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句丽族属探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内外研究高句丽历史者,多认为高句丽族是濊貊族。归纳起来,理由大致有三:一是高句丽出自夫馀,夫馀族是濊貊族,高句丽族当然也是濊貊族;二是和高句丽战争、交往中,高句丽方面多有濊貊族出现,因此认为高句丽族即濊貊族;三是个别史书也有说高句丽族即濊貊族的。有的则把上述三点互相印证,于是更加深了高句丽族是濊貊族的印象。这些,有的是由于史书某些错误注释引起的,有的则是由误会造成的。于是,陈陈相因,几成定论。如果我们详细排比史料,去伪存真,进行理性的分析,就会得出不同于上述论点的结论。下面试就管见所及,略陈一二。  相似文献   

2.
高句丽邹牟王(或称朱蒙)于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在玄菟郡内建国。这种看法已被多数学者认可。1980年以来,又有学者提出太祖大王(公元1世纪中叶以后)建国,或在朱蒙之前一二百年已有高句丽国存在。这些看法缺乏历史文献证明,也无考古学方面的证据。通过从中外史书记载和好太王碑文比证分析,可以确定高句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  相似文献   

3.
《学问》2015,(3)
吉林省高句丽研究工作借助地缘优势,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研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遗迹等诸多方面。对吉林省高句丽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可以为日后开创研究新局面奠定基础,同时也避免研究成果的重置现象。  相似文献   

4.
《学问》2010,(1)
《三国史记》中高句丽献鱼却汉将的事历来被学者们视为史实,但笔者经过考察,发现此记载根本不可能发生。在此传说之前,内地早已有相同传说,这种传说实际上也是受内地传说影响而产生的,在后世被人们有意历史化了。  相似文献   

5.
《学问》2010,(4)
高句丽始祖传说中的"河伯女"内容是高句丽人为增加其始祖传说的神秘色彩而增添的,主要是为了加强其始祖朱蒙驾驭水族的能力,弥补其"鱼鳖架桥"传说的不足。其增添的内容也与内地相类传说息息相关。王氏高丽建立后,许多文人加入到改造海东传说的行列,高句丽河伯女传说得以继续发展,内容不断增强,形象日益丰满。  相似文献   

6.
《学问》2010,(5)
现存的中外古代文献中,记载高句丽建国传说的史料比较多,有的记载比较明确,有的比较模糊,还有的在辗转传抄过程中出现讹误。认真梳理这些史料,去伪存真,还历史本来面目,对于研究高句丽的早期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记载高句丽建国传说的史料,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明确的高句丽建国传说,另一类是夫余的建国传说。  相似文献   

7.
《学问》2015,(1)
近年来,西方学者对高句丽的研究逐渐深入,成果日益丰富,研究主题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经过大范围的检索和查阅,发现英语学界有关高句丽的相关研究专著计30余部,学位论文20余篇,期刊论文近百篇。西方学界的高句丽研究按时间为序可大致分为早期、近期两个阶段,其研究领域、专业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拓展、加深。  相似文献   

8.
渤海与高句丽是两个族源族属、文化属性截然不同的民族。族源上,二者虽是土生土长于中国东北,但民族形成的轨迹却各不相同。文化上,渤海文化不是高句丽文化的继承者,所谓的"海东文化"实则是汉化了的渤海文化,这与高句丽固有文化占主导的情况大相径庭。政权上,渤海民族政权不是高句丽政权的延续,渤海政权的建立与高句丽灭亡并没有丝毫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的古老民族之一,周秦之际,崛起于浑江流域,不断接受中原和东北各民族先进文化的影响,社会进步较快,势力扩大到辽东和鸭绿江流域,并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在东北民族发展的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关于高句丽族的起源、先世文化及其建国等诸多问题的研究逐步深入,出现一些新的成果,但也还存在不少分歧。笔者在学习高句丽考古与历史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与诸家不尽相同的看法,现在不揣冒昧,作初步探索,就教于诸位方家。一 史学界一般认为高句丽属于 貊族系①,引征文献如下: 《汉书·王莽传》:“莽发高句丽兵,当伐胡,不欲…  相似文献   

10.
《学问》2010,(5)
文献记载高句丽民族有厚葬之风,这一点已为考古发现所印证。高句丽民族的厚葬习俗不仅体现在贵族身上,其普通民众死后也是竭尽家财以随葬,这反映了高句丽厚葬习俗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1.
《学问》2015,(2)
有关高句丽占领辽东地区的具体时间,史载不详。中国学者一般认为,辽东地区最后被高句丽占领的时间是404年;韩国学者则有395年以前和400-402年之间两种意见。从《梁书》的相关记载和当时东亚整体局势以及燕丽双方的军力对比判断,高句丽应在398年后燕兰氏当政时期占领辽东郡和玄菟郡。  相似文献   

12.
《学问》2010,(2)
集安高句丽壁画展现出了富有北方民族特色的民俗风情,以具体叙事的绘画方式记载当时人生前的活动和喜好。高句丽服饰艺术是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审美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审美现象,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亲和力和审美意境,有着含蓄、优雅、自然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学问》2010,(2)
南北朝时期,高句丽的朝贡活动非常频繁,在朝贡史研究中具有典型性。高句丽对南北朝的朝贡活动分为413-475年("均等"朝贡阶段)、476-519年("一边倒"朝贡阶段)、520-589年(起伏变化朝贡阶段)三个时期,高句丽根据自身安全的需要、外部环境的压力以及南北朝的实力对比情况来对南北朝进行朝贡,因而出现了不同时期对南北朝的朝贡次数、密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学问》2010,(3)
高句丽千里长城,文献有明确记载,地望有历史遗迹。其东北起自高句丽北疆重镇吉林市龙潭山山城西北的德惠老边岗屯松花江左岸,西南止于营口老边区前岗子南淤泥河右岸,遗迹全长587公里。高句丽千里长城与明长城和清柳条边偶有重叠。高句丽千里长城有其客观存在,不是由高句丽山城所组成的联防线。高丽千里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唐朝的征伐而修筑的,其北段主要是为了防御靺鞨的进犯而设的,但实际上并未发挥多大作用。保护好高句丽千里长城的遗迹,可以证明文献记载,深入研究这笔文化遗产,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5.
《学问》2015,(4)
隋丽战争是隋朝与高句丽之间发生的重要事件,其规模之大堪称中国古代史之最。杨谅东征是隋朝首次征讨高句丽,奏响了隋唐两朝大举东征高句丽的序曲,但却以失败告终。首次东征之败绝非事出偶然,主观因素是其战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学问》2010,(6)
冯跋建立北燕后,为了获得高句丽对北燕政权的支持,不得不先推举高句丽王族旁支高云为北燕天王。在北燕灭亡之际,高句丽则趁北燕无力抵抗北魏之机,将数万户北燕民众裹挟至高句丽,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高句丽杀北燕主冯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屈从于北魏的军事政治压力,而是在于冯弘持北燕民众和刘宋的军事政治支持,不肯向其就范,高句丽为了管理数万北燕民众和统治区的稳定只能将其除掉。  相似文献   

17.
《学问》2010,(1)
从文献记载看,高句丽政权曾在三个地区建立过都城,分别是今天的辽宁省桓仁地区、吉林省集安地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地区。根据高句丽的历史进程,研究者一般将其划分为早、中、晚三期。这些地区的现存城址与文献中出现的城名间的比对考证,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目前,对于高句丽早期国都(文献中称为纥升骨城),一般认为即是桓仁的五女山城,而且有可能与山下的下古城子古城共同构成一种都城体系。而晚期都城(文献中称为平壤城、长安城)一般则认为是今天平壤地区大城山城和安鹤宫遗址构成一种组合。对于中期国都的比定,目前争议较大,虽然大家基本认同存在于集安地区,但对于不同时期文献的称谓确指今天的哪座城址还有着较大的争议。  相似文献   

18.
流传几千年的清明节,在民间形成了很多风俗习惯: 其一是"扫墓"。清明扫墓始于战国(另一说法始于周朝),盛于唐朝,到宋代,皆以清明时节扫墓添土,摆放供品,焚香烧纸,叩拜祭祖,后亦称"上墓"、"上坟"。到清代,上坟扫墓从清明前到立夏之日,持续一月。唐代白居易对古代扫墓景象作了生动的描绘:"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尽是死生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  相似文献   

19.
正明代大才子唐寅《元宵》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正月十五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汉朝,汉文帝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由于元宵节时长安城灯市规模恢弘,皇帝命令工匠制作的各种灯楼壮观。于是以后历代使元宵节灯会不断丰盛、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青岛的元宵节,文化民俗活动精彩纷呈,从热闹的灯会、喜庆的秧歌,到具有地域风情的民俗展演,以及传统民间艺术拎淋花表演,无不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20.
《学问》2015,(3)
高句丽西向扩张因汉末以来中原持久的动乱、分裂和对边地控制力的锐减而具备了一定的有利条件,同时辽东郡、玄菟郡区域始终存有相对强大的敌对势力,给高句丽西进甚至生存造成直接威胁。然而,高句丽西进的内在动力强烈而持久:5世纪初进占辽东、玄菟二城使高句丽国力跃升、发展空间扩大,中原王朝册封高句丽的爵号也反映出高句丽西进后东亚格局的变化。高句丽进占辽东一是招致6-7世纪隋唐的军事进攻,二是高句丽的辽东防线受到牵制使其无法全力南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