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尔克西的散文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作为一个哈萨克族女作家,她对汉语的感觉非常好;第二,叶尔克西写出了新疆这片充满阳刚、粗犷土地上的阴柔之美;第三,汉语写作表达了一种不为常人注意的“隐性”特质,即新疆的精神文化特质。叶尔克西的散文创作具有双重文化背景,一是汉语学习的经历,另一是哈萨克民族文化,这两个背景作用于作家本人,使之在不同的文化视角、思维方式下创作了清新细腻的作品,充满了对哈萨克草原生活的诗意眷想,  相似文献   

2.
叶尔克西以其对草原生活不断回溯的牧羊女的成长历程彰显了鲜明独特而强烈的生命意识。她在耳濡目染母族文化万物有灵观念的同时,耳闻目睹了身边各种生命的死亡,对死亡的认知亦由困惑、恐惧、痛苦而为微笑释然,自然而然,将人之生命历程视为一种自然生命的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的必然过程。面对死亡的坦然涵养了叶尔克西坚定而坚强的生命意志,让她的散文含蓄蕴藉地传递出深沉丰厚的意蕴。  相似文献   

3.
中国哈萨克族著名女作家叶尔克西善于用女性独特的眼光来审视世间万物,并在其散文作品中展示自己的独特的审美倾向,对自然美、女性美和感伤美的崇尚是叶尔克西散文的重要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草原火母》是叶尔克西的散文集,这是作家有意识地返归母族文化和历史过程中的一次积极探索。作者在哈萨克民族的历史文化、神话传说中徜徉,用女性特有的生命激情、浪漫气质和一颗哈萨克的心书写着草原上女性怀抱中的西域,不仅从阳性西域的深处挖掘出了令人吃惊的阴柔之美,呈现出西域文学风格特征的丰富性,为自己赢得了一次在无限开阔的时空视野中重新审视自我及民族存在的机会,也为人们探视哈萨克民族尤其是女性心理世界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5.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①的散文集《永生羊》用一种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文体样式表现了哈萨克族牧人充满质感的生命形态,及其民族文化的特异性和对生与死这个命题的理解,并以对哈萨克民族文化的审视促使人们思索实现其现代转型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疆当代哈萨克族女作家叶尔克西的散文创作体现了自然生态观和生命生态观的交融。其作品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及由这种合谐而显示出的一种生命生态观。其对大自然的描写是民族生活与民族文化孕育的结果,对生态的关注为西部文学增添了新的地域文学表达。  相似文献   

7.
朱马拜·比拉勒是当代新疆著名的哈萨克族作家,其文学创作深受本民族传统文化与汉文化的双重滋养,形成了多元文化融合语境下特有的思维特质与创作心理。对其作品的研究,多数研究者倾心于作品中浑然天成的民族精神及文化内涵的挖掘分析,鲜有人关注隐匿在文字深处的自然镜像。草原之子的朱马拜,对隐匿在文字深处的自然关切是其潜在生态意识的一种自觉写作,是动物叙事视角、民族命运与文化以及人性深处的生态自觉为切入点,围绕作品中关于"人"和"物"的不同叙述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8.
哈萨克族早期的神话与宗教关系密切,它将自然风貌、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心理特征等包容在优美神奇的神话传说中,构成情调各异的民俗画和风景画,呈现出在特定历史、宗教背景下的文化形态,从中渗透出鲜明的民族性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哈萨克族的原始宗教信仰,都与哈萨克人的游牧生活有关,反映出哈萨克先民强烈的部落意识,在本质上呈现出一种浓郁的草原文化特征,对现代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哈萨克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历史传承、地理环境和草原游牧生活等造就了哈萨克族别具风采的民间文学,源远流长的哈萨克族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作家与优秀的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哈萨克文学迅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20世纪80年代的“喷发期”。哈萨克当代诗歌和小说是90年代成就最为显著的两种体裁。进入新世纪,原来很不发达的散文和戏剧文学,以及新兴的影视文学、报告文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哈萨克文学“从小毡房走向全世界”的目标是能够预期的。  相似文献   

10.
在新疆的文学书写中,一个典型现象是民族作家的单边叙事取向,固守本民族的书写成为文学对话与交流的一大难题.在这种大环境下,哈萨克族作家叶尔克西的“双语写作”尤其是她的汉语叙事就成为管窥多元文化的有效通道.叶尔克西本身以汉语为中介在多文化、多语境中的穿叉走动,为当代文化走向开启了另一扇窗.  相似文献   

11.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特色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草原文化、马背文化、宗教文化、图腾文化和英雄崇拜文化等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新疆哈萨克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2.
新疆哈萨克族宗教信仰特征始终体现了游牧民族传统的观念和草原伊斯兰教的惯性及延续性。伊斯兰教对新疆哈萨克族人而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承袭的习俗型宗教;新疆哈萨克族宗教信仰中的地缘因素和地域差异;新疆哈萨克族宗教信仰中的代际差异,以及由半定居与定居等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产生宗教活动方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王敦贤的散文笔意洒脱,恣意汪洋,深得庄子遗风,有非常浓郁的地域色彩。其散文集《蝉歌》是一部抒写心灵的美妙之歌,作者通过对自然、对生活、对故乡的独特体验的透视,体现了深刻的哲理内涵、质朴的赤子情怀和逍遥的审美观照。文本充分展示了深厚的哲学底蕴和对生命本体的关注,呈现出一种个性十足的艺术化内在世界。  相似文献   

14.
<正>人类学关于饮食与文化的研究,不仅涉及各地不同的人群吃什么,如何吃,更在于关注饮食背后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蕴含其中的味觉体验、身体记忆、社会秩序、权力关系、仪式庆典、象征意义、族群认同、生态环境以及与之相关的地方性知识。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山地、平坝、草原等地,较之城市居民,更加亲近自然,其饮食与文化,亦更能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联。无论是世居草原的哈萨克族,还是生活在山川谷地间的布依族和水族,其食物的应季选择以及与之相应的生计方式,均体现出当地民族顺应四时节气与生态环境的饮食之道。  相似文献   

15.
余秋雨的散文始终张扬着一种“巨人意识”,把作者在文化、人生、自然领域的理性思考和冷峻观照,透过人文地理的视角表现出来,给人一种凝重和沧桑之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篇用诗歌的语言描写的小说化散文。作品描写了天山深处伊克苏龙草场上草原与人的生命融合而不可分离的动人故事,在自然与人的体察中,揭示了蒙古民族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发掘这个草原民族久远的历史文化和雄强的生命伟力。  相似文献   

17.
文化大散文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大散文也称历史文化散文,是文学创新与探索的一种产物。它并非始于今日,而是与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史融合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就是说,作家最初的文化角色常常就是史家。文化大散文之所以在上个世纪90年代崛起,一是由于作家主体意识、文化修养的强化,二是许多作家读者出于对当时的"散文消费品格"的不满足感而产生的深度追求以及大批学者的加盟;学问负累过重、价值观念先行、缺乏生命体验与独特的精神发现、形式佶屈板滞是其创作中的缺憾。  相似文献   

18.
地域文化散文是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来进行散文创作的 ,地域文化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来自表现对象 ,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部分 ;一是来自作家 ,独特地域渗透着独特情感。当代四位作家余秋雨、素素、贾平凹、张承志等的地域文化散文主要分别展示为江浙文化、东北文化、秦地文化、北方文化。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具有博大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 ,他以故土湘西为题材的散文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在整体上形成了人性与神性相结合的丰富内涵。因而 ,他对湘西人性问题的思考问题同湘西人对“远景凝眸”的理想追求结合在一起的 ,并具体糅合到边地特有的自然、社会风貌的充分展示之中 ,从而形成一部湘西文学世界人性善恶独特的艺术画卷  相似文献   

20.
"荒原情结"来自作者草原的故土原型,故"荒原"的美学风格源于该特定地域所给予作者的审美心理定势。"荒原"作为人类古老家园,是以其游牧民族文化传统之根的象征性世界进入作家的创作领域的,作家对这一空间寄于了巨大情感和理性认同。"荒原"之所以与现代"草原"之意象有所区别,是因为它代表着原始自然,不仅是超自然神秘力量的象征体,而且是沉默古战场的象喻,也是作者知青岁月之隐喻。"荒原"情结浸润着作者对自然精神与生命奥秘的诗性解读,也是人的生命言说的原始辽阔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