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古代自传有其别于西方自传的特质,不能因其作者与传主名称表面的不一致而视之为寓言和反自传.自我命名在古代自传作品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它是自我价值、人格的集中展示,是自传作品的主题、结构原则.捍卫、确证自我的价值和人格的独特性决定了自传自我辩护的基调.  相似文献   

2.
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作家自传在自我身份认同上的差异,将其分为四类:第一类作家自传中的"我"是一个历史见证者,"我"的特异性是被整个时代大潮所淹没和左右的;第二类把自我看成是中心,一切都围绕"我"来写,彰显自我的个性;第三类传主作为文化或精神象征;第四类传主则是感觉化的"我",真实的"我"是在记忆的碎片和个体化的感觉中建构起来的。作者通过撰写自传获得自我身份认同感,同时找到安放生命的最终位置。这才是自传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王余鹃 《天府新论》2014,(6):155-16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时,危急存亡之际,中国女性自我书写的形式出现了一次文类转换,由早期的自传式小说的创作转变为女性自传创作.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自传的兴起是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相比于自传式小说这种以虚构的形式,在遮遮掩掩之间表达自我的方式,自传无疑为女性作家们提供了一种更好的表达自我的方式.于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女性作家自传创作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4.
言为心声,作家通过自传的形式来向外界抒发内心的志向,以此来与外界进行抗争,希望得到外界的理解和支持,这是中国现代作家进行自传创作的一种动机.了解这种创作动机,有助于还原他们真实的内心感受,理解他们的人生志向,认识一个真实的现代作家形象.  相似文献   

5.
杨荣 《学术论坛》2015,(1):107-112
茨威格对自传艺术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无限的期望又有清醒的认识。表面上看表现自我的自传是每个艺术家最本能最轻松的任务,但实际上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自传却被证明是最不容易成功的,因为它是所有艺术种类中责任最重的。自传的动因是人与生俱来的对自我永恒化的渴望。自传在坦白中隐瞒、表现中欺骗,其实质是一种"制作"而不是复述。  相似文献   

6.
现代童年书写因回望童年生命的创作姿态而生成了独特的诗性艺术质地。在寂静中生发的童年回忆是诗与思的聚合,蕴含着某种虚化的梦境或儿童化的想象,而和时间保持对话的回溯性叙事则力图寻找隐藏于时间迷雾中的真实。回忆这一审美心理所内含的两种演绎图式即偏重于情感的"想象"与偏重于省思的"对话"的共存,使得回忆性的现代童年书写获得了富有张力的诗性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7.
杨子江 《学术研究》2001,(4):134-137
自序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文体,兼有史学性与文学性,它是作家在自己著作的序文中,以自我叙述的形式,在记叙创作动机、创作过程的同时,涉及作家身世的一种文体.从自序到自传是中国古代文体发展的一种倾向.自序式的自传由于强烈的个人色彩而容易导向文学性,使之产生一种理想主义的形象,故易于出现虚构、虚拟的成分,出现自我调侃的谐趣之文,呈现出从史传纪实性走向文学虚拟性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现代作家自传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较为薄弱的部位,本文重点考察并论证了现代作家自传在艺术上呈现出来的、与传统写法迥异的一些重要特征,如叙述的心理化,包括结合叙事的流程展示传主的心理;将传统叙述中相对独立的若干描写统摄于传主的心理展示之中;在顺序中融进插叙、倒叙、预叙,旨在加强彼时彼刻的心理感受或认识,以及环境的流动性等。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5,(9):223-229
自传文学这一叙事文类既要求"真实",但又不可避免地带有"虚构"成分,在"真实"与"虚构"间协调平衡是一个充满伦理选择的过程。对《安吉拉的灰烬》《吻》《说谎:一部隐喻式自传》三部颇具代表性的美国当代自传文学文本的分析表明:当"主观真实"比"历史真实"重要时,即使因各种原因"历史真实"出现偏差也不违伦理;当自传主真诚讲述时,即使讲述的"真实"人生故事不为主流社会规约所容,自传主的勇气依然值得赞赏;当自传主刻意在某一"历史事实"上语焉不详,甚至前后矛盾,但他/她以此建构出来的身份也许更加"真实"。与传统自传(文学)相比,美国当代自传文学屡屡突破真实/虚构、主观/客观之间的界限,以传达更加复杂的人生体验,这使当代自传文学的伦理问题更加微妙。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史的书写应是理性思维与诗性思维的辩证统一。如果以摒弃诗性的纯粹理性思维编写教育史,容易使人们对教育史追溯时陷入认识论陷阱,无法揭示教育史上诗性教育的思维之果和实践之光。如果仅以诗性思维编写教育史,则无法形成理性的逻辑体系。在教育史书写中,应展现诗性与理性各自所长。中国古代的诗性教育发展具有围绕同一中心隐喻核扩展、超越性发展和弥漫的、滚雪球式渗透的历史特征。把握诗性教育历史特征,在教育史研究中应引入以显寓隐的隐喻思维、在场者与不在场者相结合的显隐思维和万物一体的思维方式,不断丰富教育话语,发展理性与诗性相交融的教育史。  相似文献   

11.
杨亦雨 《社会科学》2023,(10):82-90
司汤达的两部自传《自恋回忆录》和《亨利·布吕拉的一生》既观照自我,又指涉他者。作者以情感的分析为进路,描绘自我,探寻个体的多维特质,同时也意识到在自我的建构过程中,少不了他者的凝视与参与。最后,两者在公共领域中相遇,由此,自我和他者的关系进而泛化为个人对世界的体察与联系。作者试图通过考察司汤达自传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以展示情感视域下自我认识的历程、他者和主体存在对自我建构的不同意义,并进一步分析在自我和他者的共同参与下,公共领域的具体内涵和它与个体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梁锡华的长篇小说,执着于一个“情”字。既执着于男女之情,也执着于作家对所执着之事、之人、之道的情。其长篇小说带有强烈的“自传味道”,既是外在经历的叙述性自传,也是内在心灵的告解性自传。后一种自传的浓烈程度,更甚于前一种自传。《独立苍茫》透露着感伤的自我,《头上一片云》呈现着反思的自我,《香港大学生》投射着理想化的自我。感伤、反思也好,理想化也罢,梁锡华的自我始终与宗教有着牵连。这种牵连,使他深入、细致地展现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少见的宗教自伤者形象;也使他不懈地抒发着一种理想之道—一种远离教会、回归基督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13.
黄仁宇和何炳棣可谓是"生存性史家"和"职业性史家"两种类型的典范。黄仁宇的自传《黄河青山》有智者风范,何炳棣的自传《读史阅世六十年》有学者气质;前者展现出一种思考历史的观念路径,后者展示出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门径。换言之,黄仁宇着眼于历史观,何炳棣着重于方法论。《黄河青山》多见黄仁宇思路心态的复杂微妙,少见其搜集材料的百般曲折;相反,《读史阅世六十年》多着墨于网罗史料、穷尽甘苦的具体过程。史家写自传应该属于其研究历史的职业生涯的一部分,本质在于呈现,它包含一种强烈的自我期待,即史家通过自传重构自己的历史,使自己的历史呈现出一个自我认定的完整面貌和真实形象。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诗性能否真实记述生活的羞涩,汪曾祺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汪曾祺对现实主义有着自己的看法,因为诗性书写的充分展开,表面看来近似于浪漫主义,这是他自己所说的"为人"的不说谎的"浪漫主义".单单把生活和情感诗化确实包含着一种危险,因为不论诗意由之出发的心灵历程怎样在文学经验和想象中得到扩充,诗情与诗怀终究只能包含在一个现实的事件中所能有的东西.汪曾祺朴实再现生活的艺术追求,对强烈的戏剧化情节的回避,或许我们可以将这些视为他不说谎的"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15.
隐形书写与女性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林白、陈染、徐坤、海男等为代表的女性主义作家异军突起.她们一方面着力于女性自身经验的开掘,带有自传意义的女性书写构成了对传统规范文化的有力冲击和颠覆.另一方面,女性写作挣脱了主流话语强大的吸咐力,进行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书写,体现现实和历史中女性被湮没已久的真实生存状态浮出历史地表.她们关注自身成长经验和性别体验,以女性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表述功能尝试对世界的深度开掘,在创作上进行有力度的女性隐形书写.  相似文献   

16.
刘宏 《北方论丛》2012,(1):51-54
爱尔兰诗人谢莫斯.希尼毕生追求通过诗歌展示诗性的世界。希尼通过对童年与故乡的往情书写、对"有亲昵行为的人"的情意书写和对民族宗教冲突中的灵魂书写,完成了对心目中世界的描绘,展示了饱经沧桑的极富历史和现实内涵的爱尔兰。除了题材特质外,诗人还以解构与结构作为自己的修辞策略,以陈述与隐喻作为自己的抒情策略,以形式与意识作为自己的语言策略,使各种艺术要素为我所用,从而实现诗歌完美阐述生活的诗人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赵建常 《学术探索》2012,(5):127-129
当前,日记已成为自传研究的一部分,真实性是二者的共同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巴别尔马背日记》是一部记录作家生平活动的自传作品,包含许多极有价值的一手资料。日记记录了苏波战争期间巴别尔本人在骑兵军里的所见所闻,留下了他最真实的记忆和最真切的感受;它是一位孤寂者在自我诉说中呈现给世人的战争真相和个人真情,具有极高的真实性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8.
自传、自我意识与身份不可分割。自传是自我意识的结果,是自传者实现自我认识、自我认同和自我解释的方式。自传往往带有鲜明的主体色彩,其中关键之处是自传者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这决定着自传的品格与具体样式。自传研究应该返归主体,从自我意识与身份理论出发,建构新的自传诗学。  相似文献   

19.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对自传诗进行解读时,以其擅长的“细读语义”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善于写自传诗的陶渊明与杜甫.陶、杜的自传诗写作,手法、技巧、动机以及内心隐秘各不相同.他们在自传诗中呈现给读者的角色,与诗人真正的自我和想要留给后世的印象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王军君 《理论界》2010,(10):129-132
从2006年起,作家王蒙每年推出一部自传,至今已成"自传三部曲",其中《王蒙自传2·大块文章》在全传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块文章》的较为详细的解读来阐述该传的两个重要特征:其一,"讲真话"是《大块文章》的灵魂所在;其二,以作家的视角和作家自传的形式,藉个人十年(1978—1988)文学和生命经历的回顾与书写来反思和审视整个1980年代中国思想和文学的状况,是其价值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