经历了十八年,其势力遍及大江南北十八省。十八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就在这么短暂的历史阶段中,太平天国建成了一支有严格组织纪律,军民关系融洽,始终保持顽强战斗力的农民革命队伍——太平军;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备的政权机构,有效地行使着自  相似文献   

8.
1853年1月12日,太平军首次攻克武昌,并屯驻28天。在此期间曾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直接关系到太平天国立国的规模和建制,对太平军在政治上、军事上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一、武昌扩军——改变军力对比 1851年1月,太平军起义金田时,只不过是一支两万人的小队伍,被清方目之为起自“蕞尔之地”的“金田小寇”。转战桂东时虽吸收了新的兵员,但因作战消耗减员,部队并没有扩大。在永安,也只发展到3,7000多人。北出全州,太平军在湖南传檄天下,在郴州、道州掀起了第一次扩军高潮,部队新增5万多人。由于招募了一批挖  相似文献   

9.
1851年,正当太平军在永安建国的时候,广西永淳、横州地区(注)的壮族农民发动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抗租起义。现在,根据原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调查收集的材料,结合一些文献记载,对这次起义作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太平军上海之战是太平天国后期军事史上的一大战役。不少论者对此已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然而,太平军进军的主要路线(包括清方及英法联军等反扑的主要路线)究竟怎样,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由于该战役前后持续的时间约二年有余;战场的范围又遍及上海邻近各厅、县的城镇和乡村;战事纷繁,时进时退,时断时续;又加上资料星散,以至迄今尚鲜有系统、详细的考查,并形诸于文字者。笔者曾有幸参加《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工作,对此段历史有所涉猎。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点尝试,以求教于史学界前辈及同人。  相似文献   

11.
牧惠 《学术研究》2001,3(11):96-101
太平军在攻占南京后不久便迅速腐化的问题,已有学者作过研究.本文另辟蹊径,选取普遍存在于太平军中四个典型事例来深化论证这一主题,即太平军诸王大兴土木,兴建豪华的王府;王府中极尽铺张,大搞排场;品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以及领导层上下贿赂成风.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上海史上,太平军攻打上海是足可大书一笔的。多少年来人们通称“太平军三打上海”。这三次时间,一般是指1860年8月、1862年1月和5月。根据当时中外官方与私家文字记载,我们认为太平军为要夺取上海,曾八次发起对它的进攻。现按进攻上海先后顺序,稍作叙述:1860年4月,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等部,攻破围攻天京经年的“江南大营”后,乘胜挥师东征。6月,陈玉成部靖东主将刘玱林攻占苏州。太平天国设苏福省于苏州,作为经略淞沪的基地。下旬,李秀成派所部大佐将认天安陆顺得、荷天安麦冬良率先遣队一千五百人扫荡长江三角洲。陆顺得等势如破竹,占领太仓、嘉定、青浦,虽一度在松江受挫,无锡船工出身的承天福樊玉田被俘,但松江府城仍为攻克。此时英国牧师戴着“友好”面具,从上海相继赶到苏州,企图阻止太平军攻打上海。李秀成一时为“洋兄弟”  相似文献   

13.
<正> 《南开大学学报》1981年第三期发表邹身城同志《太平军北伐主帅辨疑》(以下简称《辨疑》)一文认为,太平军北伐主帅是李开芳而不是林凤祥。理由之一是“李开芳参军后大部分时间职位都比林凤祥高”,并引《李秀成供词》为证。理由之二是说“在北伐途次,由于屡战屡胜而加封侯爵……依旧看出定胡候李开芳是最高统帅。”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首先,《辨疑》所用不是第一手材料。第一手材料所证事实与此相反。其次,《李秀成供词》之所以把李开芳排在林凤祥之前,列为首位,根据的是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清同治二年)追封北伐牺牲功臣,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经济特区学术讨论会于六月六日在深圳市召开,会期八天。来自京、沪、闽、粤的经济学家就经济特区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问题。有人认为特区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有人认为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有人认为是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也有人认为特区的性质就是国家资本主义。 (二)关于经济特区的计划经济与市场关系问题。有人认为特区经济应是在计划指导下,以市场  相似文献   

15.
史载:“赖文光本隶太平军,封遵王,太平军贩,始变而为捻。”(《安徽通志馆大事记稿》卷上)据此可知,赖文光是个跨太平天国和捻军两个时期的人物。但对捻军时期的赖文光的研究在许多方面意见歧异,今就下列两个问题谈点看法: 一,是赖文光加入捻军还是捻军加入太平军。对这个问题,罗尔纲在《太平天国史稿》(增订本)卷一《序论》中认为“‘蒙、亳之众(指捻军——引者)’的人数多于赖文光的部队,但组织的主体,组织的骨干却是赖文光的基本队伍,而最高的领导又是赖文光本人,所以我们说是‘蒙、亳之众’投入太平天国队伍”。窃以为,这与史实不符。实际上是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赖文光领  相似文献   

16.
1643─1644年李自成战略失误平议滕新才关于李自成进取北京的战略决策,学术界分歧很大,有人力主“关中──北京”方略是大顺军由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重要原因,也有人认为大顺选择“关中──北京”进军路线是“根本方略上的大错”,相比之下东下金陵的建策比较切...  相似文献   

17.
灾荒与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灾荒与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关系问题,史学界很少论及。本文认为太平天国辖区内连年不断的灾荒,大大加重了太平天国政权所面临的粮食危机;而粮食的匮乏无疑是导致太平军一些战役失利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严重的瘟疫、雪灾、水灾等灾害也是太平军几次重大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历来是哲学和文艺学所没有真正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并存在若激烈的争论。过去有人否定形象思维,只承认逻辑思维。“四人帮”则把承认形象思维作为异端邪说,对此实行“专政”。毛泽东同志的《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发表以后,肯定形象思维的人多了。但与逻辑思维的关系仍是意见纷纭,莫衷一是。迄今为止,在文艺创作中,有人认为只需要形象思维;有人认为同时要用两种思维方式,而以形象思维为主;也有人认为二者中以逻辑思维为主;还有人认为二者是互相渗透,交错运用。这些意见,虽然各有一定的道理,然而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问题在于人们把逻辑思维(也叫抽象思维)只局限在形式逻辑领域内,而不了解还有一个更高级的领域——辩证逻辑。其实,要解决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必须搞清楚形象思维与辩证逻辑的关系,同时也要搞清楚形象思维与形式逻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理论结合实际上说清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就这些问题阐述个人的见解,以求教于从事哲学和文艺学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9.
林启容是太平天国优秀将领之一。他踞守九江达六年之久,与清军展开了数以百计的规模较大的激烈战斗,牵制了敌军主力并给以重创,在扭转太平军西征军的被动局面、屏障天京等方面,建立了丰功伟绩。 林启容是广西人,一八二○年出生。当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兴起时,他就积极参加了太平军,一直随军战斗,英勇杀敌。太平军夺取南京后,林启容于一八五三年四月始授土官正将军,接着于五月又擢任殿右八指挥。  相似文献   

20.
131年前,太平军挥戈北伐,纵横驰骋于苏、皖、鲁、豫、晋、直六省,横扫六十余个府县,长驱五千余里,一直打到清王朝的京畿地区,不屈不挠地浴血奋战了两年零三个月,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英勇悲壮的一章。五十年来史学工作者,为搜集、整理太平军北伐史料,探讨、研究太平军北伐的业绩,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回顾研究的概况,对于今后的工作不无益处,为此我们试把有关问题作一简单的述评。 一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了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的南京之后,洪、杨派林凤祥、李开芳率军北伐,结果全军覆没。考究北伐战略决策的得失,成为人们经常评论的课题。范文澜认为:当时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推翻清政府,假如派遣石达开统率几十万大军,乘敌不备,长驱进攻北京,一举消灭清政府,穷追捉拿清帝奕詝,无疑会成功。但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后,不用全力北伐,林、李孤军深入,后援不继,终至一败而不可收拾。这是战略上的错误。范老的意见,被大多数史学工作者所接受。 茅家琦、方之光则认为:当时革命力量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它还是不巩固的。在当时江南敌我力量的对比中,太平天国只占相对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