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生命的意象是诗歌的灵魂。阿库乌雾站在整个时代的高度,以民族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维度的学术视野,在其诗歌中罗列了众多的乡村意象、都市意象、心灵造象等意象体系,传递出丰富的文化意蕴。这是诗人诗歌创作的飞跃,是诗人生命突围的依托,更是诗人对艺术人生的追思。  相似文献   

2.
有生命的意象是诗歌的灵魂.阿库乌雾站在整个时代的高度,以民族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维度的学术视野,在其诗歌中罗列了众多的乡村意象、都市意象、心灵造象等意象体系,传递出丰富的文化意蕴.这是诗人诗歌创作的飞跃,是诗人生命突围的依托,更是诗人对艺术人生的追思.  相似文献   

3.
阿库乌雾是一位天才的彝族诗人,他在抒写个人心路历程的同时抒写了整个彝民族的史诗,这就是从巫界灵性的英雄时代向个体人性的寓言时代的落寞和衰变,其问经历了从灵性向诗意、向圣性的低落和回归.作为诗歌文本,阿库为我们提交一个充满巫界灵性的世界.它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巫界灵性的最高层面,是信仰和神秘的层面;二是顽强不屈的生存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种族精神.不仅有着直面牺牲、承担苦难的勇气和信念,而且有着理性批判的反思意识;三是彝民族的生存现状和文化状态的叹悼.我所做的工作只是解读;我认为这是一个前提,亦即首先使读者理解阿库的诗,进而从阿库的诗里看到一个民族历经远古走向现代时的英雄末路.  相似文献   

4.
彝族诗人阿库乌雾敏锐意识到"混血时代"的到来,对"混血时代"诗歌的价值追求有着清晰的认知、充分的理解和执着的践行。他的多语种诗歌已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标本案例,彰显出全球化语境下"跨文明写作"的在场意义。同时,作为诗评家和学者的阿库乌雾,他的诗与诗学有着持续的互文性。如何在彝人、学者、诗评家与诗人等多重身份构置的阐释框架内,重估阿库乌雾在当代诗歌价值构建中的意义,成为学界亟待回应的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5.
阿库乌雾彝文散文诗集《虎迹》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当代彝族母语文学文本,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厚且富于真知灼见。他一方面在努力完成母语文化生命力的承载与接续,用文化行为、精神举措及生命内涵去破译并保护母语文化;另一方面凭籍学者的智慧,用超前的文化意识去重新体认民族传统习俗和民族古典精神的价值,进而强调在根植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土壤的同时,广泛吸纳其他民族的文化养分,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个性融入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前列。  相似文献   

6.
阿库乌雾的诗力透彝族文化的深处,写出了民族生命的本源美和力量美,并在宗教文化的溯源、思考中,显示出一种元初客观真实状态及多元存在观念。哲学的深思与现代艺术观念的结合,又促使诗人走向预谋新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形象的重构,其终极目的是圆成一个民族现代生存精神与艺术精神完美同构的梦。在艺术美的追求上,诗人力图以出走而后回归的视野来审视民族历史文化,在丰富多彩的意象组构中,昂扬着一种来自民族文化深层的阳刚之美。其艺术手法多样,艺术风格独特。  相似文献   

7.
阿库乌雾诗歌突出地表现为民族性与现代性交融辉映。诗人在家园怀恋中追寻人生理想,心灵对本土的皈依,再现民族风情;同时也有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以感伤情怀面对尴尬的传统,为现代物质文明下的精神失落哭泣,对民族文化的痼疾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阿库乌雾一直运用彝语和汉语进行诗歌创作,阐释了彝族人民的历史遭遇、现代境况和精神世界,他的内心经历了焦虑、警惕、释怀三个阶段。他长期坚持语言文化的策略,本着求新求变的宗旨,既突破了传统文化的藩篱,又克制了现代文化思潮的激进影响。而且,近十年来,他浸淫于古老的毕摩经书诗文之中,挖掘本族裔文化的精华,促使其重新流光溢彩。本文将全面分析他的诗集,剖析其诗歌创作的心路历程和文化策略,认为诗人用彝语和汉语创作的诗文很好地构建了混血文化的理想王国,并借助比较文学变异学仔细考量诗人在后现代语境和多元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中,进行彝族诗歌创新实践的价值,重构民族身份的主体性,打破了彝族诗歌创作的旧模式,将彝族诗歌带出困境,开辟了新路径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阿库乌雾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意象,在世界少数族裔文学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内外学者将更多的关注点聚焦在文学的边缘地位、作者本人的身份、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等问题,较少关注诗歌本身。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阿库乌雾诗歌,探究阿库乌雾是如何打破雅克拉康的虚像,向内求真直抵文学生命的思想和精神层面,回归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0.
彝族学者型诗人阿库乌雾的彝、汉双语诗歌创作有着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审美追求。诗人凭藉对彝民族诚挚深厚的情感源泉 ,极力破译并升华古老而神圣的民族精神 ;以迥异的文化质素对汉语渗透并与现代诗艺溶合追求少数民族汉语诗歌的美学建构 ;在现代语境中以对生命终极关怀的宗教精神完成叛逆回归后的再度超越  相似文献   

11.
彝族学者型诗人阿库乌雾以深厚的民族文化为底蕴,借鉴西方意象诗学的理念,运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众多新颖、独特、韵味深厚的意象,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独特体验、诚挚的民族情感,又融入了诗人对现代文化精神的理性思考,体现了诗人对民族文明复归、文化繁衍的深切关照。该文从象征意象、意识流意象、变形意象等三个方面对阿库乌雾汉语诗歌的现代意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生活和时代的审美反映,是人类个体和集体经验的文化表征。阿库乌雾作为所在区域民族的一员,作为人类社会 里的一员,从未因为肩负这几种角色而产生内心的冲突,诗人通过诗歌叙述了自己的世界主义思想。从三个方面去阐述阿库 乌雾《凯欧蒂神迹》中的世界主义思想:首先诗人对他族文化表现出了一种开放接纳的态度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对多民族 文化的广泛理解,主要体现在诗人对美国原住民文化、非洲裔美国文化以及美国其他族群文化的热爱和深刻理解。其次,诗人 与美国原住民文化展开了深刻的对话,从而批判性地思考彝族母语文明并质疑关于美国主流文化的固有观念和偏见。最后, 诗人与他者文化认同强化了诗人的道德责任感。只有当阿库乌雾世界主义思想得到应有认识和全面理解的时候,我们才能够 更好地理解新世界主义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对阿库乌雾具有民族志意义的人类学散文文本的诗学、民族学和文化学意义上的特性、风格、技巧和文化艺术价值进行述评和理论研讨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文学人类学写作的性质与作为.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文学人类学写作可以视为当代民族志,同时是考量民族文化保存和变异的活态文本,是认识该民族文化的价值,发现该民族当代审美追求变化轨迹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4.
[摘要]彝族诗人阿库乌雾与印第安诗人约瑟夫·布鲁夏克都来自少数民族部落,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他们用诗歌来抒发本民族的心理诉求,力求吹响本族裔传统文化兴起的号角,他们是本民族文化发展历程的主要见证人。阿库乌雾对美国印第安传统宗教文化的关注,夏鲁布克对中国天人合一文化观念的认同,二者在传统文化观念上较为契合。二者的诗歌创作彰显了文化救赎和忧患意识,在多元文化时代思潮下,他们力图捍卫少数民族诗歌的人文精神价值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阿库乌雾的动物意象叙事以现代性审美对传统文化意象进行转译和重铸,让传统谱系的文化符号从意指单薄的传统 原型意象转向现代流动多变“镜像”,对族群历史记忆(传统遗产)和现实个体遭遇(都市生存)进行了多重的投射,实现了传 统审美符号与现代经验情境彼此激发的能动关系。 这种意象策略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学传统意象由抒情性转向叙事性的现代 性变革,也对少数民族文学的都市写作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16.
彝汉双语诗人阿库乌雾的生存个体话语诉说功能一"出场",就不仅遭受着现代汉语强度削弱、挤压、排斥与整训,也正与现代汉语一起经受着全球化、规范化、工业化,标准化等权利"发展"语言的规训,是一种双重甚至多重"语言暴力"。面对这一尴尬处境,诗人通过诗性思维的出场来行使话语功能,在日益失语的处境中进行话语权追寻、把捉,从而实现民族性的超越,语言的超越。以极具代表性的"第一母语"的遭遇来昭示着汉语的命运发展,可以为当代汉语生存体系树立一个明确的参照坐标,起到警示性的作用,进而修复主体追逐物化利益中所丧失掉的诗性语言,为实现"诗意地栖居"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人类学视角和日记体式切入,探究诗人阿库乌雾对印第安古文明历史性衰微的体察、折光、拷问、反诘所达到的审美人类学高度,指出《密西西比河的倾诉》是诗歌和文学人类学联婚的宁馨儿,再次显示了学者型彝、汉双语诗人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手抄本名为《石头记》,而书中更有女蜗补天之石、通夏宝玉等和石、玉相关的意象,甚至男女主人公也以“玉”命名,可见玉石在书中的地位,本文试从文化角度入手,分析作品中浓重的玉石崇拜心理,并挖掘其文化底蕴,以求更深屡次地理解曹雪芹的创作本意。  相似文献   

19.
伊萨克·迪内森的《走出非洲》是一部充满异域色彩的自传体小说,以非洲和非洲人民为主要描写对象。作者自身具有三种不同的文化身份,欧洲贵族、白人女性和殖民商人。在各种不同身份的关照下,迪内森笔下的非洲和非洲人民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另一方面,异国形象的各种呈现都是迪内森多重身份的一种隐喻再现,以帮助作者全面了解自我,完成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反对法西斯侵略要求世界和平是老舍的《四世同堂》表现出的伟大主题,但更深层次的是老舍对中国古老民族文化心理的沉思。作品剖露出在民族危难中不同的心理性格,形成了民族的渣滓、民族的基石和民族的精英三种心理性格系列,从而抨击了传统的升官发财的观念和苟且偷安的心理,呼唤爱好和平与英勇刚毅相糅合的理想的民族心理性格。作品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剖露是一种艺术的沉思。老舍在不同国度的民族性的比较中揭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因袭重担;将人物的活动和心理性格的描写置于古老民风民俗的环境中,使作品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将热讽和冷嘲相映照、描写和议论融一炉,深刻形象地揭示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性格。《四世同堂》当列入世界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林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