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房地产需求逐步恢复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房地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耦合与协调关系,有助于理解房地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采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2015—2021年沈阳市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随时间的耦合与协调发展关系。结果显示:沈阳市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相辅相成,耦合度在2015—2021年始终保持在0.9以上,两者始终处在高度耦合阶段。2016—2021年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从0.586增长至0.851;耦合协调类型发生了中级耦合—初级耦合—中级耦合—良好耦合—优质耦合的变化。此外,比较分析两者发展的程度与类型,旨在保持沈阳市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良好和健康的发展状态,并为其他地区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房地产业具有关联度高、综合性强、地域性明显等特征,它关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是否得以顺利推进和实施,也影响着国民经济是否能够健康、持续和稳定的向前发展.而近些年来蔚然成风的创意经济,显示出其令人惊叹的产品、营销、服务、市场潜力和创造财富的速度,在不可逆转的以房地产业为主要载体和推动力的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如何能既充分、合理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和能源,又能把科技、文化、旅游、体育和房地产等各类产业有效聚集在一起,充分发掘和不断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和城市品牌形象塑造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区域经济政策及其启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早在 2 0世纪 2 0年代 ,就已开始受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视。美国曾经也是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国家 ,二战以后美国为了缩小地区经济的差异 ,逐步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全国影响的区域经济政策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本文通过对美国区域经济状况、联邦政府政策实施的分析 ,认真研究美国在解决缩小落后地区经济差距 ,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的做法、思路 ,并试图通过总结其特点 ,对我国目前进行的西部开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及其误区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和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政策三大理论基础。超越区域经济政策误区,关键在于区域合理分工。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及其误区超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和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政策三大理论基础。超越区域经济政策误区,关键在于区域合理分工。  相似文献   

6.
运用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分析了OECD国家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以及对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启示。国外房地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当房地产业发展到相对高级阶段时,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房地产价格对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弹性都将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否则房地产业将有可能过热发展,对国民经济造成危害。基于国外房地产业发展的经验,我国房地产业总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且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房地产业出现过热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区域性的法律政策调整各成员方的行为,以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区域市场,实现经济全球化。市场的范围从一国向区域市场、国际市场拓展,相应产生四种调节方式即市场调节、国家调节、区域调节、国际调节。区域调节是由国家调节向国际调节过渡的中间环节,它又与国际调节相行不悖、共存与发展,公平竞争法律政策是区域调节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8.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器。在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中,济南既是半岛城市群的双中心城市之一,又是济南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同时是跨省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准确把握济南市作为中心城市在所属区域中的空间位置和战略地位,对于推动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过热现象,其原因复杂。2004年中央开始有针对性地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宏观调控,但过去的和现有的政策只具有明显的短期效应。因此,各级政府必须从房地产行业目前的机制与现存的问题出发,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长效机制,真正使房地产业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方针,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国内需求、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要进一步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因地制宜的地域发展政策,改革附籍制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大中央财政转将支村力度.  相似文献   

11.
西安市房地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1-2005年西安市房地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发现西安市房地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较高的相关性,两者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的稳定的关系,其因果关系是单向的,即西安市房地产业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原因,而西安市的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美国次级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已对我国房地产经济产生了负面侵袭,渐强的不利局面与近几年来广为业内外人士诟病的"房地产泡沫"现象再度成为政府、专家、业内人士和普通消费者关注的议题。逆流之下,房地产业要转"危"为"机",必须因势制宜,在不断变革中形成新的市场结构和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企业成本收益分析的基本方法,分析了区域内部资源禀赋与制度因素各自对于企业投资区域选择的影响及二者的相互关系,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对于特定的区域而言,资源禀赋决定着企业的生产成本,制度因素决定着企业的交易成本,二者共同影响着企业总成本和利润,各自对企业投资区域的选择均具有重要影响.(2)适当的制度是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3)资源禀赋不足的区域,通过制定并实施良好的制度,利用制度对资源劣势的补偿作用,可以确立竞争优势;资源禀赋具有优势的区域,如果在制度方面处于劣势,其资源优势会被制度劣势所抵消,从而失去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4.
房地产业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土地资源在当代人群之间及代与代人群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即要做到土地资源利用净现值的最大化,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速率不应大于土地总量的增长速率,同时应保护有限的环境资源.采取控制城市土地投放的总量,住宅小区合理选址、合理规划、推行物业管理等措施,实现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房地产业存在的规范、价格、投机和风险等问题,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下来的.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既要考虑具体效果,又要防止给相关产业带来严重冲击.2007年房地产市场价格走势,完全取决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理解和有关政策的执行力度.  相似文献   

16.
亚洲有三大文学圈:东亚地区的汉文学圈、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印度文学圈、西亚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文学圈.这三大文学圈既具有相对独立性,也具有相互关联性与相互重叠性.三个文学圈以宗教传播为驱动力,各自不断地从中心向外延伸扩散,最终在各自的边缘处互相叠合,最终"三块连成一片".由此,亚洲文学区域得以形成.如果说欧洲文学区域具有"两点(希腊、希伯来)连成一线"的"同源、单线演进"的特征.呈现"y"状结构,那么可以说,亚洲文学区域则呈现出"三点扩散、渐次重叠,连成一片"的特点,在结构上犹如三个边缘相接的圆环.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区域理论是全球化时代城市化的主流理论,反映了在全球化力量的推动下,当代城市化理论在跨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在全球化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区域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和地域空间的重构,区域内的政治和社会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治理框架和政策过程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在政策层面上,城市区域理论主张加强城市区域的竞争地位,重塑城市区域的政治地理,建设包容性的治理框架和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首先对区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和当前区域政府在提升区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然后,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区域自主创新政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分别是:统筹政府和企业,确保R&D投入逐年稳定增长,因地制宜,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推动技术创新,实施积极的区域税收政策和贴息贷款政策,建立规范、系统的技术创新管理机制;最后,本文对提升太原市万柏林区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政策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我国房地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指出房地产业应注重文化建设、构建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由此提高房地产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20.
区域政策与加速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政策与加速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李航星关键词:区域政策中国西部经济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现有区域政策还不适应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纵向发展层次上,政策的制定主要集中在国家宏观的、具有战略性和指导性方面的区域政策,缺少地区级的、内容具体和针对性强的中观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