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是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在这一现代性转型的历史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传统帝国向现代国家的转换.中国的民族主义产生于传统帝国面临内忧外患的20世纪初,它替代了传统帝国中皇权主义所发挥的功能机制,在帝国的现代性转型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民族主义对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作用主要从两个层面表现出来:一个是合法性资源的转换层面,另一个是现代国家机能的建构层面.前者涉及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后,如何引导人们在观念意识的层面上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这种现代意识的开启尤其突显在历史观与时间意识的转换之中;而后者则主要是在社会政治行动的层面上实现国家建制方面的现代性转换,现代国家的机能建构围绕“统一民族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这两个方面展开,涉及“民族”形成和国家权力扩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文学现象。它曾追随思想启蒙而对乡土文化展开过猛烈的批判,也曾因创作主体在现代都市中的生存困境,而表现出“思乡”与“想家”的怀旧情绪。由“批判”到“怀乡”再到精神“返乡”,它反映的是新文学作家对于“西化”现代性的重新认识,对于几千年来乡土中国文化传统的重新理解。故“怀乡病”并不是一种“怀旧情绪”,而是一种自觉去守望精神家园的使命意识。它以文化遗传因素为连接纽带,集中体现着新文学作家的文化自信心。  相似文献   

3.
妇女解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母题之一,也是现代以来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谢冰莹的《女兵自传》是反映现代妇女解放问题的代表作。它的最大特色是凸显了“女兵”身份和“女兵”意识。它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反映了一个弱女子如何蜕变为一个刚强女兵,不但砸碎包办婚姻的锁链,还成为积极的革命者。它张扬了女性的主体意识、国家意识和参与社会工作意识,建构了一条女性通过参加革命工作获得解放的道路。但从妇女解放的终极目标和作者自身的婚姻现实来看,这条“女兵”道路有熠熠闪光的一面,也存在“雄化”女性、忽视性别差异和常态生活下的婚姻经营之不足。重新审视谢冰莹自传,能为当代妇女解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当“乡土文学”纷现于二十年代的现代文坛时,至今,引起过许多评论者的关注。然而,评论者似乎只注意到它的浓郁的“乡土气”,却忽略了作为一批现代作家在他们特异的文学世界里所体现的强烈的现代意识。综观这一时期的“乡土文学”,具备着现代意识是这一批作家和这一流派得以产生影响及具有持久艺术生命力的重要基因。乡土作家现代人格的自觉初创期的中国现代小说,在题材上以描写婚姻自由,争取个性解放居于绝对优势。随着文化革命的深入,要求文学在更加深广的历史层面上探掘中国的现实状况,这使初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指出中国的文化环境与现代公关的要求不相适应。以儒家伦理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经济和人性的发展产生了较多的消极影响。作为一套价值体系,儒家伦理事实上已深入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规定和制约着人们的心态和行为。公关意识是一种开放性的、行动化的积极意识,必须建立在现代社会的民主化和商业化这两个层面上,“民主参与”与“商业竞争”是公关的两个重心、两大基础。中国目前要努力强化“公民”、“公仆”、“公德”、“公众”、“公平”、“公开”六种文化意识,改造旧有的文化环境,使之适应现代公关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他逆着凛烈的夜风,上了走向那大而黑暗的都市,即人性和他们的悲痛之所在的艰难的路。——冯至《〈北游〉题辞》(一)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是个充满痛苦的过程。这种痛苦将在每一个民族成员的现代意识的觉醒过程中体现出来,尤其是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先觉者中间,这种痛苦达到了酷烈的程度。他们充满激愤哀伤、徬徨而孤独的心理历程,构成了从乡土中国到现代中国艰难历史道路的完整写照。同时,中国的现代化又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它不是民族固有文化的复兴,而是借助外来价值观念的冲击,以重铸民族灵魂的启蒙运动。它每前进一步,都必须在对现有传统的反省与批判中进行。因此,中国现代文学中现代意识的表达,往往体现为作品主人公与黑暗现实的对立,和对作为现代观念的人格负载的文学形象被现实扭曲的抗争。除了一瞬而过的“女神”式青春呼号外,我们正是在这样一种苍凉悲愤的美学特征中感受到现代作家对古老中国的无情摈弃和对现代中国的热烈向往。浅草、沉钟社是在五四退潮时期开始其文学生命的。五四退潮的实质在于五四高潮期间获得的现代价值标准在中国现实面前证明了它的无力性。这种顿挫并非证明了现代价值标准本身的谬误,而是表明中国还缺乏进入现代社会的整体性准备,也证明了继“学术觉悟”与“政治觉悟”之后,“伦理觉悟”之“最后觉悟”的艰难。中国知识精英们还必须探究社会  相似文献   

7.
“现代意识”这个词组一般而言,主要指的是以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和文艺创作为核心的思想和文学意识,使基于欧美的文化和文学的历史情形而建构出来的,但是在描述和讨论中国文学的问题时,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文学的双边关系,也不是中国文学中的西方问题,而应该着力凸现身处中国自身的历史情境之中的中国主体的思想、文化和文学反应。中国现代意识既不是一个和西方现代意识相隔绝、相对立的概念,它接受西方现代意识的启迪和激发,同时它更是从自身处境中生成,并对自身的历史和现实构成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建构中的中西比较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传统“诗文评”到“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作为“它者”的西方学术思想和文学思潮的介入和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推动力。20世纪初,大举进入中国的西方文学理论和学术思想直接催发或间接影响到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阐释,以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构。在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隐含了一种天然的中西比较意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处于近代终端的“南社”和处于现代开端的“五四”运动这两个“端点”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阐述了南社人在酝酿成立南社的初期即表现出两方面的觉醒 :一是民族爱国意识的觉醒 ,一是民主反封建意识的觉醒。“五四”爱国运动是近代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在现代的继续和深化。它既是“一种自然的趋势” ,又是对辛亥革命前学生运动的一种扬弃  相似文献   

10.
研究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抽绎文学史理念 ,然而能够成为重构现代中国文学史核心理念的则应似“人的文学”。这是因为它既可透视和发掘现代中国不同样态文学的多层面多维度的内涵 ,又可穿越和梳理现代中国文学艰难曲折流变的历史隧道 ,即使那些政治意识色彩浓重的“革命文学”的“人学”意蕴也可以洞察和概括。故“人的文学”观念能够作为科学把握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理论思维 ,也能作为贯通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意识流”流入新时期文坛流程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流”是舶来品 ,学界大概对此没做过传入流程的审理。国内大量文学史料雄辩地证明 :继中国现代文苑之后 ,它在新时期文坛的“流速”不减 ,直接引发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文体变革。这充分反映出新时期文坛有识之士不断沉淀的现代意识之雄起 ,以及他们面对外来文化以我为主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上海宝贝》及其他所谓“新新人类”作品的产生、生产、面世与风靡 ,是当代中国社会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震荡与阵痛过程的必然显现 ,是时下中国社会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思想、意识、观念交错纠结、碰撞组合境况的一幅文学式素写 ,它的诞生与其说是文化、社会 ,甚至是政治、意识形态事件 ,勿宁说是商业事件 - - -文化工业事件。它只配得到它应该得到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以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视野 ,对现代美学研究加以反思 ,认为“天人合一”所涵溶的整体意识、人文意识和生态意识对现代美学的建构 ,仍具有一种当存即下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熊十力作为现代新儒学的实际开山者,其哲学建构不仅开启了现代新儒家思潮,而且也深刻影响了整个中国现代哲学的走向。因此,熊十力哲学始终就是诠释现代中国哲学精神的重要依据。基于此,对于熊十力哲学的研究近年来经久不衰,且不断有力作涌现。尽管程志华教授的专著《熊十力哲学研究--“新唯识论”之理论体系》乃众多相关论著中的“一种”,但它以自觉而明确的方法论意识而“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女作家“女性化”创作意识突出表现为“闺阁抒情”和“身体书写”。“闺阁抒情”是“女性化”创作意识的典型表现,它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并非整齐划一的图式,而是追求创新,不断完善。而“身体书写”是“女性化”创作意识的新异表现,是对西方女性主义文艺理论的移植,它以身体代言说实现对世界的切入与把握。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台湾意识”与“台湾主体意识”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意识”中的“悲情意识”在“台湾意识”的政治转化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的“台湾意识”是排斥“中国意识”的,是某种程度的“独台意识”甚至“独立意识”。“台湾主体意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强力鼓吹、宣传、政策推动塑造的,是人为建构的,已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是“台湾意识”的另一表达,其实也是“台湾国家意识”,其核心是强调台湾的主权独立性与国家性,是排斥与对抗中国的。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蜕变的开始,也是中国现代史的发端.这个运动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它反映了传统文学观念的彻底转变和中国人现代意识的觉醒,而且也标志着中国文化已从封闭状态中解放出来,纳入到世界现代文化同构发展的整体过程中,获得了生命的再生.因此,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的胡适,把这场伟大的历史变革运动,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近来,有些学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胡适的论点,他们指出:“五四”文学革命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余响”或“回光反照”,是“植根于中国土壤的‘东方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18.
曹禺剧作与中国话剧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剧”究竟“怎是”,如何建构现代西方意义上的“话剧意识”,中国学界、演艺界在1930年之前一直昧而未明。曹禺在改译《争强》一剧时,从布局、行动、性格、对话和情趣等方面,表现出他对现代西方话剧意识的极其敏锐的悟解。曹禺的话剧意识形成的机缘是多种的。《雷雨》产生前后曹禺的话剧意识已经很成熟,走在当时、乃至今日中国话剧界的最前沿。话剧剧作家写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以什么样的话剧意识引领写作,才是最为关键的。话剧进入中国已经百年,但如何补上话剧意识这一课,在今天仍显得急迫。  相似文献   

19.
当前转型时期乡村社会政治权力变迁格局中,宗族处于弱化地位。这种情况从历史原因来看,是由于中国社会自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就是一个“有国家的社会”,它区别于“无国家的社会”,“国家”在中国的传统乡村社会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现代国家的建设中,宗族因缺乏整合社会的功能而无法走入国家的体制之内,国家对于社会,有着强烈的干预意识和巨大的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在引入西方艺术过程中,“写实”之风强劲,原因是写实艺术在具有审美功能之外,更易体现与当时国情相适的功能(救亡图存,宏扬革命等)。但就在“写实艺术”统治现代中国画坛时,一个少为人知,在现代画史上影响不大的“决澜社”,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们追求“纯造型世界”,追求艺术最本质,最单纯,最超然的审美功能。当下,时过境迁,社会状况、人们的观念意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民族性也在面向国际化,三十年代“决澜社”的艺术主张及活动,被再次提出来论述,有它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