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自去年开辟"中国历史学反思"专栏以来,得到海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和支持,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深化这种"反思",我们决定从今年第3期起,以"毛泽东的历史理论再认识"作为这个专栏的中心.毛泽东的历史理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延安以来就指导着中国历史学的研究,建国后特别是1958年以后,这种指导得到了极大的强化.粉碎"四人帮"后,从历史动力问题讨论开始,史学界事实上已经开始了对毛泽东历史理论的反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已有的反省既不系统,也不深入,而且时断时续,甚至还有局部的回潮,致使新时期历史学的发展受到一定局限.因此,深入地反省毛泽东的历史观、历史理论,不但对整个理论界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改革的某些失误和对商品经济冲击的恐惧,使得一些人产生了"回到毛泽东时代去"的思潮.在这种背景下,剖析一下毛泽东据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观,看一看这种历史观可能把中国导向何处,对每一个关心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人都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一、反思——获得无穷生机的不竭源泉 黑格尔在解释“历史学”这一概念时曾指出:“第三类的‘反省的历史’,是批评的历史。……它并不是我们这里所提出的历史的本身,而是一种历史的历史;它是对于各种历史记述的一种批判,和对于它们的真实性、可靠性的一种检查。”黑格尔这里所提出的“反省的历史”,就是指对史学的反思,亦即史学批评。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历史学本身也不例外。当它发展到一定阶  相似文献   

3.
继哲学界指出"哲学的危机"后,史学界也有部分同志发出了正视"历史学的危机"的呼吁,主张从目的、方法、课题、重心和研究主体本身等等对历史研究进行变革.一些同志在应用新的自然科学方法论(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概率论、数学计量和统计方法等)方面也做了一些颇有意义的尝试.这些都是可喜的现象.我们认为,史学研究确实面临着如何"现代化"的问题,在观念上、方法上对这一学科进行革新,促使其向纵深发展,实现研究的立体化、综合和精确化,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也应该看到,在这一思考探索的过程中,有些同志离开历史学的实际去考虑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化向来就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反省历史也是宋明儒学的学术追求.但是,宋明儒学在反省历史时总表现出这样的趋向:或者是坚持道德理性的伦理主义立场,以"道统"为标识任意裁剪历史,以"心术"为准绳去裁量历史人物:或者是实用理性,从而将史学视为"资治"的手段,历史学只是为了给当代的统治者们提供经世治国的实用经验与技术.这种历史观往往不尊重历史的实际发生过程,不探索历史的客观规律,故而也就不能真正的总结历史的经验和评判历史的功过.王夫之试图扭转这种历史观.他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和对历史进程的探索,使得他能够为建构历史理性做出重大贡献,从而在历史领域中确立了历史学的独立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与思想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面临的十大生态危机已经降临中国大地.当我们应对社会危机之际,要向历史索取智慧.近百年中国社会危机的解决,依靠的是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五四"思想解放运动,解决了中国如何摈弃封建礼教、学习科学与民主的问题,并在中国引进了马克思主义.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通过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教条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1978年的思想解放运动,破除了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的困扰,重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国家推上了改革开放的富强之路.面临生态环境的危机,必须有第四次思想解放运动.生态文明是历史之谜.对于生态文明的理解要回到马克思,即:对马克思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人道主义=自然主义"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又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解放的三个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6年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先后面临着对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对传统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教条主义、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模武的教条主义、对片面"物本"经济发展的教条主义的制约.为了克服这些教条主义,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思想解放.通过思想解放,不仅克服了教条主义对思想的制约,而且趟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今后的思想解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完整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包含两大相互依存的思想解放取向:一是"对传统求解放";二是"对西方求解放".但长期以来,人们只强调这场新文化运动对国人思想的解放,而"对西方求解放"则关注甚少,忽视了这一点,对于"五四"思想解放的理解则是不全面的.从总体上看,国人"对西方求解放"的新构想,主要呈现两种范式:一是呼吁打破对西方的盲从,重新审视中西文化关系;二是服膺马克思主义和转而"以俄为师".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其展开的历史过程中,正是"对传统求解放"与"对西方求解放"这二者之间的张力与博击,构成了不断推进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深入发展的内驱力.在今天,理性地保持二者之间的此种张力与博击,仍为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永葆思想活力所必需.  相似文献   

8.
西方宗教经历了一个从注重外在礼仪向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转变过程,与此相应地,宗教观也经历了一个从信仰主义到自然主义再到人本主义的演进过程,人的主体性原则及其与之相关的非理性原则成为20世纪西方神学或宗教哲学的主导原则,"人学"研究进路成为20世纪宗教观理论思考的共同取向.上帝的问题与人的问题彼此关联、彼此定义,上帝与宗教贯穿于世界与人生之中.以马丁·布伯与雅斯贝尔斯的思想为代表的"人学"的宗教观本质昭示了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文化危机,即个体性的失落和主体间的疏离,因而成为主体反省意义上的哲学对于宗教深刻反省之后的理性表达,并传达出人作为"超越的存在"是指向上帝的"存在"、与上帝"对话"关系的"存在"--"人学"和宗教学正是在这一点上找到了契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制度创新     
崔之元在<二十一世纪>1994年8月号上发表"制度创新与第二次思想解放"(并在同一刊物的1995年2月号和1996年4月号上发表"再论"和"三论"),提出中国的改革已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旧的概念范畴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时代呼唤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中国需要新‘思想解放'运动.""在这一新的‘思想解放'运动中,我们可以从‘新进化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和‘批判法学'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王一夫 《理论界》2009,(9):34-35
党的十七大以后,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引起强烈反响.随后,上海、重庆、江苏、浙江、山东、广西等省市也相继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这次思想解放大讨论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展开的.与前几次更多地围绕体制机制改革不同,这次思想大讨论主要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进行的,更多体现的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人们在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对更高水平发展的追求.本文在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三次大的思想解放的基础上,对这次思想解放的时代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思想解放的抓手、建议,希望能够对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1.
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社会变迁的先导,又是推动社会变迁的精神动力。新时期,我国发生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即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邓小平南方谈话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在三次思想解放的引导和推动下,我国的经济、政治及人们的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解放思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进入新世纪,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新道路。  相似文献   

1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基本思想路线,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哲学精神。我们正是依靠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导,才回到现实生活,走到了今天。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结出的硕果,可以肯定,今后还将是如此。我们不能认为思想已经解放得很够,今后主要是享用它的成果的问题。解放思想不是那种可以一劳永逸的任务,随着社会改革的日益深化,当着新问题出现之时,我们还会面临解放思想的问题,而且这个任务还会越来越重、越来越艰难。因此,就很有必要从理论上探讨一下“思想解放”的有关问题,以便使我们能够…  相似文献   

13.
胡适与冯友兰的哲学史是以西解中的代表,但胡、冯二人在文化观、哲学观、历史观上其实都完全不同,自始至终都不属于同一形态。冯友兰属于"比较哲学"范式,胡适中年以后转向"思想史"范式,则得益于欧洲学术在哲学、语言学、历史学上的新进展。然而,胡适、傅斯年等人始终未完成通史性质的思想史,这是由于他们对大历史观的排斥。随着思想史方法论的进展,我们今日可以重新看待"比较哲学"和"思想史"两大范式的得失。  相似文献   

14.
张作成 《兰州学刊》2007,(11):158-160
在19世纪形成于德国的兰克史学使历史学取得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合法地位,并且使史料批判成为历史学家写作中公认的学术规范.兰克史学发源于德国,但其影响却是世界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兰克史学的理论和实践也受到了新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的批判,其范围也超出了德国的范围.以法国的年鉴派为代表的新史学派在批判以兰克史学为代表的传统史学,努力使历史学"科学化"的过程中,又忽视了保持历史学自身特色,存在过分"科学化"的倾向."叙事史的复兴"则是对这一倾向的纠偏.这个发展过程体现了不同时代条件下历史学家们所追求的"科学历史学"及其之间的传承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年来,新理论和新方法被引进到史学研究领域,震动和争鸣随之而起,意见纷然,莫衷一是.但是,倘若我们从新的高度去把握新理论和新方法,渗入史学研究所产生的价值和意义,浓缩各种争议,那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观念上,历史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是中国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普通高校教学之需和推动史学理论学科建设,史学界出现了一个史学概论教材编写的繁荣景象。在短短的十年间,出版并被相关高校确定为历史学本科生甚至延伸为研究生教学的指定参考书,计有11本之多,代表性的史学理论教材有:葛懋春、谢本书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白寿彝主编的《史学概论》和田昌五、居建文编著的《历史学概论》,被多所高校选定为大学本科史学理论课程教材,影响很大。无论是从横向还是从纵向来对比分析三本著作,它们虽都以"史学概论"相命名,都采用了综合模式的逻辑体系,但是在内容和整体特色方面却存在着很大不同。他们的特色的差异,来自于他们各自对"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学科定位等问题具有不同的理解和差异性阐释;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还必须进入史家主体的精神世界,仔细探究史家主体的经历、学历和他们对史学以及史学概论学科体系的理解。无论是从它们具体的逻辑体系及其囊括的内容,还是从它们所确立的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学科定位来看,其特色之不同就在于,理论视角不同,体系设计不同,编写者的精神世界不同,对历史学的理解也不同,因此,映现在史学概论体系上所进行的探索当然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体现着史学思想的多维度和史学方法的多样性;但他们在追求真理、探究学术,为构建中国风格的史学概论体系所体现的文化炽热却又是那样的相同和别无二致。  相似文献   

17.
周玉东 《理论界》2009,(3):13-15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的形成、丰富和发展的历程,是中国社会在走向现代化未来的实践行程中,不断解放思想,顺应时代潮流和世界文明的思想成果的体现.在思想解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二者之间,思想解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形成、丰富和发展的前提;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则把思想解放作为重要的目标和任务,为思想解放提供制度保障,并依据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全社会的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18.
论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学典 《东岳论丛》2004,25(1):20-27
历史学中的"客观性"概念借自于自然科学,但实际上比自然科学中的相应概念要复杂得多。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是,与科学思维不同,在历史思维中有着一种无法排除的主观成分在起作用,这个因素限制了历史学家所能希望获得的客观性。人们的确不能要求历史学家们不带任何预设地进入他们的研究对象,而历史思维中"主观成分"的存在恰恰是历史学成其历史学的关键。自然科学中的"客观性"是一个刚性概念,在历史学中它则只是一个弹性概念,仅具有量的属性。所谓的"客观性"与其说指向历史本身,不如说是更多地强调了对"主观性"的约束;它在这里也并不是对客体历史真实性的一种承诺,而是对史家学术良知的一种衡量尺度。任何历史的叙述者、诠释者都希望他笔下的历史被尽可能多的人接受,而要做到这一步,他必须尽可能地克服他自己及其所属集团的偏见,克服得越多越彻底,他也就越"客观"。所以,"客观性"在史学实践的意义上只是一个程度问题。"主观"与"客观"在此也并不是两个互不关涉、界限分明的独立范畴,而只是一个比重问题、分量问题,———历史学中的"客观性"与自然科学相比,只在一种弱化的、次要的意义上才是可能的。也需指出,"客观性"问题并不均等地出现在一切历史问题上,它与"主观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一般只表现在那些与现实利?  相似文献   

19.
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性论基础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问题是当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核心和根本问题.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一场新的人性论选择.批判旧的人性论,确立反映时代精神的新人性论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斯密的"经济人"和"道德人"因其理论上的偏颇和实践中的困境无法充当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性论基础.从社会价值论角度提出的"价值人"理论,把人看作价值存在,把人的一切活动都归结为从自我需要出发的价值活动,并合理地阐释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是对"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理论超越,具有强有力的理论解释和社会实践指导能力.在改革中,要自觉地以"价值人"为导向和理论基础,分析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制定社会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改革的兴起是社会现实内在的不合理性和合理性矛盾运动的结果,当代中国特殊的"时代逻辑"是通过"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时代反思.今日中国,时代的逻辑主题未变,改革大业远未完成,思想解放任重道远,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自觉地遵循时代发展的客观逻辑,不断解放思想,继续深化改革,在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上谋求新的突破,这就是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