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春》脍炙人口,是初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是一篇诗情画意极浓的作品。它的风格清新,象出水芙蓉纯洁娇艳、亭亭玉立。我十分喜爱这篇课文,屡教不厌。但怎样才能将名篇著作教好、把作者爱春如痴的感情传达给学生呢?我决定用饱满热烈的感情、鲜艳明快的语言、浓墨重彩、淋漓尽致地将《春》的画卷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他们尽情地领会和享受《春》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制造浓郁的春意盎然的课堂气氛,所以开始讲授正  相似文献   

2.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课文应该首先看题目,弄懂题目的涵义,这有助于课文的理解。教学课文如果能帮助学生搞清题目的意义,就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应该抓住题目,探幽发微,仔细揣摩,深刻领会作者的写作用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把握文章脉络,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一、通观全篇,揣摩题目。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篇目是节选自长篇作品,仅仅讲读节选部分,未必能使学生完整地理解题意,这就有必要向学生交代清楚跟节选有联系的内容,特别是能够帮助理解题意的内容。如教学《阿Q正传》,课文…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发展他们的记忆力、思维力,必须重视在语文课上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复述课文并不是什么新的方法,但在目前我们的农村中学里,一般采用得不多。主要原因,一是教师怕学生讲得不清楚,在课堂上要花费太多时间,主要是对复述的效果和意义认识有偏差;二是学生未养成复述课文的习惯,所以对一些名篇的处理大多为熟读式背诵,对小说或戏剧则往往读过即罢。如果遇到是自读篇目,有时甚至不布置学生阅读。  相似文献   

4.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背诵与默写白守双《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初中阶段,同学们要“熟读、背诵基本课文的一些篇或段”。注重背诵与默写这一教学内容,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教师必须下水对于要求背诵与默写的篇或段,教师应该首先做到,背诵能滚...  相似文献   

5.
统编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什么是知识》一课的“思考和练习二”,在指出全文的结论(课文最后一段)之后,向学生提问:“本文是怎样围绕‘什么是知识’这个中心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述,最后得出上述结论的?” 统编中学语文课本第六册《立论和驳论》中,对上述“思考和练习二”提出的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6.
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节)讲散文的重要。 散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先秦诸子的文章,曾经放过奇光,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也曾耀过异采,古代散文家给我们留下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如中学语文课本中就选用了《曹刿论战》、《陈涉世家》、《隆中对》《岳阳楼记》等篇目。到了近代,这一文学形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鲁迅就认为五·四运动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到了现代出现了杨朔、刘白羽、秦牧、峻青、魏巍等著名散文家,使散文之花在文艺的百花园里盛  相似文献   

7.
同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古诗文背诵部分明显增多了。除一些课文片段外,教材要求背诵的整篇课文有20篇,诗词曲有50首,很明显,新教材强调了对文质兼美篇目的记诵,突出了语文学习积累的重要性。 熟读和背诵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种优良方法,早在1923年,国学大师梁启超就写过一篇《治国学杂话》的文章,对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他极力倡导熟读成诵,他说:“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做一个民族的分子,总该对本民族的好文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课本少数古文篇目中有些不易理解的词句,教材避而未注,有的虽有注释,但不够准确或欠详,这无疑给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现谨结合中学语文数学实际,对这些词语稍加训释,连缀成文,期望能给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一点备课资料。  相似文献   

9.
在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每册都有一定数量的长课文,如高中语文一册中的《药》、《百合花》、《装在套子里的人》。除了这些小说外,也有散文,《三江长峡》、《纪念刘和珍君》等等。这些文章,过去一讲就是四、五节,有的甚至讲六、七节。虽然教者不厌其烦的教,将知识细细地咀嚼喂给学生,可是效果适得其反,弄得学生昏昏欲睡,学完后却无所收获。近几年,老师们在教改中都努力探索怎样教长课文,把它作为教改项目,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长课文究竟怎样短教才能取得显著成效呢?  相似文献   

10.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是我国先秦散文名篇。因此,一向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和高教文科教材。笔者以为,中学课本和某些高教教材(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徐季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1)的注释有几处欠妥,提出商椎。一、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中学语文课术注:意思是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说了。以,因为。一  相似文献   

11.
《雪》是鲁迅散文中的珍品,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前年新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但在教学中,师生们普遍感到较深,不易读懂和理解。这主要是《雪》的文字、句式较难及含意丰富深刻所致。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更易理解弄懂,这是每一位教学该文的教师必需首先解决的重要问题,否则将事倍功半。从深思研讨及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从  相似文献   

12.
本书将于1986年秋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按全日制六年制中学语文课本逐册逐课编写,分为十二册,每册约三十万字。本书综合语文课文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信息,每课包括十一个项目,如:课文作者介绍、背景知识研究、主题思想研究、篇章结构研究、写作方法特点研究、基础知识研究、疑难、思考和练习解答、板书设计、教学参考图片和参考篇目索引等。  相似文献   

13.
朱芳 《可乐》2011,(9):43-43
亨利·沃德·比彻还是小男孩时,一天,老师把他叫到讲台前,要他将新学的课文背诵一遍。比彻是个勤奋的学生,背诵一篇课文并不是什么难事。他满怀信心地清清嗓子,张口就开始背诵。才背了个开头,比彻就听到身旁的老师重重地对他说了一个字——“不”。  相似文献   

14.
我于公元1906年,清朝光绪32年,丙午十月十二日生于广东省兴宁县东门外农村中,九岁开始念初小,十五岁,才到城里,读高等小学。当时初小高小的课本都是文言文的,国文课文,都是从《古文观止》《古文评注》选来的名篇佳作。老师要求,讲一篇背一篇。作文也用文言文。我十二岁,还读初小四年级。家兄比我大八岁,他从友人家,借来一部《红楼梦》给我看。我对爱情还不理解,但对她们做诗及诗句,很感兴趣,反复看了有诗的部分,很快就背熟了菊花诗、葬花词等。同时,我开始学做诗,做了一些绝  相似文献   

15.
现行中学语文各册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散文,有许多篇目或段落是要求学生背诵的,有的还要求能够默写。对于背诵文言散文,很多同学都深感头疼,觉得十分困难。多数文言散文的一般特点是篇幅较长、结构复杂、句型多样、文字艰涩、还没有韵脚,读起来都觉得困难,更何况是背诵和默写了。其实,如果掌握了恰当的背诵方法,再下一番苦功夫,背诵文言散文并不十分困难。所谓背诵,就是属于记忆的一种形式。如果再给记忆下一个定义的话,那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先前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印迹的保持和再现。”选进中学教材的文言散文,大都是文质…  相似文献   

16.
苏轼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直是大学、中学语文课文之必选。给学生尤其是给中学生讲古典诗词,必须句句讲清楚,不能停留在大而化之的一般欣赏上。“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句中的“多情应笑我”如何去理解?历来教学中都按传统的注释:这是倒装句,亦即“应笑我多情”。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高级中学课本第二册的解释是:“应笑我多情善感”,这也是一种省力的解释,以后的课本基本沿袭此种解释。仔细推敲,此释有悖于大词人苏轼的博大情怀和词的意蕴,以及他高超的运用自如的浪漫主义写作手法。从全文立意的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中学语文教科书采用高尔基《海燕之歌》作为教材已经有二十余年了,关于这首诗的教学指导读物也汗牛充栋,早为中学语文教师所熟悉。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发现一些问题,如课本译文、教授内容、教学方法等等还有在一些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本文准备就课本译文的改进,作品的介绍,课文分析的范围,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授课中应注意的地方等问题,谈谈个人看法。希望展开讨论,以利于改进这一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1983年11月由国家民委教育司和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在贵阳召开“全国部分高校少数民族班经验交流会”之后,为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全国十一所民族院校予科部的有关领导和语文教师,戮力同心,分工合作,于1985年4月编写出版了《阅读与写作》语文教材.这套教材经过两学年的使用,我觉得基本适用于我院予备班学生的语文教学。现代文分编为上下两册,选文除了坚持贯彻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原则,主要以历史上有定评的名家名篇和当代优秀作家的佳作(未选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篇目,以免重复)外,又以简洁,突出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课文”。从熟读人手进行文言文教学,是从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这是历来的传统经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等中国古语也强调了“熟读”的重要性。 学文言文跟学外语有点相似。学外语要是光听老师讲,不熟读外文,不把读的外文记住背出,是很难学好的。王勃“六岁长辞章”,骆宾王“七岁能赋诗”,康有为“七岁能属文”。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都是靠熟读背诵而成的。 在熟读背诵上,应该避免为了熟读而机械地死读硬背的现象。这种表面读得沸沸扬扬,实则“水分”颇多的阅读,非把学生的思维搞僵化不可。某教师上《岳阳楼记》。介绍作者、背景,导入课文后,就让同学们集体朗读,接着是分小组读,然后是指名若干同学读,再后来是男女同学分别读,最后是互读互背。乍一看,不错,挺热闹,似乎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不觉有“苍白”之嫌。这是极端的形式主义。无目标、无目的、无指点,学生读得口干舌燥,但到头会有多少  相似文献   

20.
杜牧的《阿房宫赋》,历来的文选家都很看重。《古文观止》说它“有关治体,不若《上林》、《子虚》徒逢君主过也。”文学史家也是十分重视它的。但是,由于涉及到对秦始皇的评价,这篇名作一度被人迥避。如刘大杰先生在文化革命中出版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册,在论及杜牧散文成就的时候,就只字未提到它。中学语文课本,也一度抽掉了这篇历来入选的课文,粉碎四人帮后,它才又重新入选,这是令人高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