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琴 《经营管理者》2013,(15):356-356
陈独秀是五四时期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五四时期陈独秀对东西文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本文旨在厘清五四时期陈独秀的东西文化差异观及对其东西文化观进行简要评价。研究五四时期陈独秀的东西文化差异观,对于研究陈独秀的思想、深入开展中西文化问题的讨论,都具有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头等大事。它影响此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至深且钜我们经常说继承、发扬“五四精神”,然而对于“五四精神”重要内容之一的“民主”,如何理解及如何继承,都值得深入研究探讨。一、“民主”与“科学”口号之提出谈“民主”与“科学”这两面大旗,就不能不提起陈独秀(1879-1942)这位著名的思想家、启蒙教育家。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宣传者、组织者,并曾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之职。北伐时期因执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在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中被撤销总书记职务。后坚持错误,反对武…  相似文献   

3.
再造语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二十世纪中国有两场针对汉语的革命我们至今不忘 ,一是胡适发动的白话文运动 ,再即是毛泽东发动的“反对党八股”的斗争。从“划时代”这个意义上看 ,胡适的运动当然更出名 ,不过 ,说老实话 ,白话文这件事起念头虽然很难 ,但真办起来还是比较好办的。首先革命的对象明确而集中 ,文言文就明明白白、老老实实地待在那里 ,可以一把抓住狠打 ,可以拎起来把它挪开。再说白话文运动还幸得陈独秀这样“必不许人有任何讨论余地”的凶猛之人 ,幸得鲁迅这样若干年后还“以最黑暗、最恶毒的诅咒咒骂倡文言者”的老辣之将 ,何愁攻而不克。不数年民国政…  相似文献   

4.
哭时间摄盆氛龚主要议题镖澄_}。叱.年7月23川上:。:I。。,:}宫卜仑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通过了中}陈独秀一!’“县吉占北:”六!12人1 50多人l,。.‘望贾贾公价七乙星贾公佘之公讼1。份货老1!犷公况省人一}至7月3111}侮I“八}‘“少八}国共产党党炳和《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书记)二’”粼劣日缸2“一“麟裘犷翼攀缪黔聋巡,_墨戴 11}}I讨论确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国民羊命统I {1923年6月12111广}}一战线的问题.通过了关于国氏运动及囚氏党!陈独秀三!}}30人}.I2。人!问题、劳动运动、农民问题子决议戈,以及!_‘ }至6月201一,}州}…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早年加入同盟会。五四时期与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等人同在北京大学任教,冯友兰是其弟子。上世纪20年代初辞离北大,到河南、山东倡导乡村建设运动,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世称现代四大儒家之一。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最为国人瞩目的却是上世纪50年代初,梁先生在怀仁堂与毛泽东主席当面辩论,  相似文献   

6.
孙郁 《领导文萃》2010,(14):76-79
<正>陈独秀与张国焘,按天分,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学者,当时的环境,却让他们做了另外一种选择,即由学术转向政治。他们自愿放弃学人身份,甘愿做一个革命者,把"五四"的文化风潮,从书斋转向社会。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周作人在“五四”时期主要是以旧思想、旧文化的叛逆者的形象出现于世人面前的。但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落潮,周作人积极的政治热情逐渐消退:他逐步由一位为人倾慕的“叛徒”过渡到住“在十字街头的塔里”的学者,进而蜕变为一名“隐士”。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他未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同时喜好恬静、随遇而安、缺乏执着的人生信念的个性特征导致了他的蜕变。  相似文献   

8.
1916年11月26日,陈独秀和亚东图书馆的经理汪孟邹等人离沪北上,28日到京,入住前门外的中西旅馆。其时,陈独秀把《新青年》在上海办得很红火,并与汪孟邹等酝酿办一个“大书店”,此番便是为此事招股而来。  相似文献   

9.
何贤桂 《领导文萃》2011,(14):58-61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傅斯年是北大学生游行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当天上午,傅斯年在北大主持筹备游行示威的会议,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等到下午两点半左右,北大学生游行正式开始,傅斯年扛起大旗,走在队伍的前列。一路上,  相似文献   

10.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新青年》“一枝独秀”,使陈独秀声名鹊起。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同月,蔡元培聘请了只有秀才学历的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一职(相当于副校长),陈独秀与胡适等人在北大以《新青年》为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遭到了守旧势力的仇恨,社会及学校的各方旧势力集结在一起,对新文化进行围剿。他们造谣陈独秀嫖妓,而且陈独秀与人为争一个妓女而抓伤妓女的下体隐私部位,1919年3月,陈独秀被迫离开北大。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在北京新世界游艺场顶部露天平台上散发传单而被捕,在各方的营救下,1919年9月16日陈独秀以胃病为由,被保释出狱,但其行动仍然被北洋政府严密监视。1920年2月,为了防止警察的追捕,李大钊赶着一辆驴车化妆成年关下乡收账的账房先生,陈独秀坐在车内,装成东家模样,还把帽子压得低低的以防引入注意,  相似文献   

11.
走进初冬的北大,活跃的气息并没有被寒冷所湮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殿堂,这所学校拥有太多的第一,从创立伊始到“五四”运动,从改革开放到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她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刘伟教授就在这里求学、教书,成就他年轻而光辉的事业。粗略看看刘伟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国内经济学的顶级刊物《经济研究》上发表了十五篇文章,两次获得国内经济学的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学奖”,这些成绩足以让那些出自名校的经济学博士们感到窒息般的鞭策。其实,初读刘伟教授的文章就有这种感觉,  相似文献   

12.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回顾与背景 “五四”运动以后,大批知识分子怀抱“救中国必先救农村”的理想信念。投身农村调查研究,如陈翰签、王寅生、钱俊瑞、孙冶方、薛暮桥、费孝通等;晏阳初在河北定县、梁漱溟在山东邹平进行了历时近十年的乡村建设运动。这些实践,产生了一大批理论成果,如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又名《中国民族之前途》),费孝通的《江村经渤、《乡土中国》,晏阳初的《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律设》、《开发民力与建设乡村》.等等.  相似文献   

13.
90年来,对于“五四”的纪念与表述,大多停留在意识形态的论争,极少有学者愿意从社会层面去认知那个时代的精神遗存。原本内蕴丰厚,值得再三解读的所谓“五四精神”,多年以来,被简略在爱国与卖国的二元表达之间。  相似文献   

14.
“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这是政治家陈独秀的一句名言,也是他生活的写照。  相似文献   

15.
20年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我国本世纪内继“五四”运动、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又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经济领域内,经济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经济改革实践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在结束了十年动乱、全国上下面临全面拨乱反正的重大历史转折时刻进行的,是直接针对“两个凡是”提出来的,其焦点在于: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领袖的决策和指示?是书本教义?还是实践活动?从一个侧面来看,这场讨论给人们提出…  相似文献   

16.
文化认同的困境──9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反西化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认同的困境──9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反西化思潮许纪霖80年代中期的大陆知识界,曾经有过一场被称之为“新五四启蒙运动”的文化热。文化热的思想主题是中西文化讨论,虽然思潮汹涌,百家争妍,但总的趋势不外乎扬西贬中,以西方文化为武器,批判传统文化,以推动中...  相似文献   

17.
◎“五四”前后,黄侃和胡适同在北京大学任教。黄竭力反对胡适所提倡的白话文运动。有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口口声声要推广白话文,却未必出于真心。”胡适不解其意,问其故。黄侃答道:“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就不应叫胡适,应该叫‘往哪里去’才对。”胡适听后一时语塞。◎胡适当年曾感慨:中国有古训“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应该再加一条“时髦不能跟”。这句话后来被李敖盗用。◎汤用彤自信近于傲慢,当得知其所撰《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获奖时,汤满脸不高兴。“多少年来都是我给学生打分数,我的书要谁来评奖!”钱穆谈起…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说,在中国要进行变革,“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需办杂志。”他主创的《新青年》杂志,对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军嫂,吴筱萍随夫辗转赣、湘、粤等省,每次都面临从头开始的选择,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自己钟爱的“检察官”职业,总是抓住机遇,不断超越自我:从江西的“优秀公诉人”,到广州的“王牌公诉人”,再到全国“人民满意检察干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荣誉来之不易!特别是在对“天字第一号案件”——张子强案的审判中,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把“世纪贼王”张子强送上了断头台。作为一名母亲,昊筱萍对常常无法照顾儿子感到亏欠许多。然而,多年的本职工作让吴筱萍对那身检察服有太多的感情:她动情地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位置。我就喜欢当一名国家公诉人,我喜欢开庭的那种感受……”  相似文献   

20.
“五四”距今已经80年了,而人们对于五四运动的性质却依然莫衷一是。有人说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有人说是青年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有人说是自由主义的人权运动;有人说是民族主义的国权运动。混淆的根本原因是把五四运动和与之同时发生的新文化运动搅在了一起。本文指出:这两个运动的演员有所重叠,却是脚本不同的两出历史活剧。两个运动代表了现代中国人思想上的两种觉悟,虽然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其中的一种遮盖了另一种。对于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同异,历来有四种不同的阐释,支撑这些阐释的是四种相互角逐的政治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