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人和一棵树的成长有一个最人的不同。一棵树不需要“考虑”自己长大以后会成为什么,它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阳光和水分吸足,把多种养分吸足、这样它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人就很麻烦,有多少少年时代想当“科学家”的人最终当了科学家?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奋斗时期最关键的事就是通过不断地摸索,确定自己到底是棵什么树,到底能结出什么果子。从成龙的奋斗经历中我们可以得知: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并找到自己优势的用武之地.有时这个过程会很长,因为一个人优势的发挥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诸种因素碰到一…  相似文献   

2.
近日时常碰到一些年轻的朋友,对自己的职业各露心木.有些人为自己谋得一份轻松而报酬丰厚的工作而沾沾自喜,似乎能长期下去就心满意足了;也有人感叹自己命运不好,关系不硬,找了份又苦又累、收人又低的苦差事,似乎这辈子的希望成了泡影;更有人潜心研究拉关系、走后门找一份好工作的“诀窍”,想以此尽快改变自己的处境;还有的人抱定“宁肯迟工作,也要选一个好岗位”,对组织分配的工作挑三拣四,不愿报到上班。诚然,谁都想一开始就有一份好工作,但事实上偏偏又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有好工作。回想当年,在动乱的年代,我高中毕业待业…  相似文献   

3.
“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最早出现于《礼记·中庸》篇,讲的是在没人监督你的时候.自己的所做所为才能最为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情况。刘少奇同志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对“慎独”做了更通俗的解释,他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情况下,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不去做坏事.这就叫‘慎独’。”  相似文献   

4.
据调查,我国92%的城市青年希望自己的子女拥有大学以上学历,76%的城乡少年儿童希望自己拥有大专以上学历。1999年,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公布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居民储蓄的10%准备用于教育支出,教育成了我国家庭的第一投资意向。 在高等教育发达的美国,目前有23.6%的成人拥有大学学位。美国的高等教育业一直被看成是投资的天堂。同时,高昂的教育费用也成了家长们的一块心病。据美国教育协会的一项范围广泛的调查显示:有65%的美国人认为高校学费是他们养育子女过程中最伤脑筋的大事之一(仅次于对…  相似文献   

5.
谎言三叶草     
人总是要说谎的。谁要是说.自己不说谎,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有的人一生都在说谎,他的存在就足一个谎言。有的人偶尔说赢,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知道这是一个谎言。谎言在某些时候只是说话人的善良愿望,只要不害人,说说也无妨。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瞧不起那些夸夸其谈之人。他说过:"长傲多言为凶德。"多言是傲的一种表现,人一骄傲必然流于虚伪,难成大事;好议论他人、讥评时人同样易让人生厌。一个人要做到  相似文献   

7.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小动作,当习惯成自然时,这个动作就成了你的招牌动作了。有的招牌动作潇洒不已,有的可爱天真.每个动作都会透露出不同的个性。想知道你自己的招牌动作是什么吗?马上进入测试吧。  相似文献   

8.
胜出的秘诀     
大学时代,我是一名十分优秀的学生,所以,毕业后几乎没有费多大力气便应聘到了一家大公司,和我一同进入公司的还有李,我们也成了竞争对手.因为公司在三个月试用期后要在我和李之间选择一个人留下。我似乎有点儿信心不足,因为从简历可以看出,李毕业于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比我优秀。但我天生就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我鼓励自己,一定要留下来。  相似文献   

9.
薛涌 《人才瞭望》2010,(4):76-77
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问题.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这种有问题的制度.造就了不合格的产品——大学生。正视前一点容易.正视后一点则很难。特别是大学生们,正好是独生子女一代.而且是在大事扩招的时代接受的高等教育。他们习惯于别人安排好一切,习惯于父母的宠爱、夸奖,不习惯于面对生活.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行。  相似文献   

10.
金真 《人才瞭望》2013,(1):86-86
人们常会说一句话.叫做“做一行恨一行”。的确.现实生活中真有不少人总是对自己的工作表示不满。原因自然是多种各样.比如工资待遇不高、劳动强度过大、上级领导“变态”或是同事相处关系复杂等。总而言之,在他们的嘴里.单位就如同一个地狱.简直就已经是一天也待不下去。  相似文献   

11.
何为“第五深度培训”“我是怎样一个人”问这个问题时,请你暂时闭上双眼,然后在心里想象自己的样子。你会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模样呢?其实,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的一个形象,不同的是,有的人自我感觉好,有的人自惭形秽。但是,专家告诉你,不管你怎样看自己,高看也好,低看也好,你永远都是把自己看低了,真实的你,比想象中的你要好很多。很多的人,几乎是所有人,都不能认识到这一点。现在,有一种方法和途径能够帮助你打开自我认识之门,帮助你发现真实的你,认识真实的你,并超越现在的你,实现自我的飞跃。这一种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有人曾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一在大西北山区,有一个贫穷的老山农。一次偶然机会,发现了一个金矿,这个金矿作为国家开采价值不大,但他个人却发了大财。为厂表明自己有钱,老山农买了一部汽车.每到节假日他就将车开到附近的城镇,看到左边有熟人,就将车开到左边与熟人打招呼,看到右边有熟人,又将车开到右边与熟人打招呼。他的车忽左忽右。但却从没撞到一个人。为什么呢2原来他在车的前面套了一匹马。他不知道只要将钥匙拧动,汽车发动机的动力可以顶上几十匹马的力量,但他偏要用一匹蹩脚的马去拉车。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也正是如此,明…  相似文献   

13.
陈大超 《人才瞭望》2009,(11):62-63
1994年10月的一天.疲惫的叶利钦很想通过打猎的方式放松一下。于是,他接受了圣彼得堡市市长的邀请.参观郊外的狩猎场。随员不多.叶利钦注意到一个迟到者“迷彩服非常合体.一副军人仪态。他持猎枪的姿态非常自信.紧紧抱着.就像拥抱着自己心爱的人”。圣彼得堡市市长对他解释说.那是市政府第一副主席.姓普京,叫弗拉基米尔。  相似文献   

14.
郝金红 《人才瞭望》2013,(11):89-89
穷人容易轻信别人.外界风传什么往往相信什么.很少思考这种事情发生的真实性和可能性.这种思维使得他们以外界为中心.被各种假象和表象迷惑.自己成了外围.这样自然就容易失去自我.被外界或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在这个世界就没有自己的位置.自己成了围着别人转的资源.  相似文献   

15.
我的一个作家朋友说,他一.生所经受的最大磨难,所面临的最大一个“坎儿”,不是父亲生病和去世,不是心爱的人的离去,也不是有段时间在单位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更不是数额巨大的金钱损失,而是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得接受一件事:自己在写作上并无才华,应当及时放弃。  相似文献   

16.
拾遗 《人才瞭望》2009,(2):78-78
毕业10年后,大学同学聚会。有的成了博士、教授、作家;有的当了处长、局长;有的成了公司老总;也有下岗分流的,给私人小老板打工的;还有赔本欠债的。当年一个课堂里听讲的学子,如今差别这么大,有些人不服气,说当初毕业的时候,大家学问、本事都差不多,可有的人机遇好,有的人倒运、背时——可谓世道太不公平了。于是,有几个人就去请教当年的班主任。老师只是一笑,然后出了一道题:10-9=?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告诉我,交往朋友,对他人洞若观火容易,对自己明察秋毫很难。他还说,发誓要做道德上的完人,这只是一种追求。所以要随时明白和提醒自己,懂得自己也是有人性缺陷的人,就给自己留了一条宽阔的路。要求他人完美,要求他人与自己的想法完全吻合,这足一种霸道的做法,说穿了,就是冷酷和自私。  相似文献   

18.
那天乔治·凯蒂斯先生刚刚获得本年度“友谊奖”奖章和荣誉证书。所以我采访他时首先提了一个很常规也很落俗套的问题,请他谈谈自己获此殊荣的心情。乔治·凯蒂斯并没有很常规地讲“十分激动”,这多少令人有些意外。他对我说:“这是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如此荣誉给我一个人,不太公平。我更希望有一种奖章是给予我们整个集体的。莎士比亚曾在他的一部剧中说过一句话:‘没有一个人可以孤立存在。’如果说我在事业上做出了成绩,那是因为我拥有一大批热情、勤劳、聪慧的同事。一个人无论怎样努力,没有外界的支持,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一看题目,人浮于事怎么成了人“俘”于事,莫非笔误?其实不然,人浮于事是人们对机关工作作风的一种批评,指机关 机构臃肿人多事少的现象;而人“俘”于事则是机关干部自身发出的感喟,指机关干部整天忙于事务,成为事务的“奴隶”和“俘虏”。一旦人俘于事,就不能主动地计划安排工作,只能被动地敷衍应付。机关干部工作忙,在某种意义上该是件好事,但问题在于他们往往是被动地忙,被各种事务牵着忙,结果大多是无效地忙。其表现为: 一、事从上面发,下级成了“俘虏”。基层单位往往“婆家”众多,“婆婆”们无论大事小事,大多红头文…  相似文献   

20.
在国贸中心一层的美式咖啡厅.记者与麦博文先生面对面坐下.他讲自己经常来这里坐坐,喜欢咖啡厅的情调。细细端详,麦博文先生确实很英俊,但给人的感觉很亲和。接过他递上来的名片.上面是《中国餐馆》执行制片麦博文。早在1990年就来到中国的他.一不罔神与中国电影、电视结了缘,成了活跃在中国影视圈里的老外。其实,我刚刚上大学时对中国的认识是零。1984年18岁的我上7加州大学学的是政治学。那时,我只知道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的父亲到过日本,为松下公司做娱乐顾问日本的一些著名的硬件公司。都愿意涉足娱乐圈。父亲经常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