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识别冲突是对事实本身和法律规则本身的认识不同所导致的。识别包含有两个相互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是事实和法律规则;二是识别者自身。对识别制度进行反思就会发现,识别者自身在以往的研究中常被忽视。这是因为识别者把要被识别的对象作为独立于我的客体对待。识别是在二者间对话的过程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论"二级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识别是国际私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首先从"二级识别"理论的提出开始,通过对识别制度的分析,从概念、目的及对象等方面,论述了识别冲突的根源,并揭示出识别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法律事实的定性,第二个阶段是对连结点的解释.并得出结论识别的第二阶段是存在的,而且非此不能正确的适用准据法.  相似文献   

3.
包容性实证主义者对法律效力判准的最终规则——承认规则的法律效力持一种"习惯论"观点,认为承认规则自身没有法律效力问题。作为一种社会事实,承认规则以该社会法律实践中人们的实际接受为基础。"习惯论"包括"弱习惯论"和"强习惯论"两类:"弱习惯论"将作为法律效力判准的承认规则解释为"习惯"这样一种社会事实,该观点进一步补充了哈特的社会事实论;"强习惯论"将承认规则解释为一种施加义务的规则,这种"习惯"使得承认规则自身具有了"约束力"。  相似文献   

4.
模糊论是认识论的进一步发展,法律中的模糊性除了表现在法律规范本身的模糊性之外,还体现在案件事实认定中的模糊性。法律规范自身存在的模糊性主要包括法律规范的抽象性、法律规范涵义的模糊性、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和立法技术上的不规范性等;案件事实认定中的模糊性不仅表现在证据形式和证明环节中,而且表现在对案件事实法律性质的确认上。认识法律中的模糊性对于充分发挥模糊性在法律中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下我国的司法审判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法官在审理复杂疑难的案件时,面对国家法的空白、漏洞、不足时,如何对民间规则进行司法识别与适用,并作出适当的审判.一起婚姻家庭案件的司法审判过程表明,我国司法审判的法源是国家法,民间规则的司法适用只是为了填补国家法的漏洞,应当严格适用条件,防止滥用,因此,民间规则的司法适用必须进行识别程序,这个识别程序包括民间规则的主张、举证以及查明三个环节,其中当事人与法官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当事人主张存在某项民间规则并予以举证;法官识别与适用该项民间规则.法官对民间规则的识别内容包括规范识别与效力识别两个方面.在相关的制度设计上,我国应当建立民间规则的司法识别机制,主要包括设立法官识别民间规则的标准、以民间规则的汇编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等.  相似文献   

6.
法律问题是法律方法运用的起点,而且法律问题为法律方法的运用划定了界线、提供了线索。况且,法律问题的识别、提炼和限定涉及到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区别、具体法律问题的确定以及法律问题的转换,这些内容本身也应该属于法律方法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论民间法的识别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民间法的识别是指当事人对民间习惯的证明以及法官对该习惯的认可程序,是民间法进入司法过程的前提。民间习惯是法律的渊源之一,此命题充其量为民间习惯进入司法过程提供了合法性,但没有可操作性,而民间习惯进入司法过程需要进一步的当事人举证和法官的识别过程。民间习惯的调查与汇编可以视为民间法识别的一个理论环节,可为民间法提供直观的物质载体,为民间法识别提供直接和直观的证据。在司法实践中,只有经过证明的民间习惯才能作为法律渊源而得到法官的引用,该证明义务应由主张习惯的一方当事人承担。识别相关案件中的民间规则乃是法官的职权,在当下中国属于自由裁量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司法中涉及的事实有存在事实、观念事实和法律事实三种形式,司法过程就是以零散和残缺的部分已知的客观存在事实为起点,以主观性的观念事实为中介,再运用法律规则对已知的存在事实和已经形成的观念事实进行裁剪和取舍最终形成法律事实的过程,据以作出司法裁判的法律事实是客观性、主观性和法律性三者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9.
事实推定是司法者根据一定的经验法则,由已知的基础事实推论出与之相关的诉讼中需要证明的另一事实是否存在的方法。这一推定事实可作为认定案情的根据,允许对其进行反驳,但证明责任规则一旦根据法律要件分类说形成后,就不会转移,在事实推定中转移的只是主观上的提供证据的责任,以缓解当事人的证明困境。  相似文献   

10.
法律事实是依据法律规范能够引起特定法律后果的事件和行为 ,但作为规范的法律事实与判决中的法律事实是两个极为不同的概念。作为规范的法律事实是指社会生活中有关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和交往规则 ,是一种社会事实或制度事实 ;判决中的法律事实则是依据程序和证据规则认定的生活或自然事实 ,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裁判事实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竞合 ,否则裁判事实作为一种事实判断就是一个伪命题 ;另一方面裁判事实必须符合规范事实 ,否则裁判事实即使符合客观事实 ,但在法律上它也只是一个无意义的命题 ,不能作为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当下的“大众文化”现象包含着深刻的“主体性”问题,大众文化完全可以使大众的“主体意识”获得一次普遍的伸张与提升。然而,事实上大众的主体性并未借此机会得到提升,究其原因可以从大众文化生产主体,大众文化传播主体,大众文化接受主体三方面考察。  相似文献   

12.
识别问题长期以来因其学术价值与实际意义同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关注。从实践形态来看,识别并非如传统理论所言仅存在于法律适用过程中,在管辖权确定以及判决的承认与执行中,同样也有其生存空间。发生在识别问题上的理论反对实践的现象,折射出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的尴尬现实,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和不断创新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就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民族化、现代化则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神实质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4.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哲学问题是指在一定的已知背景知识基础上,人类理性通过对宇宙和人生之根本问题的反思和求索所逐步提出的具有特定发生域和应答域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根本性的问题.它与非哲学问题相比较,理性思维是其探求工具,超验性是其不竭动力,不可解性是其存在意义,时代性是其历史使命,派别性是其价值标尺.从认识论角度分析探讨哲学问题,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哲学和发展哲学,尤其对于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经济“失衡的增长”导致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同时,新媒体时代也已经到来,新媒体时代需要大学生具备与新媒体相适应的新素质,大学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合体,在培植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务必偏重辨伪的能力,伦理素质方面务必偏重禳恶的能力,情感素质务必偏重审丑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土地革命不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的生成开辟了道路,而且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的酝酿争得了时间;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文本、如何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等问题上,毛泽东实现了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的实践诠释,事实上开辟了一种实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根据地模式、长征模式甚至“山里的马克思主义”创新模式等;《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发表则可以说是实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向理论形态转化的最初尝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要加速实现其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加速机制;实践表明,正确的思想路线、以延安整风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等分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加速机制形成的认识基础、实践基础和政治保障等结构要素。   相似文献   

18.
通过物理、化学、生理生化实验等微生物学实验研究致蚕蛹蛋白变质细菌并对其进行鉴定,旨在为继续探索有关蚕蛹蛋白防腐保鲜等问题的研究提供基础实验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模式的精神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它内在地包含着"结合论"、"实践论"以及"特色论"的模式选择,这一模式强调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从中国革命实践出发,有效促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形成符合中国特点和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总的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模式彰显出外生性、灌输性和民族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中国模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系统介绍,西学东渐,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营造的文化氛围、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以及中国革命形势的空前高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视域融合"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熟的集体领导和坚强的领导核心等分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形成的基本前提、根本条件、重要契机、实现途径和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