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政哲学属于应用哲学,与一般哲学和行政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行政哲学研究要借鉴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但必须立足我国国情,考虑到历史传统、政治体制、文明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国行政哲学研究要梳理清行政管理中的几个关系,如权力关系、职能关系、责任关系和主客体关系等。  相似文献   

2.
“清”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哲学和美学范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哲学之“清”转化为审美之“清”的关键时期,玄学本体论和玄学影响下的士人“清谈”对审美趣味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玄学不同发展阶段的观点也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清”审美趣味的细微差异,形成了前后两个阶段文论同中有异的格局,前期以“清省”为主,而后期以“清丽”为主。  相似文献   

3.
熊十力哲学,是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园中一株奇葩,清奇秀逸,久而弥芳,札根中土,流誉海外。盖自晚清以来,中西各种文化思潮汇合激荡于半殖民地中国,西化惊涛,复古逆流,相反相因,同时汹涌,使不少人目眩神移,失所依归。熊先生正当此时进入学界,他没有随俗浮沉,而是以异乎寻常的苦学精思,自循中国哲学启蒙的特殊道路,上下求索,勤勉一生。从“五四”前夕发表《心书》到六十年代著成《乾坤衍》,前后近五十年,学脉数变,重心屡移,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从“照着讲”、“接着讲”到“自己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国哲学的未来走向应怎样?换言之,未来中国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预料和说清的问题。不过依据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八九十年代中国哲学的价值导向,可以预测它不再是中国“王道”的政治概念,“内圣外王”的思维模式,“天理”的伦理赋值,“良知”的道德范式。它有可能是通过对效用历史和价值式能的超越,将中国传统哲学的文明资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的精华互动会通起来,以激活和转生中华新思维、新理论、新哲学。中国哲学的新生,不是在梦幻之中,而是在化解ZI世纪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冲突和中国所面临的西方文…  相似文献   

5.
《东西均》是方以智晚期哲学的代表作,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以象数易学为核心,三教兼容,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二重性。《东西均》哲学有着卓越的理论贡献和严重的思想局限,它对有清一代及近现代学术和学风产生了广泛影响,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新儒学作为近代和现代人的一种教义是否具有生存活力,已成了近年来研讨的热门话题。只在战后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这样的研讨才成为可能,才允许东西方学者较彻底地了解彼此哲学遗产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本世纪初,由于西方学者忽视了中国的哲学历史,由于许多中国知识分子贬低了自己的儒学遗产,并且在晚清的旧教理和他们一心想往在中国引发的科学的思维方法之间看不到任何共同性,因此,坐失了对西方最先进的各门哲学和新儒  相似文献   

7.
晚清以来的学术流变与鲁迅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小说是晚清以来中国现代学术建立与发展的折射和反映 ,也是鲁迅本身学术思考的集中表现。他在小说中对现代学术的哲学思考 ,以及其在一系列方法论上的创新 ,不仅是现代学术的宝贵财富 ,也将对当代中国学术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雅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审美倾向,它孕育于儒、道哲学,经由魏晋玄学的培育而发展成熟,直接以审美的方式呈现出玄学精神,广泛流行于中古品评人物、文学批评之中,并且最终在文学创作领域完成了包融哲思与审美的“清”境的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9.
正既然中国学习西方是摆脱不掉的命运,那就干脆学得彻底些。晚清到民国,马克思进入中国前,除了小说、艺术、科学的名典,哲学上我们还只是单个人单个人地学,德国的尼采、法国的卢梭、英国的罗素、美国的杜威。直到马克思进入中国把"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一同带入,还把马克思主义的另两个来源"英国的工业革命及其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等作为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文艺复兴后的"新古  相似文献   

10.
从儒家"和"哲学看晚清的"和戎"外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哲学范畴,其主要内涵为"和为贵"、"中和"和以礼节制与补充"和".儒家的"和"哲学对晚清外交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晚清外交的"和戎"策略就是基于儒家"和"哲学的影响和当时晚清政府面对的形势,最终形成了爱国与误国并存的外交事实.从晚清"和戎"外交策略的制定来看,儒家"和"哲学是其产生的主观条件,但从该策略的实践来看,却又是对儒家"和"哲学真实含义的偏离.  相似文献   

11.
道玄思想与六朝以"清"为美的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玄思想对六朝以"清"为美的审美意识之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以"清"为美即强调事物的材质之美、气韵之美,亦即本体之美."清"美也是绝俗之美.它是以道家"清静"思想为基础,体现了道家崇尚清逸的美学理想."清"作为原始道家哲学和美学的重要概念,演变为广泛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范畴,则完成于魏晋玄学阶段.尚"清"意识是玄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也是六朝美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论意境研究在现代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境理论成熟于中唐。晚清学者王国维的意境理论拉开了意境研究现代发展的序幕。意境研究在现代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意境作为中国美学与诗学的核心范畴,实际诞生于中国哲学中的言意之辩。  相似文献   

13.
"讲哲学"是冯友兰建构新理学系统时言说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包括"就哲学说"和"就哲学之于人的影响说"两面。"就哲学说",又可分为"在哲学内讲哲学"和"在哲学外讲哲学",主要是谈哲学这门学问在学理上的独立性与存在上的合理性;至于"就哲学之于人的影响说",则主要是"就民族说",指哲学对"民族精神"的"影响"。这个层面的"讲哲学",又是有"见"于"义理"的人(哲学家)能"接着讲"本民族尚未说清的"义理";"自己无见"的人(注释家)则并非"接着讲",而是对古人讲"义理"的语言进行"翻译"(如多数经注),也就是"照着讲"。从"讲哲学"的观点看,冯友兰眼中的中国哲学是一门"就民族说"而非"就哲学说",是"接着讲"而非"照着讲"的学问。充分理解这一点,将使我们避免许多无谓的争议,并能对中国哲学的未来有更清晰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中国哲学不能套用西方哲学的研究模式,必须注意抓住中国哲学的特色。关注人生是中国哲学的特色之所在。西方哲学从存在出发,中国哲学从人生出发。西方哲学的思维模式是主客二分,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在中国哲学中,人生哲学以及与人生哲学相关的价值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比较发达,而对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宗教哲学重视不够。中国哲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指导人生、安顿价值,从来就没有成为神学的婢女。  相似文献   

15.
用叙事法理学方法审视晚清中国的叫魂案,提出司法过程中"人"的问题。围绕这一中心问题,以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长篇小说《诉讼》为分析文本,解读司法公权与司法人权的博弈过程,可知司法哲学的核心在于均衡两者的关系。通过对"人"的法理形象的类型分析,描绘出现代后的"均衡法理人"图景,进而得出结论:未来司法哲学应以"均衡法理人"为轴心展开。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从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双重度来研究外国哲学。认为从文化视角对外国哲学研究在本质上就是把外国哲学研究放在中外文化圈内,特别是放在中国文化圈内,这种进入中国文化的外国哲学研究本身就成为中国文化与哲学的构成部分。这样它才直接影响到当代中国文化与哲学的发展。本文也论及了外国哲学研究在当代中国哲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着重论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与外国哲学三大哲学主流之关系,如何正确认识三者间的关系促进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应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真正继承者和发展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不仅是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时引证某些中国哲学的语录,以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正确性,而且要对中国哲学进行总结和概括,继承和发扬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吸取中国哲学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通、相似的内容,吸取中国哲学中讲得比较充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讲得较少、甚至没有讲的某些内容,总结和吸取中国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并使之具有中国的内容、中国的作风和中国的气派。  相似文献   

18.
既然中国学习西方是摆脱不掉的命运,那就干脆学得彻底些。 晚清到民国,马克思进人中国前,除了小说、艺术、科学的名典,哲学上我们还只是单个人单个人地学,德国的尼采、法国的卢梭、英国的罗素、美国的杜威。直到马克思进人中国把“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一同带入,还把马克思主义的另两个来源“英国的工业革命及其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等作为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文艺复兴后的“新古典主义”,即“启蒙运动”思潮成体系地带了进来。  相似文献   

19.
如何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如何超越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肯定不能照着、接着西方哲学讲,而应讲述中国哲学自己,直面中国哲学"话题本身";自我定义,自立标准;采取"六经注我"、"以中解中"的和合诠释方法,以中国哲学的核心灵魂解释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摆脱危机和超越"合法性"问题的惟一选择是中国哲学的自我创新,对先前和当前的"问题"、"话题"做出新的义理性的化解。中国哲学的创新需要哲学自由,没有哲学自由,就不可能有哲学的创新,和合学是中国哲学创新的现代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历史事实为依据 ,揭示了中国传统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联系。分析了中国传统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影响 ,论证了中国传统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思想来源。从而提示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中国传统哲学 ,把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挖掘和吸收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