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省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农村转移劳动力以男性青壮年为主,具有文化程度偏低、转移行业单一,转移地点以西部地区为主,缺乏组织性,兼业打工为主等特点。户籍制度,劳动力素质低,城镇化水平、乡镇企业发展程度低,思想观念保守,是制约东乡族自治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改革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创建劳务品牌,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能促进东乡族自治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流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优先流出,而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和贫困人口则留在农村和农业中,这就形成了农村劳动力数量丰富而人力资本缺乏的现象,农村人力资本的单向流失和净流失状态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我们除了要研究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外,也不能忽略怎样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本整体水平。各级财政改变过去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做法,加大对农民教育、农民培训和农村公共卫生等方面的投资,培育懂科学懂技术的新农民,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等方法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含量,防止优秀人才过度外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改革农村产业结构,逐步由种植业为主转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发展乡镇企业是其中重要一环。黑龙江省乡镇企业目前还很不发达,探讨如何使其加快发展,是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都关心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多元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文捷 《阅江学刊》2012,4(5):87-92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上是以流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主的单一模式。近年来,受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进程加快和内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区域间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农村劳动力远距离就业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当地政府必须通过调整农业经济结构、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开辟国外劳务市场等途径探索多元转移就业路径,实现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5.
乡镇企业的兴起,对于黑龙江省农村经济以至全省经济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民脱贫致富和以工补农,巩固基层政权,安定农村大局等,都已显示出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80年代中后期,我国乡镇企业的高速增长扩大了对农村剩余劳力的需求,1984—1988年短短4年间乡镇企业新增就业人数达4341万人,年均递增1085万人。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大大加快了农村非农化的进程,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城乡就业结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然而,好景不长,自1989年始,乡镇企业就业连续两年呈现负增长,到1991年底,就业虽略有回升,但仍远未达到1988年的水平。乡镇企业就业增长徘徊的局面,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拟对此进行若干实证性的理论分析,以探求加快我国乡镇企业就业增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牛昉 《唐都学刊》2005,21(6):77-80
发展农村经济,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建构新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以三个转变强化销售,拉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1995,(8)
据预计,到2000年我国将有近2亿人的剩余劳力从农村转移出来。建设部村镇司司长透露,我国小城镇己达50000个,小城镇的建设已成为农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目前8亿农民中,3.4亿多劳动力仍滞留在1亿公项耕地的狭小天地里。农村劳动力必然在选择“就地转移”.因此.小城镇的兴起将成为吸纳剩余劳力的“畜水池”。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已吸纳1.2亿农村劳动力,今后每年还将吸收700万到8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近2亿农村剩余劳力将进镇  相似文献   

9.
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有赖于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进行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农业综合开发;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发展农业合作经济,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下大力气减轻农民负担。  相似文献   

10.
我国过去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式的建设格局,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不能向城市转移,而在农村实行的又基本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农民不能从其他渠道获得必需的生活资料,只有靠自己在土地上劳动,才有生存的可能。因此,把广大农民固锁在每人仅有几亩甚至几分的土地上,造成劳动力的极大浪费。这是我国经济不能迅速发展,人民不能尽快致富的一个重要原因。改变这种状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第二步、第三步战略部署的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经过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在解决这个重大问题上已经摸到了路子——乡镇企业“为我国农村克服耕地有限、劳力过多、资金短缺的困难,为建设新的城乡关系,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这证明它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乡镇企业的兴起,无疑是中国农民第二次解放的开始。如果说,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农民第一次解放,结束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使中国农民从封建枷锁中解放出来,那么,现在已经开始的中国农民第二次解放,则是结束农村自给自足的传统式的农业经济,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这一次解放比第一次解放意义更重大,工作更艰巨,时间要更长。它是中国农民面临的历史性转折的重大使命,同每个农民的生存、发展、命运都息息攸关。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新问题探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表现出了新的特点.返乡农民工激增,自主创新,多途径实现转移,二代农民盲目求职,一代农民择业谨慎.影响农村富余劳动转移的因素有国际金融危机、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家富农政策,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流动的相关对策:加速制度改革、加快区域协作、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等以继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2.
论乡镇企业发展的地位及对策张华,王宏伟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壮大,是中国农民的创举,是中国农村千百年来具有重大意义的划时代的变化。邓小平同志早在1987年就指出:“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  相似文献   

13.
吴群 《求是学刊》2005,32(5):50-54
文章提出“三农”问题的实质是现代化过程中农民与其他社会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通过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社会公平发展;依靠乡镇企业发展,实现劳动力转移促农,农产品加工和产业化经营促农;建农补农实现反哺促农;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发展相互促进实现以城带乡促农。  相似文献   

14.
程胜利 《社会》2003,(5):45-48
研究问题的提出 乡镇企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贯穿于整个90年代的乡镇企业改革,主要是产权改革,不仅仅是企业产权的变化和经营机制的转变,更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一场涉及中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社会革命。但已有的研究多侧重于从经济角度或从规范管理的角度来研究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缺乏从职工参与、劳动力社会分化的角度对乡镇企业产权改革对中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而深远的影响的大型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农村经济振兴的根本出路目前,对如何振兴我省农村经济的问题,有种种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发展乡镇企业是振兴农村经济、致富农民的根本出路。第一,发展乡镇企业为加速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从而改变我国城乡经济的传统格局开辟了现实的发展途径。我国工业化长期存在的突出矛盾是,由于工业集中在城市,使城市越来越大,包袱越来越重,资金、能源和运输越来越紧张,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越来越大。其根本原因是我国长期以来对如何搞工业化、现代化,没有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发展途径。依托城市搞工业化的结果,造成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基本经济格局。因此,“以农业为基础”这句话,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村务农了。1978年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对我省乡镇企业的几点认识张凤翔对经济贫困的甘肃来说,发展乡镇企业,既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又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乡镇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面临着新的考验。本文将通过工作实践中的体会,对新形势下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进城打工这种劳动力流动的现象,即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视为农民依赖其掌握的社会资源获得新的社会地位的过程。本文分析依据作者1995年在中国山东省省会济南市的问卷抽样调查资料,调查结果发现,民工在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过程中,主要地依赖了其传统的亲缘和地缘的社会网络,就像当初农民进入乡镇企业时把这一网络移植到企业中一样,现在又把这一网络移植到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圈子。令人惊奇的是,在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这种与现代性原则格格不入的传统社会网络,却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发挥着节约农村-城市劳动力迁移成本和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甘肃农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实行联产承包制后,我省出现了一批率先致富的农户和农牧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向合理,使农林牧副以及乡镇工业、商业、运输、建筑建材等行业得到发展,加快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农牧民生活也有明显改善。但是,与其他省区的横向比较来看,农村经济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全省人均占有粮食和农民人均收入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乡镇企业由于基础差,仍  相似文献   

19.
一乡镇企业小型多样,行业繁多,涉及面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制订、完善支持发展乡镇企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使乡镇企业,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1984年底止,绍兴市有乡镇企业9,550个;在业人员43.1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5.62%;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农村土地承包的推行和乡镇企业的大量崛起,为农民在原居住地谋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伴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使更多的农民有机会走出原来狭窄的生活圈子而接触城市文化,原有城乡严重隔离的封闭格局逐步被打破,昔日的农民正以一种全新的身份和姿态出现在城里人面前。与以往相比,今日农民除了对吃商品粮的“国家户口”仍怀有某种程度的向住和追求(户籍制度没有给农民提供安全感和保障感)以外,城市早已不再是这些乡下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