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仰激励的发生机制及其权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申来津 《人文杂志》2003,1(1):143-148
作为一种精神资源 ,信仰始终影响着人的行为模式和人格特征。信仰激励是对信仰发生作用样态的描述 ,指信仰对人之行为选择的干预和影响 ,包括对符合信仰规范 (教义 )行为的驱动和有违信仰规范行为的抑止。信仰激励的质和量预示着信仰者的虔诚度和行为度。那么 ,信仰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本文对信仰激励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了提高信仰激励的有效性 ,本文引入权变理论作为分析工具 ,对信仰激励进行权变分析 ,从而进一步说明信仰激励的适用规律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信仰的危机与重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信仰及其文化内涵信仰虽然是一种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但信仰本身却并不是精神冥想的产物。信仰说到底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化,它具有着丰厚的社会文化内涵。第一,信仰蕴含并展示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信仰是隶属于人类的精神世界的。人类精神世界的产...  相似文献   

3.
黄健 《兰州学刊》2012,(11):207-209
文章以文化人类学理论作为普适价值观体系,整体性探究鲁迅文化人格的内涵。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因此,价值观是形成作家文化人格的根基,形成了独特文化人格的作家,都具有自己个性鲜明的精神信仰。文章便是由鲁迅精神信仰的四个层面:家族性人伦情结、社会道德情感、宗教意识、哲性精神,论析其文化人格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4.
道德信仰从其形成的状态讲 ,既包括道德信仰作为客体的形成过程即道德信仰形成的发生性过程 ,又包括道德信仰作为客体被主体客体化的形成过程即道德信仰形成的完成性过程 ,具体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一、习染—经验方式从主体客体化的向路看这是一种常见方式。习染是在道德主体不受任何强制指向的作用中 ,通过道德环境的不断作用 ,在无意识状态中所完成道德信仰的过程和方式。人自从出生起就不能不受到客观道德环境的作用影响 ,接受社会文化对他的塑造 ,“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埃及、巴基斯坦或印度尼西亚的穆斯林家庭 ,那么他很可能成为一名…  相似文献   

5.
黄健 《学术探索》2014,(6):142-146
依据文化人类学理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因此,价值观是形成作家文化人格的根基,作家的精神信仰则是形成其文化人格的核心要素。进一步说,作家的文化人格是由以下两个方面的精神特征整合而成的,一是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中逐渐形成并发展演变而成的精神图式,二是文化知识体系的建构中逐渐形成并发展演变而成的精神图式。这两个方面的精神图式又分别由血脉人伦情结、社会道德情感、宗教意识、哲学观念这四个层面的精神内蕴建构而成,鲁迅文化人格精神结构的形成也是如此。在文化人类学视阈中探究和建构鲁迅文化人格的精神结构,能够充分体现出中西方价值观的交融以及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儒家理想人格略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哲学本身是人学,对天人关系的论述,对人性问题的揭示,对道德伦理的设定,其最终落脚点皆旨在解决理想人格的构建问题。儒家将理想人格区分为圣人、贤人、君子以及仁人、大丈夫、成人等不同的层次序列,并赋予每一种人格以不同的内涵。儒家与道家同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关于理想人格的设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儒家理想人格实际上也是一种道德人格,道家理想人格则表现出了明显的非道德倾向;儒家理想人格是一种人伦人格,道家理想人格表现为一种非人伦人格;儒道理想人格皆具有自由的属性,但儒家理想人格是一种道德世界的自由人格,道家理想人格是一种自然世界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7.
孙峰 《南方论刊》2007,17(8):69-70
信仰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支配着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最高理性,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然而,由信仰所衍生的一些异化形态却始终困扰着人类。在强调社会经济因素是信仰异化的根本原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信仰异化的社会心理成因。文章就试图从集体无意识、市场经济理性原则的泛化使信仰作用趋于弱化、社会发展与信仰不同步的心理冲突入手,剖析信仰异化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204-209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形态,是一种合理的民众的地方性知识。从理论层面上看,民间信仰正功能背后潜藏着负功能,但民间信仰的正功能要大于负功能。从实证层面上看,农民对民间信仰的功能普遍持实用态度。农民的个体性特征影响着他们对民间信仰功能的认知和态度,民间信仰的传统功能存在着不断被赋新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海岛妇女民间信仰活动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宗教自由政策的落实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我国各地民间信仰的存在环境不断宽松,民间信仰活动也日趋活跃。浙江舟山地区民间信仰活动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妇女已成为民间信仰活动的主体,其信仰活动的影响力已渗透到妇女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女性作出决策、进行人际交往和提高自身话语权等方面,都发挥着作用。海岛妇女民间信仰在现阶段的存在和活跃,虽然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作为较低级的一种文化现象,其负面效应也是相当明显的。关注海岛妇女的信仰活动状况,既有助于客观地认识妇女所面临的处境,也有利于相关部门做好对民间信仰的引导管理工作,实现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协谐。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文化环境与青少年人格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平 《江西社会科学》2004,(11):175-177
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也是其人格成长的过程。青少年人格的塑造和发展要受生物遗传和社会文化环境两大方面的影响。生物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而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社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其不同的文化形态决定着青少年人格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考察明清小说充满生机与矛盾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明清小说作品浩如烟海,内容纷繁歧异,但其中仍然存在着共同的思想特征和精神文化取向。作为明清小说创作主体的众多优秀作家,始终关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具有匡世济俗的热肠,自觉充当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设计师的角色。这样,就形成了明清小说探索理想社会、设计理想人格这一主潮。这个主潮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奔腾起伏,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王道仁政理想与救世英雄元末明初,是明清小说思想文化主潮的形成阶段。对王道仁政的向往,对正义与公道的期盼,对定鼎安邦的救世英雄的赞…  相似文献   

12.
宗教与社会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在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变迁;宗教本身也是一种社会需要,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人们寻求精神需要时的一种选择,它以自己的信仰对社会道德有所担当和作为,它以自己的信仰体系去解释和说明科学尚未认识的领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认识世界的需要。理性地面对客观存在的宗教现象,正确引导和利用宗教这一社会资源,使之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13.
信仰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现象和特别的心理机制,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着眼当代中国主导信仰建设的现实问题,探索当代中国主导信仰建设的时代背景、主要问题、形成原因,并对如何加强主导信仰建设进行思考,为营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氛围、强化当代中国社会主导信仰的影响力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这是当前中国主导信仰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现代基督教文化是林语堂人格构成中的根基性元素 ,因此林语堂将“人何以为人”这一命题作为自己的终极关切 ,并赋予“上帝”现代人文的涵义。信仰人格影响了林语堂的理性人格、道德人格、审美人格等 ,在他的文化人格中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现代基督教文化中的价值理念成了林语堂品评中国文化的潜在标准 ,从而造成了东西文化在他人格构成中的不同地位 :西方文化属于价值根基层面 ,中国文化属于审美情趣层面。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人类最本质的文化特征。语言现象和人类文化现象存在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作为各民族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无疑是民俗传承的工具;而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本身又是一种重要的民俗事象;作为各民族图解世界的一种文化符号,语言的力量更在各种民俗信仰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因此,在人类思想史上,“民俗”(Folklore)这个概念的初始语义正是  相似文献   

16.
谭桂林 《东岳论丛》2012,33(12):21-26
鲁迅的个人信仰乃是由他的整体的生命活动所形成,与他的血肉的生命体验丝丝相连.这种熔铸着个体生命经验、散发着血肉气息的精神基础保证了鲁迅信仰的纯粹性特征,也说明了鲁迅从“进化论一尼采主义”的信仰者前进到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这两个阶段的衔接是一种内在血脉相连的发展式的衔接,而不是断裂式的或者转折式的衔接.它的价值与意义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事业中获得了一份建立在共同信仰基础上的自我批判与自我反思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把信仰、理想和信念看作是一回事,用信念直接代替信仰。把信仰等同于理想,这是一种误解。当然,信仰也不是不可琢磨的东西,那么,信仰到底是什么呢 ?总的概括起来说,信仰蕴含并展示着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非理性与理性三大关系。古往今来,信仰都是努力寻求并保持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非理性与理性之间的最佳张力状态。从理论上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一个内在统一的观念体系,具体到个人而言,集中地熔铸、内化为信仰,并以之为中介具体地支配着人的行为。  一、信仰的概念  首先,信仰不等…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格的异化与理想人格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格,也称个性,在心理学中是指人的整个精神面貌。人格是文化的产物,是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上,在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尤其是作为经济基础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经济繁荣,物质丰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我们也惊异的发现,许多人变得个性单调,情感贫乏,没有信念,耽于物欲,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整个人格发生了扭曲。人们本能的呼吁传统人格的回归。然而,传统人格就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吗?市场经济时期的现实人格有无顺应时代需求,促进市场经济发…  相似文献   

19.
人格的解体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总是社会中的个人。一定的社会造就了一定的个人,形成了一定的个体人格。社会的特征往往通过个体人格的特征表现出来,因而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格形式。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也实现着新的重组和整合。受其影响,个体的旧有人格正逐渐走向解体,通过调整和重构,从而形成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格。  相似文献   

20.
人生观对主体的思想行为有着深层的根本性质的作用,它决定着主体的人格人品和人生态度。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他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精神、生活目的和行为取向。人生观既是世界观的具体体现,又是价值观的重要根基。但是,任何人的人生观的形成和确立,既有它既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现实基础,又有一定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影响,而且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一种人生哲学的引导。因此,结合现时代实际进行人生哲学的教育,无疑是加强正确人生观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为此,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的著名学人李步楼、韩东屏、唐坤、许苏民研究员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