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70年代末开始,林非陆续发表和出版了《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我怎样写〈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散文研究的特点》《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我和散文》《我爱读散文》《对当前散文创作趋势的思考》《散文的使命》《关于当前散文研究的理论建设问题》《散文论》《访美归来》《西游记和东游记》《读书心态录》《绝对不是描写爱情的随笔及其它》《林非散文选》等。此外,他还为不少研究者的散文理论专著和散文选集写了序言,这些序言都程度不同地阐发或论述了他的散文新观念。新时期文学中,在散文界,林非是位成绩斐然的散文史家、散文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相似文献   

2.
一 梁实秋(1903—1987)与散文结缘,可以追溯到二十年代初他在清华上学的时候,作于一九二三年的《南游杂感》、《清华的环境》等(均载于《清华周刊》),已初步显露出他的散文艺术才华;一九二七年他执编《时事新报》的《青光》副刊,有段期间几乎每天都要作一篇短小的散文,后经筛选编成一本集子《骂人的艺术》(新月书店出版)。据梁实秋晚年在《雅舍散文·副刊与我》中说,这本书曾有人盗印过,但它的影响其实并不大。一九二八年十月,梁实秋在《新月》杂志一卷八期上发表了《论散文》,在这篇文章中他相当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散文艺术主张,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对中国传统散文艺术的重视,同时又善于大胆地汲取西方散文长处的艺术见解;其中固然有个别观点有着贵族气的痕迹(如认为“引车卖  相似文献   

3.
任凤生有一颗立志献身散文的虔心。 如果说《福建散文作家作品选介》(鹭江出版社1985年12月版)是其在所谓“散文不景气”的情形下,不屈于“寂寞”、“萧条”的评断,热情洋溢地把读者引进了一座生机盎然的绿色乐园,那么,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生命绿》(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4月版),则是他经辛勤耕耘后再次捧献给读者的一片葱茏的绿意。他曾在《生命绿——代后记》里直接宣示  相似文献   

4.
“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我意在表现自己。”──朱自清:《(背影)序》来自清是在五四风雨冲激下走上创作道路的,先写诗,后写散文,晚年则主要是杂文,可以说,他的创作生涯历经了诗歌时代、散文时代和杂文时代。在朱自清创作总体中,散文是主要的,成就也最大。不论在当时还是对后来,都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创作始于1923年,但大多数写于1925年之后,先后结集的主要有:《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朱自情散文世界是丰富的,有抒情、叙事、游记、特写和随笔。其间有对现社会断片的描写,有对人生相…  相似文献   

5.
40年代步入诗坛的老诗人杨山,同时也写散文。几十年来,先后在《大公报》、《新民报》、《申报》、《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厦门日报》、《重庆日报》、《重庆晚报》、《成都晚报》、《四川文学》、《散文》、《晚霞》、《九洲诗文》等几十家报刊发表散文。近几年来,散文写得更多,引起了评论家的注意。他的散文和他的诗一样,真切地展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6.
徐治平是一位蜚声广西文坛的散文作家。他大学一年级就在《羊城晚报》发表了《在金笋丛生的地方》,敲开了散文艺术宫殿之门;二十多年过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出版了两本散文集:《在金笋丛生的地方》和《海灯法师弟子在边关》,最近又出版了散文理论专著《散文美学论》。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了他的散文理论,以特异的色彩,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瞩目和赞誉。  相似文献   

7.
<正> 臧克家的全部创作,诗与散文始终是“双管齐下”的。在现代,自是“诗压散文”;在当代,特别是“新时期”后,却是“散文压诗”了。作为“诗人”,他受到的关注、研究较为充分;而作为“散文家”,对他的关注、研究就显得太不够了!话头自然还得从“现代”说起。从1925年到1949年,即从作者20岁到45岁这25年中,臧克家共结集、出版散文著作7部,它们依次为《津浦北线血战记》(通讯集,1938年5月)、《乱莠集》(散文集,1939年5月)、《随枣行》(散文、通讯集,1939年10月)、《我的诗生活》(回忆录,1943年1月)、《挂红》(小说集,1947年6月)、《磨不掉的影像》(散文,1947年10月)、《拥抱》(小说集,1947年12月)。除去两部“小说”集不算,也还有5部之多。臧克家的这些“现代散文”创作,在我看来独创性强,自成一格,丰富和充实了白话散文创作的实绩,具有多方面不容忽视的“文学史”意义:首先,表现在狭义的“抒情散文”自出机杼上。他擅长于“人物散文”的写作,《老哥哥》、《六机匠》、《悼》、《十六岁的游击队员》、《拾花女》、《我的先生闻一多》、《海——回忆一  相似文献   

8.
辛笛的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实他的散文写得和诗一样隽永有味,令人难忘。文革期间,海外谣传辛笛受尽折磨离开了人世,香港有些书商店借此,不仅重印了他的诗歌《手掌集》,而且一再翻印了《夜读书记》,使他的散文在海外继续发生影响。新时期以来,辛笛的笔又一次焕发光彩,他除了写诗,还写了不少情感真挚、清新可喜的散文。香港黄俊东先  相似文献   

9.
陈文新 《江汉论坛》2006,1(2):141-142
我手头的这部三十余万字的论著,既不以“中国文学论稿”为名,也不以“中国文学批评论稿”为名,而以“中国文学观念论稿”为名。王齐洲教授的这一选择,颇有深意。20世纪30年代初,郭绍虞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学术名著《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册,其自序谈到他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动机时说:“我屡次想尝试编著一部中国文学史,……终于没有更大的勇气以从事于这巨大的工作。……所以缩小范围,权且写这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我只想从文学批评史以印证文学史,以解决文学史上的许多问题。”这里,郭绍虞先生是把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  相似文献   

10.
前几年我曾经写过一篇谈孙犁的散文美的文章(刊于《文艺报》1981年第17期),但总觉得还没有完全说清楚。此后又陆续读到孙犁的几部散文新作:《秀露集》、《澹定集》和《耕堂杂录》。根据他这些新作,我再探索一下孙犁的散文美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写了一篇《试论诗词的语言艺术》,是想为建立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中国诗歌语言学”提供一些材料;自然,也就会想到散文方面。而且,散文语言的运用比诗词还要广泛得多。 从解放前到今天,我教了几十年语文,觉得大、中学校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不少问  相似文献   

12.
"五四"以来的散文界,高手林立、佳作如云;而奇怪的是,一位光临人世仅只二十八年的散文家梁遇春(1904-1932),却以两册薄薄的集子——《春醪集》和《泪与笑》——竟也能卓然独立其中,令人至今不忘.唐韬说过:"我喜欢遇春的文章,认为文苑里难得有象他那样的才气,象他那样的绝顶聪明,象他那样顾盼多姿的风格."梁遇春的散文,确乎象彗星一般放射着异样的光芒.他的散文,单是标题就显出与众不同:《人死观》、《醉中梦话》、《谈"流浪汉"》、《"还我头来"及其他》、《"失掉了悲哀"的悲哀》、《一个"心力克"的微笑》、《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观火》、《吻火》.而他那种意出尘外的议论和灵动飘逸的文体,更是世所罕见,人们展读它,便可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滔滔不绝、纵横自如"的气势,文句如瀑布奔流而下,使读者的感情随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是新时期散文创作的重要作家,他较早地冲破了20世纪60年代杨朔、刘白羽程式化散文的禁锢.和巴金、孙犁等老一代散文大家一起,以自己的创作重新激活了当代散文应有的活力.他在散文创作理论上主张中西融合,但散文创作的实绩却主要表现出对中国古典文化传统自觉的继承.从思想内容看,其散文创作具有鲜明的平民意识,同时又对当代散文的文体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作为当代散文的重镇,贾平凹对一批散文作家特别是陕西的散文作家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漫步文坛艺苑,有时如同登山游园.在游客足迹少到的不显眼处,常常有虽不富贵娇艳,却有个性特色的野芳异葩.诗人冯至的散文亦可作如是比.作为诗人,由于种种原因所致,评论者很少光顾这位诗坛宿将,但他毕竟还为相当多的人所知;作为散文家,他就鲜为人知了,论者更属寥寥.自五四到如今,差不多也只有李广田、林非等极个别的学者提到过,而且仅涉及到其一阶段的散文.其实,他的散文如同其诗一样,风格独具,自有风骚,值得今之论者研究.从其散文创作历史来看,尤为明显.他的散文结集的仅有《山水》和《东欧杂记》两本(其它的散文则散见于各个时期的报刊上),但起迄时间却相当长,从五四时期一直到如今,其内容风格的演变明显地与其思想性格的变化有关,清晰地反映了他从民主主义的道路上迈向新中国及至现在的历程.这在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中是相当典型的.  相似文献   

15.
二十年代初,活跃于中国文坛的文学研究会中,有两位影响极大的散文作家,一个是以《寄小读者》闻名于世的冰心,一个就是以《踪迹》、《背影》脍炙人口的朱自清.朱自清本是诗人,早年从事诗创作,“五四”时期即写新诗,他的第一首诗《光明》就是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代写的.一九二二年创作,二三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诗坛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九二四年出版了诗文集《踪迹》.一九二五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后,创作转向散文,一九二八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一代散文大家.正是由于他是诗人,因而他的散文就充满着浓郁的诗意,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一种诗意”.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与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诸种文学体裁相比,散文一直是处于被冷落的寂寞境地。人们都感到散文创作太不景气,以至于令人悲观地预言:散文是一种“多余的文体,必然灭亡”。但是,如果认真地考察一下散文创作实际状况,我们将发现,好的散文并非没有,散文这一文体也并不真是“多余的”,散文的命运归向还不至于如此悲惨。已有不少论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在给黄宏地《菩提本无树》一书写序时说:“黄宏地的散文,在内地是很少有人这般写的,我或许永远也不会象他这样写文章(我也写不出)我却喜欢他的文章,从他的文  相似文献   

18.
<正> 郭枫散文的语言是美的。他始终是把散文当作“美文”来写的。从《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到现代散文,存在着一个源远流长的“美文”传统。“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诞生的中国现代散文,倡导者冠以“美文”的称谓,明确要求以缜密、漂亮的全新范式,在思想和艺术上超越古典散文,以显示新文学对旧文学的革命性示威。一代又一代的散文家作出了他们的历史性贡献。然而数十年间,自觉地把散文当成“美文”或者“诗”来写的散文家是少数人,而在语言上苦用诗心并见创造的更不多见。郭枫却是执意地在语言上苦下功夫,使之成为“美文”,在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知名作家魏钢焰以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三次到大庆体验生活,从1965年到1984年,他先后创作发表了报告文学《毛泽东之歌》、散文《忆铁人》和《大庆的心》,以饱满的激情,热情歌颂了大庆石油会战中用“两论”武装起来的钻井工人,歌颂了铁人的公仆风范和大庆石油工人艰苦奋斗、拿下大油田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20.
王兆胜博士是坚持文学的精神品质的批评家,他用《文学的命脉》为自己的论文集命名,表明了他对文学基本价值如爱、美和自由等的关切和诉求。这是一部富于理性色彩、人文情怀和学术品位的著作,它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深邃的思考为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和研究贡献了值得重视的思想成果。作者有意要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某些侧面进行总结,他的论文多有以“20世纪”冠名者,如《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局限分析》、《北京文化与20世纪中国散文》、《论20世纪中国性灵散文》、《论20世纪中国艺术家散文》、《论20世纪中国散文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