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琉球名称的演变与冲绳问题的产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海滨 《日本学刊》2006,31(2):29-41
琉球曾经是中华朝贡属国体系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但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之后,将其划为冲绳县,从而改变了琉球原来的政治属性及地域范围。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基于冷战的需要,急于实现对日媾和。日本则趁此机会将琉球的名称及地域范围作了有利于自身的修改,并在旧金山《对日和约》中予以确认。旧金山《对日和约》的签署标志着冲绳问题的产生,而冲绳问题对战后中日关系、美日关系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琉球国的称谓及所属范围,是伴随邻近国家或列强之间政治与经济关系变革而随之更迭,同时也反映出琉球国在周边大国强势下的从属地位。日本在琉球称谓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当中不断运用多种混淆视听的"去本土化"手法,逐渐蚕食与吞并琉球国并使其纳入到日本的管辖范围内。即使在二战前中日之间对于琉球国归属的争夺,乃至冷战中美苏博弈后遗留下的冲绳问题,均能映射出日本在处理琉球国地位问题中所使用的更改行政区域、掩人耳目的"去本土化"历程。  相似文献   

3.
幕府末期,日本与近代国际法的先占原则有过早期接触,但未对其产生浓厚兴趣。明治维新后,日本出于吞并琉球的需要,促使其搜寻近代国际法中有关先占原则的知识,并以台湾"番地"无主为借口发动侵台战争。通过该役,日本掌握了以近代国际法的先占原则侵略他国的精髓,并将其成功运用到窃占我国钓鱼岛列岛的行动中。  相似文献   

4.
三次"琉球处分"不仅是冲绳人一再被"出卖"(处分)的历史,也反映了琉球、中国、日本以及域外力量美国两者及其三者之间的历史恩怨,因此也是探寻琉球主权归属问题的主导线索。在这三次处分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不断进行着"处分"与"反处分"的斗争,琉球岛内反"处分"的斗争最为激烈和持久,并一直延续到今天。三次"琉球处分"是东亚国际秩序演变的产物,其背后掩盖着近代日本国家发展道路的轨迹以及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安全战略。对于美日两大强国,或者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宗主国,琉球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其一直扮演着"棋子"的角色。本文以此为线索,通过回顾三次处分的历史过程并分析各方决定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探讨内置于东亚近代史的琉球主权归属的历史和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5.
冲绳问题的复杂因素及其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绳问题的复杂性主要由两个因素构成,即被吞并被牺牲的历史记忆和战后至今的日美军事同盟关系。冲绳问题的本质是日本的国家定位以及如何实现国家定位的问题。日本近代帝国主义扩张道路给冲绳留下了历史伤痕,战后冲绳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日美军事同盟下的基地而转化为复杂敏感的政治问题。冲绳问题背后所讲述的是近现代东亚国际秩序的变迁以及日本在这个变迁中的国家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剩余主权"论是美国和日本在1971年签订《琉球与大东群岛协定》的理论基础,美国据此将"琉球与大东群岛"区域交由日本"管理",日本称之为"冲绳归还"。"剩余主权"论从杜勒斯最早提出到《琉球与大东群岛协定》中的演变,其内容不统一,理论也不完整,还存在与联合国托管制度不兼容等诸多法律障碍。鉴于"剩余主权"论本身的非法性与无效性,它不能成为日本拥有琉球主权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与韩国解决"慰安妇问题"之后,日本迅速以"不固执于领土问题"的妥协姿态与俄罗斯厘定和平条约交涉"新思路",并启动了谈判。从战后处理的历史过程和日俄交涉最新进展来看,双方极尽博弈的最大相互利益,将是日本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日俄间领土改变"结果"与俄罗斯承认战后美日间"冲绳返还"的"历史事实"的平衡。这意味着,日本不再纠缠"北方四岛"返还,俄罗斯确认向日本移交两岛,但目前维持现状即还要谈判移交条件甚至于美国不从冲绳撤军则俄不实际或不完全移交,而在确认战后"琉球再冲绳化"为合法的意义上强化了日本把钓鱼岛作为冲绳一部分的立场,陷中国的钓鱼岛权益于危险境地。日韩、日俄相继和解,将使中国对日外交面临更复杂的形势。  相似文献   

8.
石敢当—日本冲绳所见中国文化留存事物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宝元 《唐都学刊》2003,19(1):17-20
泰山石敢当是中国古代镇魔僻邪的习俗之一,它起始于唐代。有明一朝,这一习俗传入琉球,并在琉球发展演化,成为当今日本冲绳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印证了中华文化对海外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明王朝内忧外患,财政疲惫,国力日渐衰落,而日本则随着丰臣秀吉统一大业的完成逐渐崛起。以明王朝为中心,建立在封贡体制下的传统东亚国际秩序受到日本的挑战。在此背景之下,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对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琉球王国两属地位的确立,东亚地区中、日两强相争的地缘政治格局逐渐形成。明朝政府海洋意识淡薄,对琉球群岛地缘战略意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对待萨摩藩入侵琉球问题上态度消极,特别是对待琉球王国两属外交的容忍,纵容了日本对琉球群岛进一步扩张的野心,最终导致近代日本对琉球王国强行吞并。可以说,日本萨摩藩对琉球王国的军事征服,预示了明王朝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  相似文献   

10.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以"满铁"及附属地为中心开始"经营"中国东北,为了继续推进其"大陆政策"和达到吞并东北的目的,在中国东北地区朝鲜民族众中推行了"皇民化"政策。日本在东北朝鲜族民众中推行的"皇民化"政策的险恶用心在于利用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民众的"特殊法律地位",进一步巩固其在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扩大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权益"。  相似文献   

11.
金颖 《日本研究》2009,(4):81-84
近代东北水田农业开发时期正是日本吞并朝鲜,不断加深对东北的侵略势力与实行殖民统治的时期。日本依仗其国家强势,在农业领域中重点投资经营水田农业,构筑在东北日本人粮食的生产与供应基地,并欲利用散居在东北各地主要从事水田农业生产的朝鲜移民扩大其侵略权益,以致水田农业部门成为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我国史学界尚未有从东北水田农业这一微观角度深入细致地论述日本侵略势力的渗透及东北地方政府的抵制对策之研究成果,与近代东北地区有很深关连的韩国、日本史学界则普遍存在贬低东北地方政府在促进东北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倾向。本论文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具体而深刻地揭示近代东北全体官民全面一致抗日的真实画卷,揭穿日本推行其“满蒙政策”的险恶用心和侵略本性。  相似文献   

12.
冲绳是战后日本问题的缩影,日美同盟不对等是基地问题的根本所在,并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日本本土和冲绳关系的认知变迁,从历史上看冲绳和本土是一直作为不对等关系存在的;从思想观念上看,冲绳和本土存在着中心——边缘主从关系结构;从现状看,冲绳和本土对话环境恶化,近年来本土和冲绳矛盾突出,两者之间的利益诉求不同,并且存在"琉球独立论"。看待冲绳问题需要放置于东亚地区秩序以及自身认同进行整体考虑,东亚地区和平可持续发展是重要保障。在东亚形成稳定的国际秩序之前,冲绳可作为多国交流的桥梁,积极发展物流、观光产业,加强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以亚洲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巨大的经济进步,从而促使世界经济结构在21世纪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此相伴的是国际关系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中心发生从西向东的转移,标志着"近代历史的终结"和"亚洲世纪"的到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催生了"美国式的和平",琉球-冲绳的历史地位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特殊意义,战后日本和平宪法、象征天皇制、旧金山对日媾和、冲绳军事基地、日美安保条约等一系列历史事件都随着当时世界局势的变化而做出调整,这种调整的影响极为深远,直至今天。由于在前一历史时代的国际关系背景下形成的琉球-冲绳的东亚军事要塞,也将随着时代的变化特别是东亚共同体建设的推进而发生变化。在过去的20多年,东亚区域一体化取得了很大进展,亚洲贸易生产共同体、东亚FTA网、开发建设共同体、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亚洲文化社会共同体等多个领域的共同体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是近年来也出现了重大的阻碍因素。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的应对战略,跨越亚洲合作的"严冬"、迎来共同发展的"春天"。  相似文献   

14.
修斌  姜秉国 《日本学刊》2007,501(6):117-127
近代以前东亚地区传统的国际秩序框架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封贡体制,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明清时期是封贡体制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其功能逐渐丧失、走向崩溃的时期。琉球王国是这一时期封贡体制内的重要成员,随着日本的对外扩张和东亚地区形势的变化,琉球逐渐走向灭亡。琉球的亡国对传统东亚封贡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封贡体制的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考察了琉球亡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金胜日 《日本学刊》2008,(1):134-138
金日成主席认为,日本帝国主义和美帝国主义自与朝鲜建立关系起就一直图谋吞并朝鲜、掠夺朝鲜人民的财富.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帝国主义就暴露出其企图对朝鲜进行殖民统治的野心,将此定为国策后又为实现这一野心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狡猾、毒辣的阴谋活动.  相似文献   

16.
琉球闽人后裔是今冲绳地区一类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较为强烈的祖根情结,经常前往福建寻根谒祖,并试图将他们在今日冲绳地区留存于世的家谱与福建民间家谱进行对接。虽然这些家谱对接行为未能最终成功,其中乃蕴涵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但琉球闽人后裔这种自发的、淳朴的家乡观念,深切地反映了他们身上流淌着华人之血液的史实及其对中华文化持守、传承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日美地位协定》是规定美军在日特权的日美间协议。以地位协定为核心,由《日美安全条约》、地位协定、"密约"及日本国内特别法等构成的"安保法体系",在法理上确定了日本对美军事从属地位,并将该协定嵌入到国内统治结构中。"安保法体系"及其制度性支撑共同构成了规定日本对美军事从属的"法理框架"。日本将对美军事从属的压力传导至冲绳,导致冲绳基地问题的产生。基地的存在给冲绳带来了美军犯罪等问题,且在相关事件处置过程中司法不平等现象屡见不鲜,基于地位协定的"治外法权"导致冲绳民众被害心理的"再生产"。地位协定是冲绳基地问题的法理根源。  相似文献   

18.
丁英顺 《日本学刊》2005,5(4):133-145
1910年日本军国主义完全吞并朝鲜,并以“确保东洋的和平与日韩两国人民幸福”的欺骗口号之下,在朝鲜进行了36年的殖民统治。初期,日本将“大韩帝国”的国号改为朝鲜,设立了朝鲜总督府的统治体制。“三一”运动之后,其统治方式逐渐转为文化统治。文化统治是残暴统治的延续,其手段更为野蛮。残暴统治和文化统治都给战后朝鲜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9.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以“满铁”及附属地为中心开始“经营”中国东北,为了继续推进其“大陆政策”和达到吞并东北的目的,在中国东北地区朝鲜民族众中推行了“皇民化”政策。日本在东北朝鲜族民众中推行的“皇民化”政策的险恶用心在于利用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民众的“特殊法律地位”,进一步巩固其在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扩大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权益”。  相似文献   

20.
陈波 《太平洋学报》2010,18(10):50-55
近期,由美日核密约以及日本内阁更迭引出的冲绳问题再次成为两国媒体上的热点。"二战"以来,对冲绳的争夺反映出日美同盟关系由"不对等"向"对等"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而历史形成并延续下来的冲绳"民间—官方"模式既提供了一扇解读日本国内政治的窗口,也成为观测日美同盟关系走向的风向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