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白鹿原》客观审视和深刻反思了现代社会的历史,表现了农民运动和革命斗争、国共党派之争以及阶级对立与阶级斗争,力求还原生活形态的本来面目。突破了以往历史生活表现的狭隘和局限,向广度和深度上开掘,体现了多元复合的历史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艰难曲折。  相似文献   

2.
全国苏维埃运动中心区域之所以能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江西出现,决不是偶然的。为了客观地勾绘江西的革命面貌和革命历史在江西的演变进程,本文拟从剖析近代江西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入手,探索这些特点对当时江西阶级力量和阶级斗争所产生的影响,然后再把它放到全国阶级斗争的大背景之中,从而揭示出江西成为当时全国苏维埃运动中心区域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3.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革命斗争最根本的思想武器人类社会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是阶级产生、发展、更替和灭亡的历史过程;科学地阐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是无产阶级的领袖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论证了阶级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阐明了无产阶级在为完成自己历史使命过程中所必须采取的斗争形式和方法,以及革命理论、革命政权、无产  相似文献   

4.
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解决在于土地问题的解决。土地革命时期我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斗争,就是旨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革命。这一时期琼崖的土地革命是琼崖革命根据地革命斗争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土地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下,琼崖革命根据地曾先后掀起了两次土地革命高潮,促进  相似文献   

5.
针对西方一些左翼分子借新社会运动的兴起和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暂时沉寂,将工人阶级排除于社会主义的核心战略之外,而把资本主义民主视为代替阶级斗争的历史动力和通往社会主义的"灵丹妙药"的倒退行径,伍德愤然予以驳斥,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考察民主概念的变迁,质疑通过拓展资本主义民主就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幻想,批判资产阶级民主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体同质的,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才是反对资本主义的利剑。伍德在揭露资本主义民主虚伪性的同时,重新厘清了社会主义与民主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树立正确的民主观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对英国工业革命期间阶级斗争作用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发生的国会改革运动、“卢德运动”、宪章运动和“斯温暴动”等历史事件说明,对于各种内容和形式的阶级斗争的作用,应该结合历史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从革命观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历史主题内在的逻辑嬗变,它历经三个转变期: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政治运动———革命观的历史余韵;从革命观到改革观———对革命观的扬弃;改革观的历史归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把握历史主题,善于驾驭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科学发展观的树立,昭示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成熟,表征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的党转变为成熟的执政党。  相似文献   

8.
兴宁,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在革命战争年代,兴宁苏区与赣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兴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建立了共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组建了革命武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创建了五兴龙革命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运动作了概述。(1)扼要叙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分田原则的形成过程。(2) 介绍了各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步骤、方法,讲了土地革命开展起来后广大农民积极性高涨的情况。(3) 指出,这个时期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斗争的特点是:第一,出现反复的问题多,党内的争论比较大;第二,侵犯中农利益、过重打击富农的现象时有发生;第三,中共提出了一套开展土地革命的路线和政策;第四,这时的土地革命是和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同步进行的。  相似文献   

10.
如何动员和领导占人口半数的广大妇女积极投入三大革命斗争实践,充分发挥她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半边天”作用,这是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重大问题,是阶级斗争的需要,继续革命的需要,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需要。在如何对待妇女的问题上,无产阶级同地主资产阶级一直存在着严重的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运动是亿万革命群众的运动,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始终把争取妇女的解放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正如革命导师列宁所说:“无产阶级如果不争得妇女的完全自由,就不能得到完全的自  相似文献   

11.
废科后的乡绅群体的生存状态,成为近年来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对象。基于第一手材料,以赣中南地区为考察中心,勾勒与分析后科举时代乡绅群体的文化心态与社会功能。其文化心态表现为:对儒家内核传统的抱守,深厚的遗民情结以及群体性的逐渐边缘化;而其社会功能则表现在对方志族谱纂修的执著,与对地方公共事务的运作由担当转为退避等方面。由此,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乡绅群体在近代社会变迁中的兴衰存亡,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在现代转型过程中带有区域性的甚或更为复杂的面相。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善耆的政治人生为线索,从变迁、结构、话语三个视角探讨晚清社会变迁是孕育辛亥革命风潮的必要条件,辛亥革命所导致的权力转移和国家层面的制度变迁,最终影响和加速了其后的中国社会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13.
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德国的原因浅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社会特有的产物。德意志第一帝国并不是工业革命的先行者 ,但却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首创者。这种首创与当时德国良好的经济状况、复杂的阶级状况、以伦理道德为基点的社会舆论以及首相俾斯麦的个人主张息息相关。正因为当时德国的这些条件是英国所不具备的 ,所以它能比工业革命先行者的英国更早地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东南地区是晚清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社会转型机制准备相对成熟的区域.辛亥革命为其社会转型提供了契机.从政治结构看,辛亥革命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构架、政治规范和政治运作程序的转型,东南地区随之成为民国时期全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高亢之区.从社会群体结构看,东南地区在辛亥革命后,传统的士农工商群体分野被冲破,新的社会阶级阶层产生.从社会经济结构看,辛亥革命有力地促进了东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变化和城乡经济的联动.因此,从上述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看,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上半叶在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 ,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错综复杂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2 0世纪中国的两大历史主题等也是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对这四个因素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 ,中华民族实现了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16.
茅盾的《子夜》等社会剖析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深广的社会生活的描写,清晰的时代风云的展示,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概括和细腻入微的艺术刻画,史诗般地再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风云,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土地革命"的研究涉及土地革命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党在各个时期土地政策的演变、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的可能性问题及相关人物与"土地革命"的关系等领域。研究者根据档案资料对革命前土地占有状况、租佃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重新探讨了土地革命的合法性前提,并根据前苏联解体后的解密资料对"城市中心"向"农村中心"转变的问题提出了不同见解。研究者运用新的研究范式和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研究方法对土地革命重新解读,拓展了研究视野,但在原始档案资料的整合利用上还需进一步加强,并应着重这一领域的微观运作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历史研究自古以来甚为发达,尤其是政治史的研究,但在清末民初时,由梁启超等人提倡的史学革命,对政治史提出了挑战,但对政治史研究的本质并没有很大改变,它仍然是对中国古代一系列政治事件和政治制度的机械描述,从而让人们无法领悟到中国政治运作的那种诡谲以及其与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关联意义。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政治史在实质上仍然没有摆脱这个宿命。改革开放以后,政治史式微,而社会史则进入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领域,并俨然成为了一种史学范式,但当下的社会史研究好像为自身规定了一条准则——摆脱政治史。这也是社会史的一个致命缺陷,它忘记了人类自产生以来就撇不清与政治的关系,脱离政治史的社会史,无疑是缺乏高度和深度的。而事实上恰恰相反,社会史不但有能力去研究政治史,而且相信能更好地研究政治史。  相似文献   

19.
土地革命时期,右江苏维埃政府实行了基本正确的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和比较适合右江根据地的土地所有权政策,土地革命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促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与和谐。右江苏维埃政府在土地革命中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创新,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科学指导,以身作则,深入调研,坚持民族平等,培训干部,严格政策,积累了丰富的土地革命经验。右江苏维埃政府土地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解决"三农"问题仍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成都社会科学中的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由古代蜀学发展而来,源远流长,一向具有传统的学科优势。20世纪初年以来,随着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方法和学科门类的引进,逐渐形成现代成都社会科学。抗战时期高校内迁,成都人才荟萃,社会科学兴盛一时。1949年以后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对成都社会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文革”时期极左思潮的干扰和破坏之后,成都社会科学在改革开放时代迎来发展的高峰。社会科学的科学建设得到空前发展,学术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成都社会科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继承了蜀学兼收并蓄的传统,关注民生和成都的社会现实,注重应用性研究,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较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