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楚族的起源,我国史学界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已作过一些研究,最近儿年讨论尤为热烈。本文仅对此作一简要综述,并就研究方法上的几个问题谈些个人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于专家,读者。《史记·楚世家》说:“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史学家一般据此认为楚立国于周初。至于丹阳地望,历来说法不一,有安徽当涂说,湖北枝江说、秭归说,河南丹淅说,陕西商县诸说。但不管丹阳在哪里,楚的统治中心长期在江汉流域,是毫无疑义的。研究楚的族源,就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楚史研究会于1982年11月中旬在武昌召开了“楚族的起源”专题学术讨论会。省内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民族学、语言学界的楚史研究会成员五十六人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各种观点得到了充分的交流。有的同志认为楚族起源于东方。提出神鸟凤凰是楚人先祖信仰崇拜的大神,而凤鸟图腾“只能来自东方”,所以,后来立国于江汉地区的楚人,是来自东方一个以凤鸟为图腾的古老民族,在商代,“荆楚地区并不包括楚人。楚即淮夷,与东夷少昊氏集团关系很深,楚之先民实居淮水下游。武庚叛乱中,参加反围的“熊、盈十有七国”,就有楚人的“熊国”在内。楚人战败后,溯江西上,到达沮  相似文献   

3.
楚国灭巴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在商代被称为“巴方”,是距商王朝邦畿不很远的方国之一。西周时,“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从此,巴国成为周王朝的属国,经常输献于周,即所谓“自武王灭商……巴、濮、楚、邓、吾南土矣”。春秋时期,巴人活动于汉水之域,与楚、秦以及江汉诸国交往频繁,“虽奉王职,与秦、楚、邓为比”。然而,由于楚国的崛起,江汉诸国为楚吞并殆尽,巴受楚的威胁和压迫,逐渐向西南方向迁徙。从鲁哀公十八年(公元前477年)“巴人伐楚敢于(?),是后,楚主夏盟,秦擅西土,巴国分远,故于盟会希与”。其江汉故地全为楚人所有,巴人只有退保川东,凭藉巴山菱峡之险与楚人抗拒。由此,巴与中原诸国交往不多,历史文献中,有关巴国的记载也不多,战国时期巴国的史迹便少为人知。巴国在秦惠文王时(公元前337-前307  相似文献   

4.
湖师兄襄阳以南、富庶的宜城县境,有一个至今巍然的古城遗址,人称“楚皇城”。城址所在的地界名叫皇城大队。这里就是先秦时代的名城——鄢。宜城在周代时为鄢、鄀、罗几个小国的辖地。《史记·楚世家》说,自楚文王熊赀继立都郢后,“楚强,凌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大约至此以后,包括鄢国在内的许多小国都先后并于楚。楚  相似文献   

5.
《山海经》记载的沿江冢陵,从长江上游一直绵延到中游,早期冢陵则远在雅砻江流域。这些冢陵的大体方位,可以通过《山海经》与《水经注》的对读加以认定。另外,长江和汉水沿岸有关颛顼转生以及陵墓的记载,也可以加以破译。江汉沿岸的冢陵传说,反映出先楚集团及楚族迁徙的轨迹,以及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6.
商代无楚(王光镐)江汉论坛评势熊为火师说(沈长云)江汉论坛荆楚族源通议(张正明)中南民院学报楚铭刻中“陵、睡”的考辨及其相关问题 (黄盛璋)安徽史学荆蛮质疑(李默)中央民族学院学报楚国主体民族初探(石华森)吉首大学学报战国时期金币的性质(赵德卑)湖北财院学报祝融氏和九黎  相似文献   

7.
楚越两族二千年前已融合于汉族,成为汉族来源的历史民族。而从他们的历史来源追究起来,仍然可以分清这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但是,有人依据《汉书》地理志上的一段注文,说楚越同祖同源。这样的论证是值得商榷的。《汉书》注文的主要论点,是引证《世本》、《国语》的原文来驳斥越族并非夏族的后代,可是引文没有注明,容易引起误解。如果说楚越历史关系密切是可以的,但关系密切并不等于同源。比如《史记·楚世家》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六曰季连,羋姓,楚其后也。”并没有说六子都  相似文献   

8.
自50年代初,达斡尔人的民族成分被最后确定后,做为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成员,它的族称——达斡尔也就统一地被使用开来。达斡尔族自形成至今,曾有过繁多的称呼,数量居多的是本民族的自称,也有一些是他称。有的称呼与地名相关,有的与族源有关,有的则与经济生产有密切的联系。还有极少数含有民族歧视的蔑称。分析和研究这些称呼的由来与意  相似文献   

9.
楚役制初议     
孟子把古代统治者的取民之法,归结为“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孟子·尽心下》)。前二者是指对劳动产品的征敛;后者则是指对劳动力本身的征发。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赋税与徭役。笔者在对楚的赋税制作了初步探求之后(见《楚赋税制初探》一文,载《江汉论坛》1982年第7期),本文再对楚的徭役制略加考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屈原及其赋始终是文学史上的sphinx之谜。资料匾乏,有很多问题一时难以理清。譬如,屈原是否嗜酒?就是一个有趣的值得探索的问题。我以往主张屈原是个酒徒。①看来,这个认识并不确切,值得重新考虑。研究屈原及屈赋的资料是屈赋真品以及《史记·屈原列传》等有限的文献载录等。屈原是楚王室的本家,如《史记》本传言,“楚之同姓也”。《史记》“正义”云:“屈、景、昭,皆楚之族。”楚王族以嗜饮著称;我们的诗人屈原的情况如何?说楚王族嗜酒,史有实证。《史记·楚世家》称楚王族的族姓为“聘”(女尔人自穴熊、恐熊而下,楚君名前多…  相似文献   

11.
荆蛮浅释     
荆蛮,据新《辞海》云:“即楚,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新《辞源》云:“古代中原地区泛称江南楚地之民。”窃以为皆失之太简。考之史籍,似应有以下三种解释:(一)指楚。《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奔楚,而其告诸侯曰:‘兹不榖震盈播越,窜在荆蛮,未有攸底。”周人敌视楚国,称为蛮荆,《诗经·采芑》:“蠢尔蛮荆,大邦为仇。”《说苑·尊贤》:“救中国,攘戎狄,卒协荆蛮,以尊周室。”(二)古族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荆蛮义之,纵而归之者千余家。”《史记索隐》云:“荆蛮,南夷之名。”《汉书》谓:“荆蛮之吴子寿梦,盛大称王。”荆蛮为吴越之地的古族称。而朱熹注《诗经·采芑》云:“荆蛮,荆州之蛮也。”为荆州之古族称。荆蛮为古代长江中下游之古民族。(三)指地域。(1)指吴越之地,《史记正义》在注释《史记·周本纪》:“古公有长子太伯奔荆蛮。”一段时说:“而亡荆蛮者,楚灭越,其地属楚,秦灭楚,其地属秦,秦讳楚,故曰荆。故通称吴越之地为荆。及北人书史云蛮,势之然也。”这里说明是长江下游的吴越之地的通称。(2)指长江中游江  相似文献   

12.
“越章”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越章乃西周时楚王熊渠少子执疵所封之地。《史记·楚世家》载:“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由此指明了熊渠迁居的南方蛮夷之地的居民,  相似文献   

13.
读《江汉论坛》1988年第10期屈原曾任楚太子师傅》一文,颇有同感,惟觉证据稍显单薄,愿补证助成此说。亦有一二不同之见,提出来求教于作者、读者。1、“导夫先路”在《离骚》中,屈原始终是以一个执策驾御的“先导”形象出现的。所谓“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所谓“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这不仅是一个文学形象,也是一个历史形象。在《招魂·乱  相似文献   

14.
炎帝与楚人     
炎帝是上古传说中的华夏族祖先,楚人则自称是炎帝的后裔,文献中也多有楚人先祖听命和从属于炎帝的记载。炎帝与楚人的关系,也就是华夏族与楚民族的关系;楚人习炎帝的结合,也就是楚民族与华夏族的融合。一、帝高阳之苗裔兮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开篇就“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帝高阳之南裔兮,联是考日伯庸。”王逸《楚辞章句》;“高阳.新项有天下之号也……伯庸,字也.屈原言我父伯庸……”古往今来,文人学土多从此说,以为屈原所称的“带高阳”即指古帝撷顶、“伯庸”乃指其父。加之《史记·楚世家础文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撷…  相似文献   

15.
楚学研究的新成果──评马世之的《中原楚文化研究》赵立马世之先生的《中原楚文化研究》,作为中原楚文化研究的第一本专著,为我们揭示了中原楚文化发展历程。这一光彩夺目的历史画卷,足可为学苑众人所称道。中原楚文化是楚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江汉流域的楚文化相...  相似文献   

16.
楚文字是个具有包容性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含义。目前可知时代最早的楚文字保留了西周早期文字的特点,结合文献记载推测楚人使用汉字最晚在商末周初。这些楚文字是西周晚期的铜器铭文,已经与西周晚期通行的文字拉开差距,形成了一些字体与构形诸方面的特色。春秋楚文字形成颀长整饬与屈曲美化两种字体,随着楚国军事与政治的扩张,风行江汉与江淮流域。经过战国早期的过渡,战国中期楚文字实现了内部的统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汉字系统。随着楚地域的不断扩大,楚文字内部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地方差异。  相似文献   

17.
在拙作《商代无楚》(载《江汉论坛》1984年第1期,以下简称“商文”)中,我们曾从考古,古文字、古文献等诸类主要材料入手,提出了商代无楚方国及楚部族的刍荛之见。此论牵涉甚广,固非一文所能尽言;鄙见不合众说,自然又会遭到一些非议。如段渝同志著《荆楚国名问题》虽与拙说不乏暗合之处,但对其中部分看法便明文提出了不同意见。另张君同志著《“商代无楚”析》则更是对拙文。逐层加以辨析”,进而全面予以否定的专文。(上两文均见《江汉论坛》1984年第8期)。为了使讨论更加深入下去,有必要进一步阐发我们的看法,并对相关置疑作出正面回答。一说“楚”字考定楚方国开始出现的时间,重要的入手点莫过于从最古老而原始的大量甲骨卜辞遗留中,探寻楚名号究竟始现于何时。通过必要的归纳和比较,  相似文献   

18.
战国时期的楚越战争,主要见于《史记·越世家》的一段记载。清代以来,一些学者结合有关史料,对楚、越之战特别是楚灭越之役开展讨论,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深化了人们的认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0页)、蒙文通《越史丛考》(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0—40页)、李学勤《关于楚灭越的年代》(《江汉论坛》1985年第7期)、何浩《楚灭国研究》(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第307—311页)、杨宽《关于越国灭亡年代的再商讨)(《江汉论坛》1991年第5期)等。但是,各家之说尚相去甚远,表明离问题的最后解决还有一段距离。受到上述讨论的启发,我们也有了一些想法,现刊布出来,希望能得到指教。  相似文献   

19.
楚辞与巫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之所以姓“楚”,是因为它具有浓郁的楚民族和地方色彩。这当中,风俗因素是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战国时代的南方楚国,盛行巫风,导致楚辞作品中深深印上了巫风之迹。此论题时人虽已言及,却似嫌语焉不详,兹引述诸材料阐发于下,以就教于读者。楚盛行巫风,始于何时,今已难以确考;今可见载楚巫风之最早材料,当是《诗经》。  相似文献   

20.
古荆为巴说     
长期来学人多谓荆即是楚。笔者对此颇有疑点,以为荆本是指巴族。此或妄说,冀识者指正。一、说荆地之得名古华夏活动中心以南的江汉周遭,最早并不称为“荆”,而是包含在泛称为“南”的地域中。《诗·国风》中有《周南》、《召南》。《吕氏春秋·音初》谓:“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妄待禹于涂山之阳,实始作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周南在汝、汉,召南在江、沱。此外,也还有与“南”有关的名称: 南交《书·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伪,敬致。”《史记·五帝本纪》则作:“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南国《诗·小雅·小曼之什》四月篇:“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尽瘁以仕,宁莫我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