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中国古典哲学中有主静与主动的论争。这主静与主动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宇宙观上的动静问题,二是人生观上的动静问题。主静思想是老子首先提出的。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老子》十六章)认为人生应该守静,而芸芸的万物亦皆复归于静。王弼提出“静非对动者也”的观点,认为“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  相似文献   

2.
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汉字而论字体,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指文字的形体;二指书写的字体;三指书法家的字体。这三种意义互有关联但各有分别。就文字的形体讲,只須分为正草二体。就书写的字体讲,一般又分为正草隶篆四体,或真行草隶篆五体。就书法家的字体讲,那是指各家书法的风格,可以分得很多,最流行的如颜体、柳体、欧体、赵体之类便是。由于有分别,所以要说明我们所讲的是文字的形体;由于有关联,所以我们又可以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不过,所谓“书法”,是指实用性的书写说的,并不完全指艺术性的法书,所以文字的形体可以和书写的字体有关系;而和书法家的字体就不生干涉。因此,所谓演变,也即是由篆而隶,由隶而楷这些字体演变的过程,而不是指书法家法书的渊源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卉 《宁夏社会科学》2003,12(5):116-117
东汉青铜器分官营和私营两类,它不但体现了其制作系统的多元化,而且成为铜器铭文书法风格多元化的成因。东汉铜器铭文处在西汉与魏晋之间,是中国文字形态由隶书向楷书转变的过渡阶段。表现在书法的形态上:一是比较严谨的小篆体;二是字形方正端稳的"谬篆";三是篆隶相参的铭文;四是结体恣放的草篆。  相似文献   

4.
刘熙载《书概》中对草书论述较其它书体更为详细,其中涉及到草书的“意”与“法”的关系,草书的结体和草书的用笔技法等范畴,其中一些观点放在现在依然有其重要的启示意义。当下书坛作行草者远甚于作篆、隶、楷等其它书体者,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行草作品,我们却找不出一件令人满意的作品来,这种情况难免发人深思。通过本文的论述,若能给当下的草书创作给予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启示,则笔者不枉此劳矣。  相似文献   

5.
船山遗书之一第四章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原注。虚空者气之量。气弥纶无涯。而希微不形。则人见虚空。而不见气。凡虚空皆气也。聚而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神化者气之聚散不测之妙。然而有迹可见。若其实别理在气中。气无非理。气在空中。空无非气。通一而无二者也。其聚而出为人物则形。散而入于太虚则不形。抑必有所从来。盖阴阳者气之二体。动静者气之二几。体同而用异。则相感而动。动而成象则静。动静之几聚  相似文献   

6.
六书新证     
一、六书的次序 清·王筠在《说文释例·六书总说》中说:“六书次第,自唐以来,易其先后者,凡数十家,要以班书为是。 “象形指事,皆独体也,而有物然后有事,故宜以象形居首。会意形声,皆合体也,而会意两体皆义,形声则声中大半无义,且俗书多形声,其会意者,千百之一二耳,即此足知其先后矣。转注假借在四者之中,而先后亦不可淆者。转注合数字为一义,假借分一字为数义也。故以六书为三耦论之:象形实,指事虚;物有形,事  相似文献   

7.
<正> 王夫之曾经指出这样两种偏向:“流俗滞于物以为实,逐于动而不反,异端虚则丧实,静则废动,皆违性而失其神也。”但如果这个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在时空上只是有限的非永恒的,那末“虚则丧实,静则废动”未可斥之为毫无依据;如果只是无限的永恒的,那末“滞于物以为实,逐于动而不反”亦可顺理而成章。王夫之注意到这两种偏向,不满足于一般地谈论物质及其运动,而是从时空观上阐叙他对宇宙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一字体与书体之混淆研究字体的演变,至汉以后比较困难。其主要原因是汉以后以工书为美艺,书家辈出,因此对于有些独创性的书体也就不免与字体相混淆,引起了字体演变上的歧就。在以前,金石文的书写者并不想以是擅名,即如李斯这样以工书著称,也只是完成了以前的篆引之体。在这种情况下,书体与字体是统一的,不会发生矛盾,引起混淆。但是,到汉代,则杜度、崔瑗、崔实以章草著称,张芝以今草著称,蔡邕以八分飞白著称,刘德升以行书著称,而王次仲又有始创八分与始作棤法之说。魏晋以后,此风更盛,于是书家一家之法,可以称为书体,也往往混称为字体。固然,字体演变可受书家书法的影响,但是,书家书体实际上和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等属同样性质。尽  相似文献   

9.
阴阳学说与西方哲学中的“在场”与“不在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考阴阳原义,阳为日出,阴为云遮日。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包括老学与易学)将阴阳引申为宇宙万物生成的两个基本原理,阴阳有时系指两种物质性的元气即阴气与阳气,但往往又是指一切相反的方面,如暗与明、北与南、静与动、伏与起、柔与刚,甚至引申为人事的辱与荣,人性的拙与巧,等等,总之,只要是一反一正,就可用阴阳来指称。八卦不仅指八种自然现象,也引申为八种情性事即为健、悦、丽、动、入、陷、止、顺,八卦虽其数为八,但根本原理还是可以归结为阴阳两面。《易·系辞下》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本文感兴趣的,不是万物皆由阴阳两种物质性的元气构成的学说,那也许更多地是一个科学问题,是一个物质构造的问题,例如把阴电与阳电理解为中国阴阳学说之应用。本文的兴趣主要是哲学上的,是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本文主要是讲万物皆有阴阳正反两面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汉字的起源,有实物可考者,应是半坡彩陶上刻划的符号。随着历史演变形成造诣极高的书法。史籍载有黄帝时史官苍颉造字,殷虚出土的甲骨文,商代铸于青铜器上的金文。秦后的大篆、小篆、以至后来发展的楷书、草书、行书等,经过了几千年的历程。汉字的书写具有高度艺术价值,会集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有中国特色的文字与书法。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灿烂之花。  相似文献   

11.
<正> 一汉语的动字和连字,本不应该发生很大的纠缠。在《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中,动字的“界说”是: 凡实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动字。(卷一·界说四) 连字的“界说”是: 凡虚字用以为提承展转字句者,统曰连字。(卷一·界说八)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不仅继承了中国朴素唯物主义的传统,而且还在多方面向辩证唯物主义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其中之一,就是他对“气”这一哲学范畴的新规定。王夫之和以往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一样,把“气”看成世界的本源。认为“气”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而动、静则是“气”的本质属性。他说:“太极之在两间,无初无终而不可间也,无彼无此而不可破也,自大至细而象皆其象,自一至万而数皆其数,故空不流而实不窒,灵不私而顽不遗,亦静不先而动不后也。”(《周易外传》卷五《系辞上传》第九章)“太极”,就是阴阳  相似文献   

13.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把词(诗歌)的意境分为两大类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紧接这一则之后王氏又说: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概括起来,王氏所谓有我之境是指“以我观物”“由动之静时得之”的一种“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宏壮”境界;无我  相似文献   

14.
江蓝生同志《敦煌写本<燕子赋>二种校注》之一的《燕子赋》(甲)校注(见甘肃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室编《关陇文学论丛·敦煌文学专集》),校勘精细,诠释详透,但还有数条似乎还欠斟酌。略述管见,以共商讨。“安不虑危,不巢于翠幕”句,注[11]言第二个“不”字衍,但这只是句义的一种可能,从层次意思看,“安还虑危,不巢于翠幕”的意思更顺一些,“还”字是草体字,丢掉走之旁在今日的稿本中也多见。正因为“虑危”,才“不巢”,才“卜胜处”。此句也可歧解为:安虑危,因而不巢于翠幕。即第一个字衍。“生不一回,死不两度。”注[160]言:“此言生死只有一次。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初,李大钊先生在比较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之后,得出结论,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静的文化。他说:“吾人于东西之文明,发见一绝异之特质,即动的与静的而已矣。东方文明之特质,全为静的;西方文明之特质,全为动的。文明与生活,盖相为因果者,惟其有动的文明,所以有动的生活;惟其有静的生活,所以有静的文明。故东方之生活为静的生活,西方之生活为动的生活。”①这里所说的“东方文明”实即指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本文将讨论的是,中国古代文人在独特的社会氛围中所培养起来的“静”的生活情趣及走向宁静的心路历程。        …  相似文献   

16.
管子学商斠     
笫三篇心术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藏。官之分也。心为天君体从命其位正中精气之所自出人者谓之窍九窍眼耳鼻各二口一阴阳窍各一窍气所自藏曰肝曰脾曰肺曰肾与心而为五藏各有府曰(?)曰胃曰心包络曰大肠小肠曰膀胱是为六府府藏精气开窍于上曰五官一目二耳三鼻四口五舌分司视聴(?)觉及言食故曰官之分也心外其道九窍循理。心主血而为种之所舍神经血系各有其脉理而心以摄之肝脾肺肾皆臣职也嗜欲充盈目不见色耳不闻声。嗜欲者迷离物所感目欲色耳欲声鼻欲香口欲味五色为外则使人目肓五声嘈杂则使人耳聋  相似文献   

17.
<正> 袁世凯《新建陆军兵略录存》和《训练操法详晰图说》二书,奠下了中国近代西法练兵的基础。前些年,有言敦源的后人公布了一组当年袁世凯、徐世昌致言敦源的手札及后来言氏的题记(见王成圣:《北洋首要零简》,台湾《中外杂志》第21卷第3期),提供了袁世凯撰修《训练操法详晰图说》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8.
4月1日上午,由西安碑林博物馆和三原县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于右任墨迹珍品展”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和中外游客见面。于右任先生(1879—1964),是我国近代著名书法家,陕西省三原县人,原名伯循,字骚心,号髯翁。于右任先生自幼勤奋好学,早年就读三原宏道书院时,所写应试文章被评为超等,清王朝陕西学使叶伯皋特别激赏,有“作者奇才妙笔可自成一家”之批语。于右任先生早年工行、楷,以魏碑为基础,参以篆、隶、草法。后期致力于草书研究,注重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博采、约取、广汲历代大家之精萃,熔章草、今草、狂草于一炉,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他依据草书结构造型规律,提出“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原则。在他倡办的“草书社”同事支持下,根据历代优秀作品理出代表性符号,给形体多变的草书定型归类,举例注释,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作为学者的范本,为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元与仁二而一者也。善之初动曰元。故元从一。与人为善曰仁。故仁从二。易善之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程子谓元亨利贞.至诚无息.于动处见天地之心.元从一.从兀.兀有高意.元氣动于上也.仁(?)也.从人从二.春秋元命苞.立字二人为仁在天为元气在人为仁心。莫非生意之谓凡手足瘫疯曰不仁.生意伤也.果实曰仁.生意伏于内也.天之生意。于何徵之。试一举目。青青者其色耶。甤甤者其实耶。青东方色也.甤草木实甤甤也.二字皆从生.使尘世间无此苍翠者以点缀之。则宇宙亦黯(?)而无色矣。再徵之动物。人类曰姓畜类曰牲使无  相似文献   

20.
<正> 谱之修也,以合族也。原其开肇,分其派衍,详其支系,缀其芳规,收其散轶,如是而谱成矣,谱成而族合矣。窃试念之,有非天不可以合者焉,有非性不可以合者焉,有非学不可以合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