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份关于四川藏区牧民定居工程的深度观察报告 ⊙一次对于游牧文化当代命运的深层索解 ⊙面对游牧文化的现代转型——这个世界级难题,四川省正在提供一个解决其困境的方案?一个兼顾传统延续与现代创新的可能性方案?  相似文献   

2.
记者:四川省的"藏族牧民定居工程暨帐篷新生活行动"在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兼顾了传统文化的延续,因此有可能对于游牧文化的现代转型这个世界级难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借鉴案例。在您看来,世界范围内游牧文化的总趋向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把游牧和定居绝然对立起来是不对的" 记者:国际上是如何解决游牧和定居的矛盾的,有无成功的先例? 李锦:从人类学的背景来讲,游牧文化是人类对生态资源进行利用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青藏高原藏族游牧区学校实施的"普适化"教育模式与藏族游牧文化背景的文化适应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游牧区的教育模式应在游牧文化的背景下构建,而非套用内地教育模式.以教育人类学的视野研究游牧区藏族学校教育对文化的选择,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将游牧区的学校教育放在整个游牧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从文化主位审视游牧区现代学校教育的社会和文化适应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彭兆荣  李春霞  葛荣玲 《民族学刊》2010,1(1):45-54,163-164
随着游牧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日渐缩小,以及我国草原牧区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游牧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为了给学者提供一份有参考价值的研究"图景",作者对国内外近30年有关游牧地区和游牧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并对我们今天该有怎样的游牧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牧人的饮食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是我国传统的两大主体文化。文章研究了适应游牧环境和游牧经济的牧人的饮食文化。牧人的肉食品、奶食品、茶文化和酒文化都独具特色,构成游牧文化的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7.
现代维吾尔族主要是一个农业民族,其经济文化类型属于绿洲灌溉农业。历史上维吾尔族曾经历了狩猎、游牧等经济模式,9世纪中叶以后,逐渐改变为定居的农业民族。在边疆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选择应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陶瓷在游牧文化中的表现力和游牧文化如何丰富陶瓷文化及其表现力。陶瓷是一种材质和工艺的代名词,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承载了创造者和使用者的文化元素并且不断发展。实践证明这种可塑性极强的工艺及材料非常容易被不同文化体系的人群接纳和欣赏,并能够与其微妙融合产生新的价值和美。游牧生活具有明确的审美取向和特点,其文化影响代代相传,影响深远,但陶瓷在这个文化领域的应用却并不突出,不究其原因只探讨现在,陶瓷与游牧的融合定能产生独特的陶瓷和不同的游牧。  相似文献   

9.
黄泥堡的历史,是一个人群追求民族身份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在民族文化特征日趋模糊、身份危机时时存在的情况下,黄泥堡裕固族在文化记忆中采取了淡化农业文化特征、强化游牧文化特征的策略,将游牧文化作为挽救民族文化的救命稻草。 我想这就是黄泥堡裕固族历史梳理中出现的怪现象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10.
绿色和谐理念是一种新的哲学观,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因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此视野下,人与人、人与自然及整个宇宙之间都处于一种现代生态学的观照之中.蒙古族的生态文化是从古代蒙古族所从事的游牧和狩猎的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运用绿色和谐理念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探讨,可以使我们对蒙古族生态文化有一个更为全面、清新、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天山脚下游牧的灵魂,纵横草原千年的哈萨克。在传统与现代交锋的今天,那游牧的翅膀是否依然坚强有力?也许游牧文明在旁观者的眼里不过是一种相当原始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但是,在亚欧大陆上,正是这样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抗衡达3000年之久,谱写了这一地区民族的几乎整个历史。在这种游牧文明濒临消亡的今天,我们对于它内涵的认识和了解还远不能与它所具有的丰富程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12.
图瓦游牧部落作为蒙古族的一个支系,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纳斯,同俄、哈、蒙三国接壤.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图瓦人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逐渐开始融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大潮.旅游业的发展是把"双刃剑",作为边缘性传统小族群的图瓦人在获得发展的同时,其传统社会文化也面临着种种挑战;聚焦于处于现代旅游业影响下的图瓦游牧人群的社会文化变迁,经济、文化、社会组织与环境变迁为讨论重点;提出当前喀纳斯旅游业的开发应当向"文化生态旅游型"转型,旅游业的开发应当基于图瓦人传统文化的保护而展开.  相似文献   

13.
游牧文化中的生态环境观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从游牧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紧密关系、游牧文化中的环境保护思想及游牧民族活动行为中的生态环境观等方面,阐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研究和探讨不同文化传承交流的历史,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社会生活发展的基本状况,而且能够深入解读我国古代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与交融的实际。穿越时间的隧道,我们可以窥见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互冲突、渗透、融合、流变的历史轨迹,反映出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统及其文化因子在空前规模的交往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情景。本文试图从几个侧面探究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王小霞 《民族论坛》2012,(10):48-52
本文在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游牧维吾尔族族群达里雅布依人的历史渊源、受教育状况、宗教信仰、节日文化、婚俗,社会文化生活。提出人类社会依赖农业生存与依赖牧业生存的对等性,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的相对性和现代社会中小型文化存在的可能性和真实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水月 《中国民族》2014,(8):70-71
蒙古大营,是一种文化以餐饮的方式诠释蒙古族博大的文明,让人充满无尽的遐想与期待。蒙古大营,是一种穿越从草原戈壁到现代都市,从游牧大漠到世界舞台,草原文明今朝撼动全球。蒙古大营,不仅仅是一个餐饮品牌,更是一个光茉的草原文化传承者,小中见大,举重若轻,诠释和弘扬着灿烂而辉煌的蒙古文化。炒米、奶茶、嫩香羊肉,琴声、歌声、声声悦耳,品蒙古大餐、游天堂草原,听马头琴声、饮醇香奶酒、赏醉人牧歌……这里是歌的海洋、舞的故乡、亲朋好友们团圆欢聚的好地方,带你体验马背民族的传奇生活。  相似文献   

17.
蒙古人的一部历史文化档案──评《游牧文化》波·土默特夫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邢莉女士所著《游犹文化》一书,今年3月已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全书39万字。内容涉猎了蒙古族的游牧、狩猎、贸易、服饰、饮食、居室、交通、生诞、婚丧、节庆、礼仪、教育、科技、文...  相似文献   

18.
长江源区游牧文化中的精髓——民间文学,其中尤其是新发现的《格萨尔王传》与艺人,对于研究长江源的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价值,为人们进一步研究“长江源文化”体系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提供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9.
蒙古马源流考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是古代蒙古社会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过重要作用。蒙古人不仅狩猎、游牧、农耕离不开马,尤其迁徙、护疆、征战更离不开马,男女童臾都能乘骑,所以才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下面就蒙古马的祖先及现代蒙古乌的各支系状况作一探讨。1蒙古马的祖先,是蒙古野马。蒙古野马驯养成为家畜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蒙古地区,早在青铜时代就有养马的文化遗迹,古墓中出土的大量的马骨、马具则证明了这一点。几十个世纪过去了,那么蒙古乌的祖先究竟是谁?在哪儿?现在还有没有?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经过调查及各种历史…  相似文献   

20.
理解游牧文化和生态关系的主题,包括游牧生产、宗教信仰、宇宙观等维度.游牧生产构成重视和理解自然与宇宙的基础,原始宗教信仰把自然崇拜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其宇宙观中,形成一种独特的人地关系系统,这种关系是亲属关系的延伸.在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把科学环境知识体系与民间环境知识体系结合起来才可能更好地实现项目的目标,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