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在翻检《民吁日报》的时候,笔者无意中发现已酉年九月初二日(公元1909年10月15日)该报载有一篇“我佛山人投稿”的短作,标题为《短篇小说中霤奇鬼记》。“我佛山人”当为吴趼人。但经查,有关吴趼人作品的著录,均未提及此作;王俊年新撰《吴趼人年谱》(《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2、3期),亦未提及;卢叔度先生新编《我佛山人短篇小说集》(花城出版社1984年9月版),可算是收集吴趼人短篇小说最齐备的了,同样未见收录。因而,如果投稿者确是吴趼人,则此作就实属一篇新发现的吴趼人佚作了。那么,投稿者是否确是吴趼人呢?据知,在当时的文坛上,并无第二个以“我佛山人”为号的作家。如果投稿者不是吴趼人,那就必然是假冒“我佛山人”投稿。然而,我认为假  相似文献   

2.
清末著名小说家吴趼人亦能诗,多为早年所作,但诗作不多。据1925年5月5日《申报》刊载的清癯《我佛山人轶事》(1930年北新书局出版的衣萍《枕上随笔》曾转录,《吴趼人研究资料》收了《轶事》,但失记了《枕上随笔》),说吴趼人“自为诗草……曰《茧訚诗草》。”恐无传本。今惟《吴趼人研究资料》录诗四十七题,虽不上一百首,但也算较为完备的了。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2021,(4)
在吴趼人小说《恨海》中,一位作为明显的负面人物形象登场的车夫,先是表达了作为"大清朝"国民的初步的民族国家意识,又表现了以精于算计和对财富的追求为特征的接近"理性经济人"的特质。吴趼人越是努力地控制这个人物,想把他写成一个小丑,这个人物在《恨海》中的独特性就越是凸显,吴趼人写作的目的和他写作的结果的矛盾也就暴露得越充分;在写实主义写作手法之下,他所推崇的人物的惨状与这位车夫的从容之间的对比,正足以体现出,这位车夫才算是表明"时代精神"的"当代英雄",他的形象集中表现了某种典型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4.
曾朴与吴趼人是我们熟悉的晚清作家,前者因《孽海花》闻名,后者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著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他们都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1906年9月《月月小说》创刊,吴趼人任主编;1907年1月《小说林月刊》发行,曾朴参与创办了发行该刊的小说林社。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晚清四大小说杂志,有一半是与曾朴和吴趼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由于生活在欧风东渐的年代,他们都曾受到过西方文学的影响,然而他们的小说又都还未能走出章回的形态。除了上述相似之点,二人在接受西方文学影响的途径上,在对待西方文学的态度上,在思想与艺术…  相似文献   

5.
老树经霜志不摧———读《卢叔度集》吴国钦岭南古典文学学者、周易名家、全国屈指可数的几位研究“我佛山人”吴趼人作品的专家之一、中山大学中文系卢叔度教授因病于1996年10月21日逝世,终年81岁。令人不解的是卢先生竟然选择了10月21日———这也是吴趼...  相似文献   

6.
<正>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全书以清末小说结尾,他将我国外患内乱已处于极端严重危机时期所盛行的小说,深刻地分析其优缺点,并抓住其时代特徵,“别谓之谴责小说”。又说“谴责小说其作者则南亭亭长与我佛山人名最著。”这是文学史家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科学论断。书内所写南亭亭长李伯元和我佛山人吴趼人的两篇小传,每篇只用了三百多字,就概括扼要地叙明了他们的生平及其著作。文中提到的李伯元“芋香印谱”和吴趼人《还我灵魂  相似文献   

7.
《新石头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图分类号〕I207.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1999)01—0090—03上海改良出版小说社1908年印行的《新石头记》,可以说是吴趼人最奇特的小说。作者曾经自称此书是“兼理想、科学、政治而有之者,则为《新石头记》”①...  相似文献   

8.
晚清 “翻新” 小说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晚清“翻新”小说综论欧阳健晚清时期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小说,它们的书名大都袭用古典名著而冠以“新”字,如《新水浒》(有西冷冬青、陆士谔写的两种)、《新三国》(有陆士谔、珠溪渔隐写的两种),《新西游记》(有冷血、煮梦写的两种)、《新石头记》(有吴趼人、南武...  相似文献   

9.
吴趼人“恢复旧道德”的政治主张,以孟子的民权思想为核心,同时又兼容了洋务派与改良派的思想及西方的民主科技思想。“恢复旧道德”并不标志吴趼人的消极厌世与思想倒退,而是他探求济世之术、设计建国方略的积极用世思想的体现。“恢复旧道德”的政治主张虽有局限性,在当时也行不通,但它又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应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10.
“立宪运动”是晚清兴起的社会改革运动,吴趼人的多部小说对其有充分描写。研读这些小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立宪运动的质疑、否定和超越,体悟到晚清知识分子对救国道路的思索与选择。无论从特定视角描绘晚清社会思潮的变化与社会变革的画面,还是完整描述立宪运动带给国人的复杂感受、勾勒知识分子感悟立宪的心路历程等方面,吴趼人的小说创作均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吴趼人是小说创作的多面手。他在《新小说》杂志上发表的作品,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外,还有以南来历史为题材的《痛史》二十七回(第8—24期),以雍正年间的冤案为题材的《九命奇冤》三十六回(第12—24期),行义国外题材的《电术奇谈》二十四回(第8—18期),充分显示了他将古今中外各种题材以及丰富多样的思想观念熔于一炉的才能。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二十一日(1905年9月19日),吴趼人开始在上海《南方报》附张“小说栏”连载他的《新石头记》,这既是晚清时期大量出现的以古典名著为由头的“翻新小说”(阿英称之为“拟旧小说”)的滥觞,更是学贯中西的吴研人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关系的深沉思考的集中体现。 一 晚清最早出现的纠缠旧作的小说作品,当推甲辰(1904)《中国白话报》第十七期所载白话道人(林獬)的《新儒林外史》,一回,未完。此篇虽题“新”《儒林外史》,其中所写无锡城外乡下的冬烘先生李志万之窒碍不通,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情节上既不相照应,精神风格上也毫不相通。又有甲辰(1904)《二十世纪大舞台》第一、二期载寰镜庐主人(孙寰镜)的《新水浒》二回,亦未完。此篇叙一亡国之君落难逃走,被九龙山白鹤禅师首徒赤发魔王擒住,正要加以杀害,为广东翠环师姑首徒夜?  相似文献   

12.
《九命奇冤》是中国近代的一部优秀小说。如果真正用“形象的图画”和“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来衡量,那末它在吴趼人一生写过的十八部长篇小说(有的没有完成)中可以说是最好的一部,至少也不应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之下。《九命奇冤》最初发表于《新小说》杂志第十二至二十四号(光绪三十年十月至次年十二月)。它写的是清朝雍正年间,广东番禺县梁、凌两家因“风水”起祸,造成九命冤案,大  相似文献   

13.
李青果 《云梦学刊》2009,30(6):91-95
晚清小说名家吴趼人创作的《恨海》等写情作品,从情感的角度重新叙述和宣扬中国的传统道德.使他的这类作品成为表彰民族固有特性、恢复“中国性”的“象征主义”作品。在创作中,他以身作则,不断通过议论为其他作家示范如何写情,努力修复被才子佳人及狭邪小说所破坏的传统道德世界的作法,表明他同样重视“写作”这一行为本身的象征性.从而构成文学史上不可多见的一幕。  相似文献   

14.
以租借为中心的新兴都市上海,是体现欧美文化的外层带与以吴文化为基础的内层带之间的中层带。作为最具活力的文化空间,是通过报刊出版与文化消费市场关系建立起来的,以《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的出现为标志。报刊出版与文化市场关系的不断更新,有赖于维新思潮的冲击,与报刊出版业报与刊的分流有更直接的关系,同时也是通过一批批新型文化人进入上海实现的,在所开创的新小说中有集中体现。商务聘请李伯元主编《绣像小说》以及吴趼人主编《新小说》,在1903年出现了被鲁迅称之为谴责小说创作的癸卯大观;以小说林社及《小说林》为重镇,又形成1907年新小说译、著的数量之最。新文学倡导者立足于现代小说建设,充分认识清末上海新小说的流变,胡适给予谴责小说更高的评价,鲁迅则从中国古小说传统及变化的思考出发,对谴责小说与讽刺小说差异的区分,对中国现代小说建设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封建帝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移化,伴随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变动,引发了社会心理、文化思潮的激荡。小说作为改良社会工具的主张,得到普遍倡扬。新闻、出版事业的发达,造就了一批专业作家,使创作和翻译小说的数量短期内达到一千种以上。其中,最能反映这一历史转折时期时代特征的,当推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四部谴责小说。对此,鲁迅作了颇为精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关于吴禄贞留日毕业回国的时间的认定,一直有分歧,概括起来不过两种:一种是说1901年(《湖北历史人物辞典》第257页).另一种是1902年(《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第598页).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发现,第二种说法比较符合史实.要搞清吴毕业回国的时间,先得确定他出国的时间.关于出国的时间有1898年与1899年两说,吴忠亚在《吴禄贞与辛亥革命》一文中说吴禄贞是1899年东渡日本的(《武汉文史资料》第四辑,第76页);据日本学者夏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附录三表1知: 1898年中国留日的只有18人,1899年则有207人,而与吴一起出国留日者仅湖北一省就有20人(见《湖北文史资科》第二辑,第60页).据此可确定:吴出国是1899年.吴留日是准备进陆军士官学校,此校学制为三  相似文献   

17.
<正> 广东省文联、省作协、省社科院等单位共同举办的吴有恒文学作品研讨会于5月28日至30日在广东大夏召开.省、市领导、学术界人士近200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文章30多篇.评论家们在为期三天的研讨会上对吴有恒的创作道路,创作风格和人品文品等,进行了认真而深入的讨论.吴有恒是我省著名老作家,他的革命历程与文学道路富有传奇色彩,其文品和人品自成高尚风格.与会同志对吴有恒的《山乡风云录》、《北山论》、《滨海传》等长篇小说给予了充分肯定,大家认为这些作品是岭南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斗争生活的历史画卷,也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艺术景观.这些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刚柔相济的审美风格,熔历史和现实、哲理和诗情于一炉的议论,显现了作家独具魅力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18.
在以租界为中心的新兴都市上海的文化空间中,在体现欧美文化的外层带与以吴文化为基础的内层带之间的中层带,是最具活力的,它以《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的出现为标志,通过报刊出版与文化消费市场的互动建立起来。而报刊出版与文化市场关系的不断更新,有赖于维新思潮的冲击,更与报刊出版业报与刊的分流有直接的关系,是通过一批批新型文化人进入上海实现的,这在新小说创作中有集中体现。清末上海新小说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以李伯元转向创办《绣像小说》和吴趼人主编《新小说》为标志,出现了1903年"谴责小说"创作的"癸卯大观",后期以小说林社及其所办《小说林》为重镇,出现了1907年新小说译、著的数量之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编者与作者关系的不断重构,所实现的对文化市场新的开拓,对新型读者群的发现、培育和重建,反过来,新型读者群重组的文化市场,又不断更新着编者、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晚清小说名家吴趼人创作的<恨海>等写情作品,从情感的角度重新叙述和宣扬中国的传统道德,使他的这类作品成为表彰民族固有特性、恢复"中国性"的"象征主义"作品.在创作中,他以身作则,不断通过议论为其他作家示范如何写情,努力修复被才子佳人及狭邪小说所破坏的传统道德世界的作法,表明他同样重视"写作"这一行为本身的象征性,从而构成文学史上不可多见的一幕.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吴禄贞被刺流传着三种说法。一说是因个人之私仇而被人杀害;二说是为清政府所干掉;三说是系为袁世凯收买吴的部下所干的丑恶勾当。 主张一说的主要为载涛等人,他于1964年著文驳斥了袁世凯和清廷派人刺杀呆禄贞的说法,并指出,“据我所知:既非袁之所为,亦非清政府所干,仅系由于个人的私仇,致酿咸适逢会的凶杀而已”(载涛:《吴禄贞被刺真相》)。 主张二说由清政府派人刺杀吴禄贞者,有陈铴璋、李剑农等人。陈在所著《细说北洋》一书中写道:“清廷恐吴将来有变,乃任吴禄贞为山西巡抚,藉以联络。可是吴不为利诱而动摇,进而截留清军运往湖北之军火,并弹劾荫昌误国大罪。清廷既不肯明令责斥吴禄贞,又深恐其举兵发难进攻北京,不得已只出于下策,于宣统三年(1911)以金钱收买被吴黜退之部属第十二协协统周符麟及标统马蕙田,在九月十六日深夜刺杀吴禄贞于石家庄正太铁路站房之办公室内。而后割取吴之首级,逃京献功。”李剑农在其所著《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一书中亦写道:“清廷见吴的行动有异,乃阳任吴为山西巡抚,阴遣人刺杀之于石家庄。” 然而第三说的主张,吴禄贞系为袁世凯所刺的人论证较多。起先,他们多半也是主观推论,如《大同报》所载之《民国春秋》就曾大书特书道:“袁世凯使人暗杀吴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