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廷相和徐敬德分别是15世纪中国和朝鲜哲学史上气论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虽然“气”是王、徐二人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但由于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两人对一些哲学基本范畴的认识既有相同处,也有不少差别,这些认识上的异同处正反映了当时东亚气论哲学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张载和徐敬德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但作为两个个性鲜明的气本论哲学家,二者深受气本论影响的人性论,在人性的来源、善恶以及去恶存善的修养方法等方面,既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点。比较二者的人性论思想,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他们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进一步地了解中韩两国气哲学的不同走向。  相似文献   

3.
朝鲜哲学家徐敬德在朝鲜的性理学发展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徐敬德的哲学是以气为中心的性理学。他主张气是世界的本原,气自身的运动是万物生成变化的原因,这是他的哲学中最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地方。但他在理气观上却没能彻底坚持气的主导地位,因此他的哲学不是彻底的一元论,而是具有明显的理、气二元论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王廷相的历史哲学如同他的自然哲学一样,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它主要是由古和今、因和革、理和势以及变和常诸范畴所构成,有一个较完整的历史哲学范畴体系。一、古和今古和今这对范畴,是王廷相用以说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或趋势的一对范畴。王廷相在“古今之变”上,是一位著名的历史进化论者。他的基本论点是:“道无定  相似文献   

5.
张载和徐敬德是中朝两国气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哲学思想既包含着独特的气哲学思想,又包含着深刻的认识论思想、人性论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他们的认识论都是建立在气本论基础上的,对认识的来源、过程、方法和目标有着较为共同的观点;他们的认识论对上述问题的看法也表现出非常鲜明的个性,这既反映了他们对儒学思想的继承,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认识论取向;他们的认识论是追求圣人的境界和以万世太平、安宁为终极目标的道德认识论。  相似文献   

6.
徐敬德、字可久、号复斋、又号花潭。是朝鲜十六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朝鲜哲学史中影响颇大,在朝鲜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研究徐敬德的哲学思想,对于了解朝鲜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探讨中朝两国哲学思想的相互交流和影响等问题都是极有帮助的。徐敬德,1489年出身于朝鲜松京(现开城)禾井村的一个贫寒的两班家庭。一生未曾当过官。39岁时他迫于母命进京应考,得了个成均生员的学位,但他没就任。他长期隐居花潭,钻研哲理,并从事教育事业,过了一生清寒的学者生活。卒于1546年,享年58岁。  相似文献   

7.
与先秦哲学形而上的取向不同,汉代哲学将老、庄的道论下降为元气自然论,将孔、盂、荀的心性落实为身体的有机构成,这种哲学思维的“堕退”是其价值长期不被肯定的原因:但是,汉代哲学以一体之气贯通天人,却为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命题提供了最具现实感的形式。对人自身而言,它以对人体的构成性认知取代先秦关于人性的抽象思辨,认为人的存在就是形、神、志、气等多种要素的有机凝聚。这种“身体-整体”和“身体-主体”观,不仅有效弥合了人体内部身、心、灵、肉以及人性善恶的对立,而且为后世中国哲学和美学对人的阐释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像魏晋美学的形神问题、宋明理学的心性问题,均无法脱离汉代哲学关于人体认知的背景。  相似文献   

8.
哲学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哲学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代哲学变革成为了哲学教育不可扭转的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让哲学教育更加实用化,哲学的实践功能也日益凸显,这对目前大学生哲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积极实现哲学教学的调整十分必要。本文将从哲学变革对于大学生哲学教育的重要性入手,指出目前哲学教育存在的意义,并对哲学变革背景下如何实现大学生哲学教育提供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人是社会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政府是治理社会的权威组织,因此政治体制的设计离不开对人性的认识,离不开政治思想的支持。纵观西方思想家关于人性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是在认定人性具有欲望、私念的前提下来对政治制度进行设计的。一方面,他们认为人性中有不完善的一面,因此在政治体制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使政治体制能抑恶扬善;人性有弱点,为避免它对社会造成损害,必须对权力加以制约。男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人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当代西方经济理论的前提、结构和历史发展的哲学考察,批驳了西方学术界关于当前“经济学危机”的种种解释,简略剖析了他们为治疗经济学疾患所开列的种种处方,同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从而也问接显示出:开展经济哲学研究,对于认识和运用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学是十分必要和急迫的。  相似文献   

11.
从天理与善恶关系的角度看程颢与程颐天理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颢的天理与气为一体而尚未能分离,故而在程颢看来,气的善恶必须由理的善恶来负责。程颐则放弃了其兄理有善恶的观点,而将以善镇恶之理发展为纯善无恶之天理。此即将天理与气区分开来,理不再对气的恶负责,从而将恶的根源完全推给了气。这样,程颢与程颐的学术重心便很不相同,程颢的天理与气一一对应,故而其理与气关系的问题不多,主要的问题在于天理与性的关系问题,即天理的善恶如何经心性拣别而形成善性的问题。程颐则已解决了此一问题,其“性即理”将性与理直接贯通,其学术的中心在于如何处理理与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语》释名辨正及《学而篇》校释考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论语》释名之分歧主要在“论”字上,对“论”的解释达八种之多,其中唯章太炎的“论”作“仑”说合乎历史实际。古今对《学而篇》的校勘、解释亦不乏分歧,故略作考察辨正:对“学而”章应作整体性、连贯性解释;“为仁之本与”之“仁”作“人”;“传不习乎”之“传”的本字为“专”;“贤贤易色”句意即“贤贤”“修然”;“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句意即君子忠信,不与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  相似文献   

13.
金忠烈是当代韩国哲学界一位既有深厚学养又富有人格魅力的著名学者。其学融贯中韩,会通中西。在哲学上,他对传统的“天人合一”说作了富于新意的诠释,并建构了一个以自然为本的天人合一体系。对“和谐”思想的论证亦颇具新意,早年即已关注技术文明可能造成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并以鲜明的人文关怀,畅扬“天人和谐”理念。在儒学史研究方面,提出了韩国儒学源于中国的鲜明观点,纠正了时下某些偏颇之见。对于南冥学研究,他更有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4.
善恶观念是道德哲学中最基本的一对概念,是人们对某种行为或事件道德与否的评价、观点和看法。随着社会生活中价值观、道德观的急剧变化,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显得极为必要。如何把握善恶的本质及功能,如何确立善恶的标准以及如何对善恶问题进行新视野、多角度的研究,已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德国著名哲学家罗伯特·施佩曼认为“善”与“恶”受制于文化形态、时代、社会阶层以及使用该词语者的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它具有相对性。判断行为是否“善”的最终标准就是看此行为能否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一个人一旦形成了坚定的内心信念,就会在内心信念的支配和驱使下,对自己的道德活动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和审视,自觉履行道德义务,产生善举。  相似文献   

15.
从文学传播角度看,《画皮》从清代妻妾对比意味,到20世纪善恶斗争主题,再到2008年陈嘉上浪漫传奇式演绎,经历了相对完整的传播流程,其意义也相应发生着转换。那么对《画皮》的主旨以及现代电影改编中所发生的意义转换,应从文学传播角度做动态理解。这样才能避免从本质主义思路对《画皮》的电影形态强加社会批判使命,从而正确处理文学作品与电影改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荀子的“人性恶”及“隆礼”、“重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性的看法历来众说纷纭。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 ,由于人性上的唯物观和平等观 ,他又认为人性不但应当改造而且也是可以改造的。在人性改造理论的基础上 ,荀子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治国主张 ,对当时及后世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僧侣与哲学家?记录了一对分别以西方哲学家和在东方受过佛学训练的僧侣身份的父子展开的一场关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深入对话,内容恢弘而细腻。文章分别从科学研究与心灵探索、人类深层意识、人格结构、人性之善恶四个层面对其佛教与西方心理分析比较的视角进行了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边沁功利主义刑法思想的哲学基础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伦理观,他认为刑法是一种必要之恶、惩罚之恶,因此主张将"功利"一词具体化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以此功利理论为指导建立刑法理论,提出了刑罚轻重设置的规则,以作为刑罚的合理根据.  相似文献   

19.
儒家的理想不仅要让人成其为人,而且还要让社会成其为社会。古代中国,政权马不停蹄地换,甚至还会一时真空,但社会却还能够维持得很有好,人伦秩序一天都不乱,靠的就是教化的力量。在对江北水村余氏耕读堂的田野调查中,发现其祖辈留下来的仁、义、礼、智、信之"五常"与忠、孝、恕、廉、耻、温、良、恭、俭、让之"十德",其新修"族规十二条",充满儒家精神与儒家情结,已成为其家风,世代相传,遵循不移,影响族人做人、做事。王阳明的《南赣乡约》,发挥底层精英作用,彰善纠恶,能够使人做"良善之民",营造出"仁厚之俗"。相比之下,《万集乡严南村村规民约》则显得简陋、单薄,失之于空洞,儒家乡村治理传统之断裂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孟子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天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思想,强调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对自然的改造与利用.由于二者的互补性,可以将二者综合起来,为我们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即把改造自然与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片面强化人对自然的索取,又不能停止生产,以此建立起人与自然全面、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