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经济和国际旅游事业的发展,泰国的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曾达到很严重的地步。受西方性泛滥的影响,青年人对性生活态度的放纵,导致艾滋病在青年中的流行。在像清迈和东北部的一些地区都是艾滋病的高发区,在有些行业如曼谷的某些地区出租车司机中HIV阳性和艾滋病患者高达50%以上。我在九十年代初曾到清迈的一个生殖健康诊所看到就诊女性70%HIV阳性。当然,其中多数是性工作者,当检查出HIV阳性就从城市遣送回乡,由于那时群众缺乏有关艾滋病的知识,造成艾滋病在农村的流行以及极大的恐惧。这种情况引起了政府和有关非政府组织的关注,在泰国开展了对艾滋病的全面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不能不提到的一个组织就是泰国人口与社区发展协会(Population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PDA),以及该组织的主席米猜先生。在1974年全球面临人口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来猜先生创立了PDA,在泰国开创了通过扶贫来稳定低生育率的先驱。通过开展大力的宣传和服务,积极倡导使用避孕套和男性结扎。为泰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文章回顾了近20年来中国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的政策演变,着重探讨中国社会对城市人口的公共管理从“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变的结构性变化,以及城市人口和城市社区目前的现状,并就社区的本义,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社区民主与社区的职业化,讨论当前社区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景志铮  郭虹 《西北人口》2007,28(2):33-36
本文以社会排斥理论作为概念工具,对城市新移民的城市社区融入问题进行研究。笔者从新移民和城市居民两个不同的角度收集资料,根据新移民的职业、在城市的居住时间和长期居住意愿选取典型个案。笔者从经济排斥、社会关系排斥和文化排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社会排斥是新移民社区融入的壁垒所在,缓解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区参与、社会交往的“破冰”,是形成社区内社会关系“互构共变”的基础,是城市新移民真正融入社区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李芬  赵海霞 《南方人口》2003,18(1):18-22
中观的社区人口控制理论是建立在社区一元性特征的基础之上,在流动人口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城市社区的二元性特征显著.城市社区成员,包括城市居民与流动人口,在经济条件、社会交往以及文化和社会心理上的二元性使社区流动人口的生育具有传统生育文化的特点,通过社区进行人口控制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应该认识到城市社区的二元性特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区一元化发展,从而控制流动人口的生育,完善社区人口控制理论.  相似文献   

5.
杨利春  杨红丽 《西北人口》2002,(3):63-64,F003
当前,在大型城市外围或其它自然环境优美的地区建立专门养老社区,鼓励老龄人口迁出城市,进入养老社区,可促进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利用好老龄人口所具有的人力资源及对消费品的需求市场,对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上,澳大利亚是艾滋病社会预防的典范。研究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特点,既该模式是以社区为基础,通过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医疗卫生机构、研究部门和受影响社区之间的紧密合作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2011、2014和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CLHLS),实证检验社区照料服务可及性对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社区照料服务可及性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评价为“很好”和“好”的概率,降低了“一般”和“不好、很不好”的概率。(2)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社区照料服务可及性对于自我健康感知较差、对非家庭成员有社会依赖、仅与子女同住或与配偶及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提升效果更显著。(3)对于目前尚无照料需求的老人,社区照料服务可及性减轻了其焦虑程度,进而提高了生活满意度;对于有实际照料需求的老人,在家庭照料未满足时社区照料服务可及性能够显著提升其生活满意度。文章认为,应充分认识社区照料服务对老年人幸福晚年的价值和作用,提供全方位的社区照料服务,实现老有所护、老有所安,提升老年群体服务获得感、照料满足感和生活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泰国的人口     
战后以来,泰国人口增长很快,从1946年1740万人,增加为1951年2030万人、1960年2640万人和1985年5190万人。1960年—1985年26年间人口增长一倍。 1960年以前泰国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增长很大一部份为人口的增长所抵消,因此国民财富难以积累,人民生活也难以提高。1961年泰国开始实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从1961年到1986年已实行了五个经济发展计划,进行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经济发展较快,平均年增长率7%以上,并于1967年开始实行家庭计划,人口增长显著下降,出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面临艾滋病广泛流行的临界点,导致艾滋病更大规模流行的社会因素普遍存在。在国际上,控制艾滋病由升到降的时间,澳大利亚用了5年,病势凶猛的美国用了14年,经历曲折的泰国用了12年。而病例出现最迟,有大量国际经验可以借鉴的中国已经20年了,艾滋病流行的上升势头却丝毫未减。艾滋病的迅猛增长使得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艾滋病具有了全球性涵义。中国能否成功消除艾滋病危机,不仅关系到人民安康和社会发展,也关系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声望以及对中国人权状况的评价,进而影响到中国在全球的经济贸易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估计,到1996年7月中旬,全世界大约有2180万人正在感染艾滋病病毒或正患艾滋病,其中2040万(94%)在发展中国家。在感染的成人中,女性比例已迅速上升至42%(达880万)。因此,艾滋病病毒传播对女性健康的危害已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亚洲的成人人口占世界成人的60%,1995年,全世界新增加的27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约100万(平均每天3000多新感染者)发生于东南亚。现在,南亚、东南亚地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数已是所有工业化国家总数的2倍。因此,亚洲对全球艾滋病流行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有关泰国艾滋病病毒流行的报道及其模式的研究在亚洲和全世界居前列,而且泰国的经济  相似文献   

11.
美国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 美国强调以社区为基础给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长期关怀。社区支持包括满足感染者和患者的医疗需求、心理需求、社会经济需求以及人权法律的需求等方面内容。社区为患者提供治疗手段和治疗信息;对患者亲属进行培训,提高家庭护理能力:医护人员定期上门为患者服务,为病人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社区各类机构对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实施社会救助,给予经济援助;为患者提供人身安全保护,使其免遭暴力侵害和人格歧视: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解决相关法律纠纷等等。  相似文献   

12.
本项研究的理论预设是:(1)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以及对边缘化人群的否定性裁决(惩处)妨碍了中国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的有效建构。(2)建立在政府、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部门互动合作框架中的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将有利于国家采用最有效的措施和最合理的社会经济成本控制艾滋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爱滋病(AIDS)在泰国的流行和蔓延已经成为危害社会的一个难题,对泰国的人口变动产生较大影响。根据可统计的病例,泰国的爱滋病感染者90%集中在20岁—49岁之间,其中25岁—34岁年龄段是患病高峰。值得注意的是,80%的患者是通过性接触被传染的。爱滋病在普通人群中的流行显示了它对泰国人口已构成严重危胁。爱滋病已经给泰国人口带来冲击,感染者和发病者从1987年至1995年显著上升,1995年超过60万人,从1997年开始缓慢下降,预计到2005年少于60万人,2010年为刚刚超过50万人。另一种较…  相似文献   

14.
人口老龄化使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呈现出老龄化+少子化的人口结构新常态。江苏省老龄化比例为20.57%,居全国各省区之首,老龄化区域和城乡差异也更加显著。兴化地区地处苏北农村,呈现小城市大农村结构,经济欠发达,城乡人群的生活水平差距较大。本研究目标人群为兴化城乡老年人群,通过调查城乡老年人群人口社会学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特征和相关性,为政府和社会对老龄化事业的发展与决策提供依据。总计305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参与调查。结果显示,城市老年人群已婚、与子女住、文化程度、退休和自觉家庭经济情况良好等人口社会学特征维度好于农村人群(P≤0.01);而农村丧偶、独居、没有工作和自觉家庭经济情况差等维度高于城市人群(P≤0.01);男性老年人群文化程度显著高于女性(P<0.01);冠心病患病构成比上,农村老年人群显著高于城市老年人群(P<0.01),男性老年人群高于女性(P<0.05);而女性老年人群患高脂血症构成比显著高于男性(P<0.01)。结果提示,兴化地区城乡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差异显著,但城乡老年人群在躯体健康和疾病防治中的差异已经明显缩小,说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变化与人口社会学特征相关联。在经济持续发展和人口结构老龄化的新常态下,社会和家庭应更多地关注和改善老年人群,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群的生存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持续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则催生了一个日益增多的特殊老年人群体:候鸟式老人。他们频繁地往返于原居住地与城市之间,其生活特点、需求与本地老年人有较大差异。本文选择了广州市外来移民较集中的穗园小区和中山大学小区为研究案饲.调查候鸟式老人在社区中的休闲生活状况,分析他们在原居住地和广州居住小区之间的活动差异,总结了城市候鸟式老人的特点。由此提出从城市、社区、家庭三个层面来改善城市候鸟式老人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6.
论社区功能的多样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提出目前社会向社区制转变的客观必然性,以社区养老、社区医疗、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社区文化建设为例论述了目前社区功能的多样化,并简单探讨了搞好社区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张文政 《西北人口》2014,(1):109-113
当前,西北民族地区持续的社会流动背后,也凸显了乡村社区管理的新危机.本文在对社会流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突出的社区文化蚀化、新型管理主体缺失、社会保障运行水平不高、特殊群体关注不够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从重塑社区文化、培养新型管理者、“量身”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和积极开展社会工作等四个方面做了对策建议思考。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城市化与城市贫困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力 《西北人口》2004,(4):39-41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贫困问题,针对新增城市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贫困人口,并出现农村贫困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强调由此带来的孟买现象、数字鸿沟、房地产建设对城市贫困人群的忽视和贫困社区、文化贫困等易被忽略却会产生严重社会经济后果的因素,今后在城市化过程中应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以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口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本盘”。基于“基础设施-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不可抗力因素”的城市生育环境分析框架,以2019~2020年中国省会城市(直辖市、港澳台除外)的数据,运用变异系数-TOPSIS模型和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解析了我国省会城市生育环境与人口增长的复杂因果关系。研究发现:(1)单个城市生育环境因素并不构成高人口增长的必要条件,但生态环境对人口增长发挥着更关键的作用。(2)在无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下,驱动高人口增长的城市生育环境组态有3种类型,分别是环境哺育型、经济刺激型、经济-生态双重驱动型;在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下,驱动高人口增长的城市生育环境组态仅有1种类型,经济-生态双重驱动型。(3)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可抗力因素并非直接影响人口增长的核心条件,但在其持续影响下,生育愈发悲观。(4)导致城市非高人口增长的4个组态均缺乏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核心条件。文章验证了驱动城市高人口增长的等效组态路径,明确了生态环境等因素存在差异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2月6-9日,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UNDESA)和亚太经社会(ESCAP)在泰国曼谷组织召开了“艾滋病与家庭政策研讨会”,来自南亚、东南亚国家的3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派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