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内蒙古博物馆10月12日举办大窑文化遗址发现20周年纪念活动。 为“大窑文化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汪宇平先生对此作了回顾与展望。 大窑文化遗址的发现,把我区古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到了距今7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早期的石器制造场,填补了我国考古学上的一项空白,对研究  相似文献   

2.
位于祖国北疆的内蒙古地方,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为各族人民的祖先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考古发现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河套人,大窑文化以及扎赉诺尔文化的遗存。新石器时代以来,在内蒙古地区则分别出现了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大口一、二期文化。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绚丽多彩的原始文化,不仅说明了早在石器时代内蒙古地区就有人居住,同时也揭示了和祖国内地有着历史久远的联系。 自有文字的殷商时代起,甲骨文就有关于“鬼方”、“土方”、“舌方”的记载。据考证:鬼方故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土方、吉方的活动地区则在今山西、陕西北  相似文献   

3.
几十万年以前在祖国的土地上已经有了人们活动的踪跡,那时还是在旧石器时代。经过了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人们留下来的遗跡也就更加繁多了。旧石器时代人们的文化遗存,发现较早而且著名的,当数到中国猿人,“河套人”和山顶洞人的化石和用具。它们分别发现于北京附近的周口店和内蒙古鄂尔多斯无定河上源红柳河(也就是沙拉乌苏河)的旁边。在鄂尔多斯及其附近的地区除过发现“河套人”的遗物外,还有很多地方也有遗物的发现。它们主要分布在无定河流域的旧横山、米脂、绥德及榆林的油坊头、鱼河堡,距离无定河稍远的地方还有神木永兴堡,旧吴堡宋家川以及旧府谷县和准格尔旗。由这里往东、黄河东岸的河曲、离石及旧保德诸县都曾有所发现。河套以西的  相似文献   

4.
阴山以南地区在很早就有猿人和古人类活动、生息和繁衍,而“河套人”是内蒙古地区有名称的最早者。新石器时代有西戎、华夏及东夷族迁入,土著氏部落的成份复杂起来。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以在西辽河上游和黄河流域发现的较多。东周以前,内蒙古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是高于其他地区的,社会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5.
一、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概况经过建国后三十余年的调查、发掘工作,广西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已达30多处,这些文化遗存基本上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岩溶洞穴、河旁阶地.以前者为主,且分布普遍.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在人类化石方面,主要有柳江县的柳江人和甘前洞人、都安县的干淹岩人和九楞山人、桂林市的宝积岩人、柳州市的白莲洞第一期文化的白莲洞人以及田东县的定模洞人等.这些人类化石均属晚期智人与含若干绝灭种属的华南“大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化石共存;地质年代相当于晚更新世晚期即考古学年代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文化遗物方面,除与宝积岩人和白莲洞人共出的打制石器外,百色地区出土的大量打制石器的旧石器地点,被认为可能属于这个时期或更早一些时候的遗物.下面大致介绍一下各文化遗存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我国的考古事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举世公认,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正经历着自己的黄金时代”.在这期间,内蒙古考古事业也得到长足的进展.本文拟对内蒙古石器时代考古的发现与研究作些综述.从这个侧面,也可以看到内蒙古考古事业的发展与现状.1 河套人及萨拉乌苏文化的发现,是我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要收获.长期以来,对其文化内涵及时代的认识是模糊的.从1956年起,人们多次到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郊保合少公社大窑村,距市内约30公里,在大青山南麓,于1965年,内蒙古文物工作者在该村东南山中,发现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50万年前)人类集体打制石器的场所,遗留的燧石碎片,至今遍布山岗,约有一尺余厚。同时采集到各种石器多件,包括初期、中期、晚期,形制典型完整。曾有专文在文物考古杂志报道,颇为中外学者注意。1974年以来,经考古专家贾兰坡教授多次前往考察。1978年由内蒙古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正式开掘,从土层形成及新发现的石器及兽骨化石,进一步证实其年代及演变过程。1979年,中央考古研究所裴文中所长及吕遵谔教授与内蒙古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共同勘察鉴定无误,并正式命名为“大窑文化”。这样完整的旧石器时期的集体打石场,为国内外所仅有。吕遵谔教授激动地说:“大窑文化的发现,是为国增光”。  相似文献   

8.
呼和浩特——包头——准格尔旗金三角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一块自然条件优美,适于人类劳动、生息、繁衍的好地方.这里,人类活动的文化遗存,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历经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直至铁器时代,一直连绵不断,为祖国北方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内蒙古中南部开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大兴安岭是鲜卑、室韦、契丹、蒙古等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发祥地。其实,从旧石器时代起,大兴安岭先民就创造了积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岩画就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自1974年和1975年在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发现了两处岩画遗存之后,近几年又有大量新的岩画被发现。迄今为止,已发现岩画点44处(黑龙江境内29处、内蒙古境内15处),单幅岩画3000多幅,基本为红色岩绘,内容极为丰富。大兴安岭岩画表现了大兴安岭地区及黑龙江流域远古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早期文明形态和原始宗教内容,为研究东北古代民族的形成及文化的变迁提供  相似文献   

10.
新石器中期,在黄河上游地区指仰韶文化时期。在甘肃地区,尤其在甘肃东部地区的泾、渭流域和西汉水流域,分布有相当数量的仰韶文化遗址。在仰韶文化之前,有旧石器中晚期遗存和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在仰韶文化之后,有新石器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和铜石并用时期的齐家文化等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涉及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及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仰韶文化在甘肃地区的发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淮河上游和黄淮之间,不仅有生活在距今约10万年的许昌灵井人,还有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新密市李家沟文化遗址和舞阳大岗遗址。三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都属于北方猎人细石器文化,是北方猎人族群在距今约1.8万年前后南迁而留下的文化遗存。大约在距今1.2万年猎人族群又陆续向北方回迁,淮河上游和黄河之间的细石器时代也随之结束。约在距今9000年之后,一支掌握较为先进的农业文化的先民来到中原地区,发展成为淮河上游地区著名的裴李岗——贾湖文化。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这一地区的新旧石器之间尚存在约2000年的时间断层。  相似文献   

12.
1989年8月,本文作者及其他有关人士对云南省蒙自县黄家山马鹿洞古人类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了丰富的古人类、古文化遗物遗迹及动植物化石。通过对遗址文化遗存的分析,作者认为,将马鹿洞遗址时代置于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之间较为合适,估计在一万年前,目前可把马鹿洞暂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马鹿洞遗址是我省现知旧石器遗址中文化层最厚、保存最好的一处。这次考古发现为云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人工用火是旧石器时代人类发明的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三峡是我国重要的化石人类遗迹分布区.也保存着很重要的人类用火遗存。在距今约8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三峡地区古人类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石烹法”炊食技术。该技术的发明,使三峡地区古人类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煮食方法加工熟食的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末期,该技术迅速向我国其他地区传播。三峡地区不仅是世界上重要的古人类演化地区,而且也是研究早期人类用火技术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地方。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广东新石器时代考古略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继“马坝人”和“封开垌中岩人”等旧石器时代人类出现之后,大约到了距今一万年至四千年前后,广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以其崭新和不同的面貌,相继出现于南国土地之上,至今还留下她们劳动创造和丰富多采的物质文化遗存。在旧中国,文物考古事业得不到重视。虽然,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香港、海丰等地已有一些发现,但不免打上半殖民地的烙印。新中国成立后,文物考古事业获得了新生,并迅速蓬勃地发展。在五、六十年代,全省开展调查、发掘工作,发现了大约三、四百处新石器遗存,发表了相当数量的简报、报告和文章,为广东石器时代考古,奠定了基础。七十年代,又发现近百处遗存。其中,曲江石峡、佛山河宕等较大面积的发掘,为粤北、粤中等地有关遗址、墓葬的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标尺。西樵山遗址的复查、试掘,“西樵山文化”,“石峡文化”被列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是七十年代广东原始社会考古的一个重大收获。与此同时,粤东“浮滨类型”青铜早期文化的发现和初步确立,对探索青铜文化与新石器文化的关系,区分新石器时代的下限年代,有着重要作用。1982年以来,全省各地更广泛地开展了文物普查,又发现将近二百处遗存,填补了一些市、县的空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4年上半年,全省发现的新石器遗址(包括遗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短短几年,山东地区上起旧石器时代晚期,下至秦汉时期的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极大地促进了先秦秦汉考古和历史的研究。山东地区史前文化遗存的新发现主要集中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存的发现最为丰富,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几处史前城址的确认,主要有五莲丹土、日照两城镇和临淄桐林等。山东地区商代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当属济南大辛庄商代甲骨文的出土。山东的汉代考古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现。其中,汉代郡国城址和大型墓葬的发掘最具学术价值。章丘洛庄汉墓发掘了36座陪葬坑,出土遗物数量巨大且制作精致,入选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相似文献   

16.
周崇云 《江淮论坛》2012,(4):137-140
通过对安徽江淮地区已发现的商代遗存进行分析,可初步把安徽江淮地区商代遗存分为二里岗上层期、中商期、殷墟期三个阶段。各期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因素反映了中商时期商文化对包括安徽江淮地区在内的南方仍有较强的影响力。晚商时期商文化在南方急剧收缩与商在南方缺少经营有关,这也可说明殷墟期该地区遗存发现较少的情况和文化因素变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古代河北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从一个侧面了解河北地方史,本文拟就河北历代政区(文化)的沿革作一些简介,期望史学界给予指正。 (一)远古 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起,历经中石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遗址遍布河北各地,说明了河北地区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诸阶段。 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期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典型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涿鹿以西的泥河湾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这个地区考古学史上的几个问题例1,“从本世纪四十年代起,裴文中先生曾提出了‘彩陶文化’和‘细石器文化’系统的概念,认为这一地区存在着两种文化的‘混合文化’”.其实是,本世纪40年代,裴文中先生将发现于河套南部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区分为“彩陶文化”和“细石器文化”,并明确指出“除一、二地点不甚清楚外”,这两种文化的遗物“皆不混合于一地”.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先秦时期畜牧遗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内蒙古先秦时期畜牧资料的考古发现 内蒙古考古发现的先秦时期畜牧遗存,主要包括家畜骨骼、陶塑、金属工具和雕造有动物形象的器物以及岩画等。兹按年代和考古学上的文化类型分别简述如下。 1、新石器时代 兴隆洼文化 1983年开始发掘的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各房址居住面上,房址、灰坑和围沟废弃后的堆积中,都有较多的猪骨,以及鹿、狍骨骼。  相似文献   

20.
作为西周的发祥地,近年来,泾河中上游地区西周遗存及青铜器的发现逐渐增多,但鲜见综合研究。随着宁夏固原“获国”都邑遗址的发现,周人对西北的经略更为清晰,姬姓周人、殷遗民、北方游牧民族共同构建了泾河中上游西周多样的文化面貌。泾河中上游地区发现铜器的器型、纹饰的转变也反映了西周早期统治者对西土的扩张,这些遗存的时间分布规律同周人东迁等史实相互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