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妈妈     
1992年9月1日,洛阳道北小学来了一对母女,妈妈送女儿上学。这位妈妈许多学生认识,是个要饭的。妈妈跪地哭求,但学校为难。因为这对母女没家没户口,妈妈沾憨带哑,连自己的姓名和老家都说不清楚,学校不敢收。  相似文献   

2.
每次回老家,都喜欢从小学后面的那条路上经过。说是小学,其实早已没有了学生,老师也在十多年前一起并到一所规模更大的学校去了。  相似文献   

3.
妈妈的鼓励     
徐清越 《新少年》2011,(12):23-23
我上六年级了。我身体健康,乐观向上,成绩也很好,老师和同学都称赞我,说我“优秀”。我怎么就“优秀”了呢?想一想,就得说说我的妈妈了。  相似文献   

4.
龙萦萱 《新少年》2009,(3):42-42
同样是童年,但我的童年和妈妈的童年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呀! 30多年前,妈妈一年级上的是“抗大”小学。那时候,教室里没有椅子,需要每天背着书包扛着椅子去上学。到了冬天,如果赶上值周,还要早早到学校生炉子取暖,得从家里自备生火的“劈柴”和“煤块儿”。  相似文献   

5.
同学过招     
韩渝 《可乐》2010,(1):73-73
“都是黄埔同学,老天爷为什么偏偏厚此薄彼?”这是黄埔一期学生、国民党第五兵团司令官李铁军的一句名言。让李铁军发出如此感慨的就是他的老同学陈赓,而对李铁军的话体会最深刻的,要算胡宗南了。李铁军不过败给陈赓一次,而胡宗南自从开始指挥作战,就与陈赓交上了手,打了二十多年从没打赢过,绝对称得上是一个资深的手下败将。每次生擒胡宗南手下,  相似文献   

6.
《阅读与作文》2010,(5):4-7
【题注】家长会,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如果你是一个老师,你是家长会的组织者;如果你是学生,那么你是家长会上常被提及的对象;如果你是家长,那么你肯定参加过孩子的家长会……对于家长会,家长们有自己的看法,孩子们又何尝没有呢?你仔细听过吗?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我的作业没做好,袁老师没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我,下课后,她把我叫到了,办公室。办公室里有许多老师,我很害怕袁老师当着那么多老师的面说我。袁老师把我拉到她的办公桌前,用慈祥的眼光看着我,然后用很小的声音对我说:“孩子,老师相信你!再给你一次机会,下周一把作业交给老师好吗?”我点了点头,眼泪在眼中打转……只有在家里,妈妈才会这样对我。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都一定把作业认真做好!  相似文献   

8.
阿瓜是个弱智的小孩。在三年级(1)班里,他的成绩是倒数第一。同学们也常取笑他,说头大不中用。每天放学后值日生搞卫生,他都会主动地留下来帮忙倒垃圾。  相似文献   

9.
丰富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提高学生积极适应能力是寄宿制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由于办学条件、教育观念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单调,难以适应学生对寄宿生活的多样化要求。为了丰富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提高学生积极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全发展,笔者提出了以下措施:国家必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扶持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合理设置教师编制;寄宿制学校自身要转变教育观念,准确定位自身功能,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开发校本课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管理,激发学生生活信心。  相似文献   

10.
我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可有的同学在读课文时,总不把标点放在眼里,像开火车似的把一篇课文不喘气地读完。这一节。胡老师用小黑板写出了课文中的一段话,去掉了标点符号,然后让口齿伶俐的符陈红读。符陈红一口气读完,连声喘息。胡老师问:“为什么这么累?”  相似文献   

11.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适应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是由我国当前的农村人口布局和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举办寄宿制学校必须解决好学生尤其低龄儿童对学校生活等方面的适应问题。我国应在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优化学校建设与管理、推动家校合作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以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适应性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5岁时,爸爸突然不辞而别,不仅抛下妈妈,连他和哥哥都不要,从此哥俩便和妈妈相依为命。为了生活,妈妈只好打两份工来维持生计。他从小就知道妈妈的辛苦和不易,这个“钥匙儿童”每天放学后独自回家,安静地吃着妈妈事先煮好的菜。由于自己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单亲家庭里,他的性格变得很内向害羞,在学校里和同学一天说不上一句话,  相似文献   

13.
师: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齐)喜欢! 师:这节课我就带同学们来"闯关",好不好? 生:(齐)好! 师:第一关:请看题,先请几位助理来帮忙读题.(师点名请四位同学来读)  相似文献   

14.
王迪 《社区》2014,(2):41-41
美国妈妈叶塞尼亚带领3个儿子的中国游学之旅进行了一个多月,从上海辗转到河南,最后一站是北京。他们打算在什刹海体育学校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的武术。一听说是3个美国男孩寻找在北京寄宿的家庭,很多家长都感兴趣,纷纷询问具体情况,但最终没有一家真正把他们接进家门。他们大都因为自家条件不够好、地方不够大而打消了这个念头。  相似文献   

15.
艳姐     
仁斌  洪峰 《新少年》2011,(3):5-7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清)郑板桥故事先从“爱心姐姐之家”讲起。桓仁县东关小学是一所合并了六个农村小学的寄宿制学校,大部分同学来自四面八方的农村,他们吃住在学校。  相似文献   

16.
刚上一年级的女儿卉卉(化名)睡熟了,王女士无意中看到了女儿写的第一篇日记,当看到用汉语拼音拼出的日记,内容竟然是:“我的愿望是妈妈不要打骂我,还希望妈妈不要烦我……”王女士当即就愣住了:没想到女儿人生的第一篇日记,竟然要求母亲不要打骂她,而且稚嫩的言语中居然对深爱她的母亲充满了怨恨!  相似文献   

17.
《山西老年》2013,(1):66-66
编辑同志:我的孙女琪琪是小学三年级学生,每天由我负责接送。上个月的一天下午,因我有事,让琪琪的父亲去接琪琪。而琪琪的父亲却把这事忘了,以致琪琪放学后滞留在校园内与其他同学一起玩耍。琪琪在校园内水泥地上的双杠上玩倒挂时,不慎摔下造成身体多处受伤和骨折,后由其他同学护送回家。  相似文献   

18.
秋天到了,这次习作就来写一写秋天的美丽景色吧!自然风光五彩缤纷,古今中外有多少画家画不完,有多少作家写不尽,可我们有些同学却写来写去老是那几句话。  相似文献   

19.
1961年12月20日,美国密歇根州马林城的一个小镇到处张灯结彩,皑皑白雪覆盖下的小镇银装素裹充盈着节日的气氛。8岁的米歇尔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平常听课特别认真的他,此时却显得心不在焉,脑海中浮想联翩的都是今年圣诞老人到底在他熟睡的时候会送什么礼物给他?因为爸爸妈妈提前告诉了他。今年圣诞老人给的礼物与往年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徐家成 《新少年》2010,(6):10-12
五年级女孩胡晓牙本来就性格内向、胆小,尽管她学习呀、画画呀、手工课呀都很优秀,可是学校里一搞活动,她都不敢出头,总是落在最后面。三年级时,由于爸爸摔伤了腿,家里生活一下子艰难起来,妈妈只好外出打工,先是在抚顺,后又到了大连,差不多一年才能回家一次。这样一来,整天心里想妈妈的晓牙就变得不声不响,更加孤僻内向了。就连课堂上,老师叫她读课文,她都红着脸,站在那好半天也不敢张嘴。唉,这胡晓牙呀,真成了班里人人皆知的小闷葫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